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人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状况。方法应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531例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P<0.05);左心室心尖部及前壁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流出道和其他部位(P<0.05)。各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均>50.0%。结论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较右心室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最高;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半数以上合并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资料齐全的门诊及住院老年EH合并T2DM患者133例(EH+T2DM组)、单纯老年EH患者140例(EH组)、单纯老年T2DM患者130例(T2DM组)、老年健康体检者141例(老年对照组)和年轻健康体检者139例(年轻对照组)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利用美国的Space Lab分析系统自动回放扫描并计算出反映HRT的各项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和动态心率震荡(TD),比较各组之间HRT各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TO、TS、TT、TD与年龄、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SDNN)之间的关系.结果 老年对照组TO和TT均明显高于年轻对照组(均P<0.01),但TS、TD和SDNN均明显低于年轻对照组(均P<0.05);EH+T2DM组TO均明显高于但TS、TD和SDNN均明显低于EH组和T2DM组(均P<0.05),EH+T2DM组TO均显著高于但TS、TD和SDNN均显著低于老年对照组(均P<0.01),EH组和T2DM组TO均明显高于但TS、TD和SDNN均明显低于老年对照组(均P<0.05),EH组与T2DM组间TO、TS、TD和SDNN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老年各组间TT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TO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与TS、TD和SDNN均呈负相关(均P<0.05);TS与TD和SDNN均呈正相关(均P<0.01);TD与平均心率和TO均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TS和SDNN均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老年EH合并T2DM患者较老年EH患者、老年T2DM患者和老年健康体检者及老年EH和老年T2DM患者较老年健康体检者HRT均明显减弱,其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且以老年EH合并T2DM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最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起源部位和不同数量室性期前收缩(VPC)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受试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测,按照VPC起源部位不同分为左室起源组和右室起源组;按照VPC的数目分为频发组与偶发组;分别计算各组HRT的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VPC的起源部位以右室流出道最多见;不同部位起源的VPC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起源部位VPC的HRT异常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频发VPC组与偶发组HRT异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T与VPC的数量相关;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能是VPC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2DM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T2DM患者67例和健康对照(NC)者73名,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T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TO和TS异常率。结果 T2DM组TO、TS值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3(-1.49,0.58)vs-1.50(-3.57,-0.35),P<0.05;3.13(1.56,6.25)vs 7.81(3.91,12.50),P<0.01]。结论 HRT可作为预测T2DM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础心率对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对78例正常人的动态心电图(DCG)共1056例次室性期前收缩(PVS)作心率震荡与基础心率分析。结果当基础心率〉80次/分,TO的阳性率(TO〉0)明显增加达20%以上,TS的阳性率(〈2.5ms/RRD为5.2%左右。结论当基础心率增加到〉80a/分时,TO可出现明显的假阳性,而TS则不明显。这可能与基础心率增快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加而对PVS后由减压机制引起的交感兴奋作用削弱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特征的研究,探讨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经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82例(试验组)及健康对照组55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率震荡的两个量化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间T...  相似文献   

7.
窦性心率震荡(HRT)是近年提出的一项心电学新指标,是指一次伴有代偿间歇的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的窦性心率先加速后减速的现象[1].目前,有关HRT对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临床试验的证实,已有很多研究发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阳性可作为多种心脏病患者预后不佳的预测指标,其中TS较TO的预测价值更大[2~4].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比较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组)与48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的窦性心率震荡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冠脉组TO(0.32±4.67)、TS(13.24±15.25)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均>0.05),TS与左心室射血分数(58.4%±13.9%)有高度相关性(P<0.01)。对照组TO(-2.19±4.51)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0.05),TS(13.65±13.34)与年龄有高度相关性(P<0.01)。冠脉组TO、TS及TO TS异常率较高,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减弱或消失,这一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危患者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与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部位的差异.方法:选择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的177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其中急性心肌缺血患者87例、健康体检者90例,计算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前壁(20.7%)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13.8%)、V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51.7%)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分别为3.3%,2.2%,23.3%);健康体检者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61.1%)、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76.7%)显著高于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分别为31.0%,48.3%).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以左心室期前收缩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窦性心律震荡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AMI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58例(心梗组)和体检健康者52例(对照组)。收集所有受检者24h平均心率、R-R间期标准差、窦性心律震荡的初始值(TO)、窦性心律震荡的斜率(TS)、肌钙蛋白I(TNI)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24h平均心率、R-R间期标准差、TO、TS。并研究窦性心律震荡和HRV指标与TNI峰值和LVEF的相关性。结果心梗组的心律震荡和HRV指标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梗组的R-R间期标准差与TNI峰值呈负相关(r=-0.52,P<0.01),与LVEF呈正相关(r=0.25,P<0.05)。TO与TNI峰值呈正相关(r=0.68,P<0.01),TO与LVEF呈负相关(r=-0.49,P<0.01)。TS与TNI峰值呈负相关(r=-0.79,P<0.01),TS与LVEF呈正相关(r=0.55,P<0.01)。死亡组的R-R间期标准差、TS低于存活组,TO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窦性心律震荡和HRV减弱是反映AMI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急性心肌梗死83例)和57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测量窦性心率震荡参数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结果观察组心率震荡(TO-0.6%±3.53%,TS2.90±2.90ms/R-R)较对照组(TO3.50%±5.09%,TS8.80±5.80ms/R-R)减弱,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震荡减弱更加明显(TO=-0.59%±3.00%,P<0.01,TS=2.90±2.90ms/R-R,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率震荡减弱程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304,P<0.01)。结论心率震荡可作为反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心功能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室性期前收缩(PVs)后窦性心率震荡(HRT)进行检测分析,并与心率变异(HRV)、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探讨HR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6例急性AMI患者分死亡组8例,存活组28例,检测分析HRT、LVEF及HRV指标。HRT:震荡初始(TO)即PVS后窦性心率加速现象,中性值为0,TO〉0异常;震荡斜率(偈)即PVS后窦性心率减速现象,TS值〉2.5ms/RR,TS〈2.5ms/RR为异常;HRV:24h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及LVEF等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TO〉06例;TS〈2.5ms/RR4例;存活组TO〉07例;TS〈2.5ms/RR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DNN、LVEF死亡组较存活组降低,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率先加速后减速现象消失是AMI患者独立的高危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室重量指数和相对室壁厚度与心率震荡的关系,以及比索洛尔干预后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首次确诊并有室性期前收缩的高血压患者82例和非高血压患者对照组78例,并根据是否服用比索洛尔,将高血压患者随机设立基础治疗组为对照组(38例)和比索洛尔治疗组(44例);利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获得其室性期前收缩,分别计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不同分组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期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实验前后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结果:高血压患者与非高血压患者比较,其TO降低,TS升高(均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治疗前RWT与TO及TS无显著相关,LVMI与TO呈正相关,与TS呈负相关;治疗4周后高血压患者LVMI和RWT无显著变化,但TO显著降低,TS显著升高,协方差分析显示,扣除治疗前TO和TS的影响后,比较其校正均数,比索洛尔治疗较基础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其心率震荡现象,表现为TO显著降低(F=8.68,P0.05),TS值升高(F=11.32,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心率震荡现象与其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与相对室壁厚度无相关;短期比索洛尔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左室重构,但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心率震荡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1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7~25天的窦性心律震荡初始(TO)与震荡斜率(TS)值,评价TO、TS及其他危险因子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22±12.3)月,共死亡18例。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与窦性心率震荡分类、低左心室射血分数(≤55%)及高龄(≥65岁)显著相关,其危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50.708(P<0.01)、11.186(P<0.01)及4.828(P<0.01)。结论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和49名老年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进行分析,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并进行TO、TS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与对照组HRT间存在明显差别:心衰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0.99±2.26vs-1.84±2.13,P<0.01);心衰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2.87±1.89)ms/RRvs(8.03±3.51)ms/RR,P<0.05]。TO、TS与LVEF、LVED有相关性。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HRT出现钝化趋势,TO、TS值变化作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和危险程度评估的一项参数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室性期前收缩(PVS)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伴PVS的高血压者(A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PVS者(B组)各70例,记录其24h动态心电图(DCG)。分别计算HRT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T0明显高于B组(P〈0.01),偈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弱,提示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合并2型糖尿病者(MI+T2DM)和单纯MI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MI+T2DM(A组)、32例单纯MI(B组)、和33例对照组(C组)作为研究对象。三组人员均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单次室性期前收缩(PVS)后HRT的初始值(TO)、斜率(TS)以及TO和TS异常的发生率。结果A、B组TO、TS值明显异常,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的TO、TS值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三组TO及TS异常发生率分别为A组(65.62%、71.85%)、B组(53.12%、59.37%)、C组(12.12%、12.12%)。A、B组异常率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I合并T2DM者HRT现象明显减弱,且HRT异常率增高最明显。HRT可作为MI合并TDM者临床上判断预后的重要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18.
窦性心率震荡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室性期前收缩(PVS)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基础心率这些多因素的常规变量,对窦性心率震N(HRT)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有PVS者297例。分别计算HRT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并将TO、TS与年龄、性别,基础心率,病史这些常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及组间比较。结果年龄对TO、TS均有影响(P值〈0.01)。病史对TO、TS均有影响(P值〈0.01及〈0.05)。两性之间TO、TS无差异(P值〉0.01及〉0.05)。无心脏病史者,性别和心率与TO、TS均有相关性(P值〈0.01)。有心脏病史者,性别和年龄与TO、TS无相关性(P值〉0.05)。结论年龄对TO、TS均有影响。器质性心脏病史者TO高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TS低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窦性心率震荡[震荡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比较,昼夜节律消失者TO值增大、TS减小(P〈0.05);与LVEF降低者北京LVEF值正常者TO值增大、TS减小(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和(或)合并左室收缩功能减退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选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组、延迟PCI组和药物治疗组三组,各组均为40例,入选病例均有单发室性期前收缩(VPC)并且有完全的代偿间歇,AMI后1~3周对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获得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等指标,比较三种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影响。结果直接PCI组TT、TO低于延迟PCI组和药物治疗组,而TS高于延迟PCI组和药物治疗组(P<0.01),同时延迟PCI组上述指标也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AMI患者经直接或延迟PCI后HRT各参数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直接PCI更优,故对于AMI患者应尽早行直接PCI,对于无条件者行延迟PCI同样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