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TNF-α重组慢病毒对胃癌细胞自分泌杀伤作用。方法 TNF-α重组慢病毒感染SGC-7901胃癌细胞为实验组,并设立阴性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3组细胞中TNF-αmR NA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3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蛋白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PCR实验观察到TNF-αmR NA荧光条带24h后稳定表达。测得三组培养液中TNF-α含量,实验组[(2.6926±0.7563)ng/ml]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9326±0.3091)ng/ml]和空白对照组[(0.8552±0.2768)ng/m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流式细胞实验中,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重组慢病毒可以感染SGC-7901胃癌细胞,并在胃癌细胞中稳定表达并自分泌TNF-α,诱导杀伤胃癌细胞。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IL)-6信号通路在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空白组LoVo-Control(LoVo-C)结肠癌细胞和稳定表达PRL-3的实验组LoVo-PRL-3 (LoVo-P)结肠癌细胞分别与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共培养后IL-6蛋白水平表达差异;Western blot 检测IL-6、p-AKT、p-STAT3蛋白水平表达,划痕实验和增殖实验MTS检不同浓度(1、10、100 NG/ML)IL-6对结肠癌细胞侵袭及增值能力的影响。结果 ELISA实验检测IL-6蛋白平,TAM/LoVo-P(102±5)PG/ML,TAM/LoVo-C为(56±3)PG/ML;划痕实验与MTS结果均提示共培养后LoVo-P增殖、侵袭能力比LoVo-C强;Western blot 检测共培养后的结肠癌细胞LoVo-P、LoVo-C蛋白表达差异,p-AKT、p-STAT3表达LoVo-P明显高于LoVo-C,不同浓度的IL-6(1、10、100 NG/ML)作用LoVo-P后其增殖与侵袭能力逐渐增高,且p-AKT与p-STAT3蛋白水平逐渐增高。结论〓PRL-3能诱导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分泌IL-6,通过IL-6上调p-AKT和p-STAT3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环瓜氨酸多肽(CCP)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泌INF-γ、IL-4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24例RA患者和16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为以下3组处理,RA空白对照组: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培养不加任何药物干预;RA CCP组: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加CCP干预(CCP终浓度为20μg/ml);健康空白对照组: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培养不加任何药物干预。上述各组细胞培养72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及IL-4水平。结果与健康空白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泌的IFN-γ、IL-4及IFN-γ/IL-4相比,RA空白对照组IFN-γ水平升高(P0.05),IL-4水平下降(P0.01),IFN-γ/IL-4升高(P0.01);与RA空白对照组相比,RA CCP组IFN-γ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IL-4水平进一步下降(P0.05),IFN-γ/IL-4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 CCP对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泌Th1及Th2型细胞因子IFN-γ及IL-4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能在RA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对髓核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髓核细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IL-6组、加压组、IL-6+加压组和IL-6+ p38蛋白抑制剂(SB203580)+加压组.给予相应处理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评估髓核细胞增殖能力,应用划痕实验评估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度值,未加压环境下,IL-6组吸光度值(1.08±0.02)较对照组(0.67±0.01)明显升高(P<0.05);加压环境下,IL-6组吸光度值(1.51±0.06)也较对照组(0.88±0.04)明显升高(P<0.05).细胞划痕实验中,未加压环境下,IL-6组迁移距离[(27.73±3.15)像素]较对照组[(12.90±4.77)像素]明显升高(P<0.05);加压环境下,IL-6组迁移距离[(52.81±3.72)像素]也较对照组[(14.32±3.84)像素]明显升高(P<0.05).加压环境下使用SB203580阻断p38蛋白后,吸光度值(0.81±0.04)和迁移距离[(33.82±3.72)像素]均较IL-6组[(1.51±0.06)、(52.81±3.72)像素]显著下降(P<0.05).结论IL-6能通过p38蛋白通路促进髓核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坏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周围正常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同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无糖低氧条件制备血管平滑肌细胞坏死模型,收集坏死细胞培养上清液干预正常细胞。实验设置无血清低糖DMEM培养的对照组、坏死上清(NCS)干预组、坏死上清与IL-1拮抗剂联合干预组、坏死上清与IL-6拮抗剂联合干预组、IL-1α干预组以及IL-6干预组。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Transwell方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6和CRP 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CRP、Akt、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CS组、IL-1α组和IL-6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显著性增加(P0.05),同时,NCS和IL-1α组血管平滑肌细胞IL-6表达升高(P0.05),NCS组、IL-1α组和IL-6组细胞CRP和p-Akt的表达也呈增加趋势(P0.05);而NCS+IL-1 RA组和NCS+IL-6 RA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较NCS组有所下降(P0.05),CRP和pAkt的表达也相应有所降低(P0.05)。结论坏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能通过释放IL-1α促进周围正常细胞IL-6的表达,进而上调CRP和p-Akt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增殖迁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原代培养的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RA-FLS)中是否存在巨自噬现象以及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发病机制.方法:培养原代RA-FLS,以骨关节炎(OA)患者膝关节滑膜组织中培养的骨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OA-FLS)作为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7(IL-17)在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细胞的表达,探讨其与炎症的关系。方法:将24只6周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2只。模型对照组建立CIA大鼠模型,采用足趾容积、关节炎指数(AI)评价关节炎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7,免疫印迹法检测滑膜细胞NF-κB/P65、NF-κB/P50和IκBα的表达。结果:CIA模型大鼠足趾容积大于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大鼠于造模后第14天开始,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第28天左右达到高峰。模型对照组大鼠IL-17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NF-κB/P65、NF-κB/P50和IκBα蛋白活性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CIA模型大鼠滑膜细胞NF-κB活性蛋白增高,IL-17呈高表达,可能与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OST2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qRT-PCR检测正常胰腺上皮细胞系HPDE6-C7及胰腺癌细胞系Panc-1、AsPC-1、BxPC-3、HPAC中lncRNAHOST2表达水平。将Panc-1细胞分别转染siRNA-HOST2(si-HOST2组)和阴性对照序列(阴性对照组)后,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blot测定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vimentin、Snail、Twist的表达。以无转染的Panc-1细胞为空白对照组。结果:与正常胰腺上皮细胞HPDE6-C7相比,lncRNAHOST2在各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i-HOST2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减弱,vimentin、Twist1、Snail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调(均P0.05),而阴性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lncRNAHOST2在胰腺癌细胞中高表达,且与胰腺癌增殖、迁移和侵袭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调节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s,KF)增殖、迁移、侵袭性的影响。方法:将携带PPAR-γ及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LV-PPAR-γ-GFP,KF-PPAR-γ组)及空载体(LV-GFP,KF-NC组)感染KF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KF组),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PAR-γm RNA及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KF细胞增殖情况;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KF细胞的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PPAR-γ慢病毒载体感染KF细胞96 h后,KF-PPAR-γ组PPAR-γ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KF-NC组和K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结果显示,KF-PPAR-γ组吸光度A值明显降低,与KF-NC组和K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划痕后24 h和48 h,KF-PPAR-γ组划痕愈合速度明显慢于KF-NC组(P0.05);Trans-well侵袭结果显示KF-PPAR-γ组侵袭到下室的细胞数目较KF-NC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PPAR-γ基因能够抑制KF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提示靶向提高瘢痕疙瘩中PPAR-γ的含量与活性,可能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调控lncRNA NEAT1减轻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滑膜成纤维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6只2月龄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大鼠未接受干预,电针组大鼠予以电针干预,分别制备空白对照组、电针组血清。予以连续酶消化法获取3周龄SD大鼠滑膜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进行鉴定;再将6孔板中已培养的滑膜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成纤维细胞。空白对照组成纤维细胞予以空白对照组血清干预,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予以含10 ng·mL-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空白对照组血清诱导滑膜成纤维细胞致炎,电针组成纤维细胞予以含10 ng·mL-1 IL-1β的电针组血清干预。Real-time PCR检测各组滑膜成纤维细胞中lncRNA NEAT1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滑膜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V-Rel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含量。结果:经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后,大鼠滑膜成纤维细...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