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冷冻球囊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5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药物治疗失败或效果较差的心房颤动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BA组和RFCA组,每组20例。CBA组患者采用CBA进行治疗,RFCA组患者采用RFCA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左侧膈下静脉、右侧膈下静脉及左下肺静脉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冷冻最低温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左侧膈下静脉、右侧膈下静脉及左下肺静脉PVI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BA组患者左上肺静脉、左侧膈下静脉、左下肺静脉手术时间及消融时间、右上肺静脉消融时间均短于RFCA组,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左侧膈下静脉、右侧膈下静脉冷冻最低温度均低于RFCA组(P0.05);两组患者右上肺静脉手术时间、右侧膈下静脉手术时间及消融时间、左下肺静脉冷冻最低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CBA组为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随访终点,CBA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70.0%,RFCA组为30.0%,两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5.214,P=0.020)。结论 CBA用于治疗心房颤动的PVI效果与RFCA无异,但其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及消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远期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导管消融术是一项治疗心房颤动(AF)的成熟技术。冷冻球囊消融术(CBA)是射频消融术(RFA)的替代选择。然而,两种术式治疗中国阵发性AF患者的对比资料较少。本研究将从手术资料、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对两种术式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选择CBA或RFA治疗阵发性AF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为AF复发,即术后3个月的空白期外,由心电图记录到持续时间30s的AF、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此外,本研究对手术相关资料以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共纳入阵发性AF患者399例(CBA组102例,RFA组297例)。CBA组总手术时间[(124.6±40.0)vs.(112.6±41.4)min,P=0.012]及总透视时间[15.0(10.0,25.0)vs. 10.0(8.0,16.0)min,P0.001]均长于RFA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为期1年的随访期间,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vs. 27.9%,P=0.706)。结论:CBA和RFA治疗阵发性AF的1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的总手术时间及总透视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比较冷冻球囊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经药物治疗失败或效果不理想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BA组和RFCA组各40例。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冷冻最低温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静脉PVI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CBA组各支静脉手术时间及消融世间均短于RFCA组,冷冻所需的最低温度低于RFCA组(均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脑血管意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结论 CBA与RFCA用于治疗心房颤动的PVI效果并无太大差异,但CBA的优势在于缩短了手术时间及消融时间,因此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有利于患者的长期恢复,有较高的安全性。虽然CBA临床操作难度与RFCA较低,但临床上还应根据患者情况、医院条件等选择采用CBA还是RFCA。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在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9月到2019年9月于秦皇岛市骨科医院院择期行射频消融术的4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不同将其分为非老年组(年龄<60岁,n=240)和老年组(年龄≥60岁,n=210).2组均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进行治疗,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心房三维结构与心房颤动(房颤)类型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接受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115例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75例、持续性房颤组25例和长期持续性房颤组15例;另选择同期入院的无房颤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术前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测量左心房容积(LAV)和左心房前容积(LA-Ant)/LAV比值,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LAV、左心耳、LA-Ant、左心房后容积(LA-post)和LA-Ant/LAV比值明显升高(P<0.05);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LAV、LA-Ant、LA-post明显升高(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LAV(OR=0.965,95%CI:0.9370.983,P=0.014)和LA-Ant/LAV比值(OR=0.885,95%CI:0.8210.983,P=0.014)和LA-Ant/LAV比值(OR=0.885,95%CI:0.8210.989,P=0.013)为房颤复发的预测指标。结论老年性房颤患者,LAV和左心房的不对称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长期持续性房颤具有左心房逐渐不规则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全胸腔镜下房颤射频消融术10例,采用全凭静脉双腔气管导管麻醉.结果:10例患者在消融术后均转为窦性心律.术中分离肺静脉时,4例出现血压降低;左单肺通气时,2例出现SpO2降低,PaCO2升高.结论:全胸腔镜下房颤...  相似文献   

7.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20岁以上人群中,AF患病率约为3%,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射频消融术(RFA)是出现症状且耐药房颤患者的常见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RFA术后房颤患者心力衰竭(心衰)入院和卒中等临床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降低[2]。超声心动图作为临床检查房颤患者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在整个RFA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拟对近年来超声心动图在房颤RFA术前筛查、术中管理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1超声心动图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7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5岁)和老年组(≥65岁).应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隔离术根治房颤.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比较两组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老年组首次手术成功率为88.89%,中青年组为77.7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3).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97.4±2.63) min及(200.3±2.65) min,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3).曝光时间老年组长于中青年组(P<0.01).两组各发生1例穿刺部位血肿并发症,均未出现心包填塞、肺静脉狭窄及左房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与中青年相比,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经导管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呼吸困难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后1周内出现呼吸困难患者18例,术前LVEF>50%,其中单纯环肺静脉隔离(CPVI)15例,CPVI联合附加线消融2例,CPVI联合左心耳封堵1例。观察患者呼吸困难出现时间及治疗方法等。结果 呼吸困难出现时间为术后即刻至1周,发作时均为窦性心律,心肌损伤后综合征10例,白细胞介素6明显升高(P<0.01);左心房僵硬综合征1例,E/e′=17;房间传导阻滞综合征3例,心电图下壁导联P波呈正负双相;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4例,1例一站式手术患者左心耳较大,其余3例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增大(44.5±2.5)mm,术中盐水灌注量大(1.265±0.223)L。根据病因分别给予非甾类抗炎药,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后症状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老年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出现呼吸困难,及时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入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RFCA的持续性房颤病人140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7例)和非老年组(73例)。比较2组病人的临床特点、RFCA术后房颤复发率和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比较老年组病人中,使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出血发生率。结果老年组病人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心功能分级及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风险(CHA2DS2-Vasc)评分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RFCA术后房颤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病人中,达比加群酯在围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高于华法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CA是针对老年持续性房颤病人治疗的有效方法。达比加群酯在围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高于华法林,可作为老年持续性房颤RFCA围手术期的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CARTO3三维标测系统的VisiTag模块指导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VisiTag指导下行肺静脉隔离及心房线性消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接触压力标测技术与非压力感应标测技术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接触压力标测技术在房颤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非压力感应标测技术,观察组采用接触压力标测技术,比较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的左房建模时间、消融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0.62±2.61、88.70±15.41、147.23±21.83、44.82土8.67 min,长于观察组对应数值8.53±2.15、79.32±14.16、135.17±19.50、38.30土7.55 min (P<0.05),对照组的X线曝光量为466.43±62.50 mGy,高于观察组的X线曝光量430.55±57.32 mGy (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0.00 %(27/30)、73.33 %(22/30)和53.33 %(16/30),观察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3.33 %(28/30)、86.67 %(26/30)和83.33 %(25/30),对照组和观察组3个月和6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触压力标测技术可帮助术者更好地掌控导管与心肌组织之间的贴靠力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曝光量,也可提高术后长期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负荷(简称房颤负荷)是单位时间内的房颤持续时间比,可通过事件监测法、动态心电图、便携式心电设备及心脏电子植入装置等进行测定,作为射频消融术预后的评估具有前景。目前发现,房颤负荷越高,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越高,这与部分其他预后指标相一致。此外,房颤负荷较低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房室重构程度较轻,心力衰竭、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也更低。但目前相关研究存在规模较小、监测时长较短等问题。监测方法和临界值的不统一也限制了其在临床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肺静脉隔离是心房颤动(房颤)消融策略的基石,也是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的主流术式,但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肺静脉隔离疗效仍显不足。随着消融治疗等相关技术不断提高,房颤射频消融术式也呈现多样性。该文介绍目前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的术式及疗效,以期为房颤消融策略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同时,各种术后并发症也随之而来。其中肺静脉狭窄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一系列表现,严重者可致死。其治疗方案因患者临床症状及肺静脉狭窄严重程度而异,仍为临床医生的一项挑战性工作,日益引起国内外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正> 心房颤动(房颤)的机制通常较为复杂,尤其是慢性房颤,因而其导管消融术式也具有多样性。多发子波折返一直是最具代表性的机制,以此为基础的房颤外科迷宫手术(MAZE)根治房颤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但是由于创伤大,很难成为单纯房颤的治疗选择,往往局限于合并有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其他心脏疾病患者,这使射频导管消融根治房颤展示出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的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房颤的首选方法,但术后可能复发,确定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因素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高血压、左心房扩大、持续性房颤、缺少上腔静脉隔离、较长的手术时间及左房低电压等因素在房颤术后的早期复发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晚期复发可能与心肌不完全透壁损伤、代谢综合征、心电图的某些特征及房颤的类型等相关;心房纤维化、左心房扩大、心肌组织及电传导通路的重构等均可导致极晚期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术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根治的效果.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32例,于射频消融术前1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隔日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共4次.观察患者术前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评价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频度等.术中对靶血管明确者,行靶肺静脉电隔离术.靶血管不明确者,则对所有肺静脉行电隔离术和右心房峡部双向阻滞治疗.术后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于术后第1、3、5、7天行12导联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如果7~10 d仍有反复发作,则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结果 15例患者术中能明确靶血管,首次根治成功率为60.0%(9/15),6例复发,再次手术后全部成功.未能明确靶血管者17例,首次根治成功率为47.0%(9/17),再次手术后成功率达 58.8%(10/17),第三次手术后成功率达64.7%(11/17).全部病例共隔离肺静脉82根,其中因标测到明确靶血管并成功肺静脉电隔离者17根,盲目肺静脉电隔离65根,行右房峡部双向阻滞者18例.平均手术次数1.35次,总治愈率81.3%.结论在完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观察射频消融术的终点,表明消融术对靶血管明确的患者成功率最高,对术后1周以上仍反复发作的病例,再次行射频消融可明显提高根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利伐沙班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接受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57例)和华法林组(100例)。利伐沙班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10 mg,2次/d或20 mg,1次/d口服,服用1个月后根据不同临床情况调整剂量,给予10 mg 1次/d或20 mg 1次/d再服用1个月。华法林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华法林3~6 mg/d,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共服用2个月。所有患者从抗凝开始到抗凝结束选用同一种抗凝药物。结果 基线水平的比较除性别外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死亡、脑栓塞、肺栓塞、体循环栓塞)。两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不明显出血事件利伐沙班组为5%(3/57)、华法林组为11%(1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利伐沙班用于血栓栓塞低、中危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抗凝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