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法,依据是否发生癫痫发作将225例SAH患者分为病例组(36例)和对照组(189例),收集可能影响SAH合并癫痫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分析来筛选影响SAH合并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SAH合并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16.00%(36/2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OR=2.54)、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OR=3.70)、Fisher评分(OR=5.41)及脑积水(OR=6.89)均为SAH合并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论 SAH继发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在SAH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其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脑梗死、入院GCS评分低、Fisher评分高及继发脑积水,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采取必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瘤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蛛网膜下腔出血24 h内、24 h后继发癫痫分别设为早期癫痫和晚期癫痫,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a SAH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病史是a SAH继发早期癫痫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积水、动脉瘤再破裂是a SAH继发晚期癫痫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是a SAH继发早期癫痫的危险因素,脑积水、动脉瘤再破裂是继发晚期癫痫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一般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小时内的一般治疗:(1)开放气道,改善呼吸、循环;(2)既往血压正常的患者,SAH后血压升高,控制血压使接近正常水平;(3)若有癫痫,抗癫痫治疗包括足量的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4)必要时给予止痛药和镇静剂;(5)对于动脉瘤性SAH,应进行急诊血管造影、血流动力学监测,早期手术。2抗血管痉挛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在SAH后,颅底大血管迟发性收缩,常在血管造影或脑血流上表现为受累血管远端区域的灌注减少。造影上血管痉挛有典型的短暂过程-出血后3~5d开始,5~14d狭窄达最大限度,2~4周后逐渐恢复。约半数病例血管痉挛表现为…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作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经CT、MRI及腰椎穿刺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病率为14.61%(26/178),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11例,早期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2周内)者20例,经短期抗癫痫治疗,停药后未再复发;晚期发作(2周后)者6例,需长期服抗癫痫药。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容易继发癫痫,早期癫痫发作易于控制,多不复发,不需要长期服药;晚期癫痫发作者易复发,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5.
老年脑膜瘤术后早期癫痫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膜瘤术后早期癫痫与临床各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及临床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老年脑膜瘤手术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通过χ2检验、计算C值及OR值观察各临床相关因素与术后早期癫痫的关联程度。结果各相关因素中术前癫痫、术后预防用药、肿瘤位置等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C值依次增强(P0.05);术前癫痫发作OR1;术后预防应用抗癫痫药物OR1;位于幕下深部、幕下浅部、幕上深部、幕上浅部的脑膜瘤患者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依次增高。结论术前癫痫发作为脑膜瘤术后并发早期癫痫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应用抗癫痫药物为脑膜瘤术后并发早期癫痫的保护因素;肿瘤位于小脑幕上时,更易并发术后早期癫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酮饮食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痉挛发作类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痉挛发作类癫痫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以常规托吡酯片治疗;观察组28例,采用生酮饮食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癫痫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酮饮食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在减轻老年痉挛发作类癫痫患者病情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于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经单独支架置入或支架辅助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249例,根据支架治疗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并发症组(33例)和无并发症组(216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a SAH至手术时间、Hunt-Hess分级、Fisher评分、动脉瘤部位、个数、大小、Raymond分级,并对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3.3%(33/249)。(2)出血并发症组GCS评分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男性、高血压病、a SAH至手术时间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血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Hunt-Hess分级(χ2=10.392,P=0.001)、Fisher评分(χ2=7.370,P=0.007)、动脉瘤个数(χ2=4.825,P=0.028)、动脉瘤部位(χ2=6.818,P=0.033)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发生出血并发症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Ⅲ~Ⅴ级(OR=3.658,95%CI:1.660~8.061)和多发动脉瘤(OR=2.667,95%CI:1.178~6.036)是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单独支架置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可用于血管内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但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易致a SAH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同时行夹毕手术和腰大池引流(LD)的时程是否影响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CH)。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且被血管造影及手术确定为动脉瘤的住院患者。结果 LD时程,入院时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Glasgow昏迷评分均是aSAH夹闭术后患者SD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LD时程,入院时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Glasgow昏迷评分均是动脉瘤夹毕术后患者SD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如何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并确定最佳的腰大池引流时程,以同时预防脑血管痉挛(SVS)及SDCH发生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氯吡格雷的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CR与90d时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515例脑梗死患者服氯吡格雷前和7~10d后,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CR 203例(CR组)及氯吡格雷敏感(CS组)312例,患者出院后仍服氯吡格雷,随访90d。原发终点为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CR发生的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OR=2.36,95%CI:1.24~4.98,P=0.00)是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CR组总缺血性血管事件(12.3%vs 4.8%)和脑梗死复发率高于CS组(8.4%vs 1.9%);mRS评分0~2分比例低于CS组(67.5%vs 79.8%,P0.01)。CR(RR=2.88,95%CI:1.28~6.92,P=0.00)、糖尿病(RR=1.59,95%CI:1.02~3.48,P=0.00)、高血压(RR=1.86,95%CI:1.16~4.69,P=0.00)是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用氯吡格雷脑梗死患者CR发生率高,CR与缺血性血管事件、脑梗死复发和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由于缺乏统一的定义且随访时间存在差异,目前所报道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癫痫和围手术期痫性发作的发病率、发病时间和预测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据J Neurosurg杂志报道,Lin等对手术治疗的SAH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对围手术期癫痫和随访期间的痫性发作的发病率、时间过程和预测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早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浓度与手术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SAH病人,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史、FWNS评分、Fisher分级、术后并发症等资料,使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转归评价,1~3分为转归不良组,3~5分为转归良好组;结合病人入院24 h内血清MMP-9浓度;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MMP-9浓度是否为手术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aSAH病人97例,其中转归良好组53例(54.64%),转归不良组44例(45.36%),死亡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中Fisher分级较高、WFNS分级较高、术后脑梗死、术后颅内感染、MMP-9浓度、发病至治疗时间24 h、术前再出血的病人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sher分级[OR=3.141,95%CI(8.529,18.647)P=0.028]、WFNS分级[OR=1.139,95%CI(1.026,3.045),P=0.031]、术后脑梗死[OR=8.456,95%CI(7.057,19.447),P0.001)]、MMP-9浓度[OR=3.864,95%CI(2.388,6.926),P=0.014]、术前再出血[OR=5.022,95%CI(6.922,27.357),P0.001]是病人术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控制术后脑梗死发生可改善病人术后转归效果,但Fisher分级和WFNS分级较高、术前再出血的病人术后转归普遍不良。血清MMP-9浓度较高是术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清MMP-9浓度有望成为评估aSAH病人术后转归优劣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 SAH患者106例,根据是否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34例)与无DCI组(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急性脑水肿、早期(出血1~3 d)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血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CI发生率为32.1%(34/106)。DCI组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WFNS分级≥Ⅳ级、急性脑水肿、低血红蛋白血症及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DC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年龄≥55岁、高血压病、糖尿病、低钠血症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入院WFNS分级≥Ⅳ级、低白蛋白血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级(OR=8.02,95%CI:2.41~26.70)、改良Fisher分级≥Ⅲ级(OR=4.44,95%CI:1.38~14.32)、1~3 d低白蛋白血症(OR=5.42,95%CI:1.40~20.76)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而Hunt-Hess分级≥Ⅲ级不是a SAH患者发生DCI的危险因素(OR=1.86,95%CI:0.39~8.88,P0.05)。结论 a SAH后低白蛋白血症、入院WFNS分级≥Ⅳ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是患者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治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与癫痫的内在关系,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 对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老年急性脑梗死6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复杂部分性发作34例,单纯部分性发作7例,部分性发作继发泛化4例,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18例;影像学提示该类患者的梗死部位以皮质多见;49例服用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总治疗时间30~50 d,停药后随访12月未见复发.结论 老年人首次发生癫痫发作应警惕急性脑梗死的可能;该类癫痫发作经对因处理后效果好,不易复发,不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电图异常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视频脑电分析仪监测患者脑电图,记录患者脑梗死位置及异常脑电图的类型,出院后随访1年,分析脑梗死患者梗死位置及异常脑电图与癫痫发作的关系。结果 1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134例(89.3%)存在早期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异常,其中53例监测到癫痫样异常放电但无临床癫痫发作,17例患者诊断为早发性癫痫;按照位置不同分为部分皮层及皮层下91例、分水岭位置18例及大面积脑梗死41例,其癫痫发作及癫痫异常放电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17例早发性癫痫通过抗癫痫药物治疗,院后癫痫未再发作;53例早期监测到癫痫样异常放电但无临床癫痫发作患者中迟发性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VEEG无异常且无癫痫异常放电患者(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积极监测其脑电图,对脑电图癫痫异常放电患者,应密切关注以预防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抗癫痫药物规范化治疗后,老年患者抑郁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初诊或未曾规范化治疗的≥65岁的癫痫患者45例,男性19例,女性26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根据HAMD评分分为抑郁组14例,非抑郁组31例,患者进行规范化抗癫痫治疗,随访2年,再次评定HAMD评分,并收集相关资料。结果抑郁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21.14±3.66)分vs(12.19±3.00)分]及癫痫发作频率[(2.39±0.96)次/月vs(1.39±0.68)次/月]均明显高于非抑郁组(P=0.00)。2年正规用药后,抑郁组HAMD评分高于非抑郁组[(18.00±3.26)分vs(12.09±2.68)分,P=0.00],2组癫痫发作频率无显著差异[(0.05±0.12)次/月vs(0.07±0.18)次/月,P=0.73],抑郁组8例HAMD评分下降为正常(P0.05),6例仍抑郁患者HAMD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HAMD评分及治疗前癫痫发作频率与抑郁改善呈正相关(r=0.77、0.55,P=0.00)。结论正规抗癫痫治疗能良好控制癫痫发作情况,并明显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帮助恢复社会功能。治疗前癫痫发作越频繁,抑郁程度越重患者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92例aSAH患者和9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骨膜蛋白水平,采用HUNT-HESS评分、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评价出血严重度,统计分析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出血严重度和出血后6个月不良预后(定义为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的关系。结果a SAH患者血清骨膜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Z=-8.329,P <0.01)。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a SAH患者HUNT-HESS评分、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0.577、0.555和0.561,均P<0.01),是出血后6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5.039,95%可信区间=1.439~17.644,P<0.05),可显著预测出血后6个月不良预后(曲线下面积=0.806,95%可信区间=0.711~0.881,Z=6.003,P<0.01)。结论血清骨膜蛋白水平可准确反映aSAH脑损伤程度,独立预测出血后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既往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例1080例,除外引起癫痫的其他脑部和代谢障碍疾病,观察到继发癫痫81例,随访其癫痫发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继发癫病与梗死部位、体积有关,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一旦发生癫痫持续状态,死亡率高。结论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老年癫痫常见病因,癫痫发生与脑梗死引起的皮质损害关系密切,2次以上发作者应坚持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在成都卒中登记库基础上连续性纳入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并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既往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CT/MRI等影像学资料。按照入院后72 h复查CT/MRI等结果,将出血转化患者纳入到出血转化组,非出血转化患者按照1∶1比例入选与出血转化组性别、年龄匹配的患者为非出血转化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用药情况等进行比较。对两组间有差异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出血转化与病前使用抗栓药物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6 916例,其中伴有出血转化433例(6.3%,出血转化组),未出血转化组患者433例。(1)两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既往脑梗死病史、入院时血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出血转化组使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比例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抗凝药物:14.1%(61例)比3.9%(17例),P0.01,OR=4.01,95%CI:2.303~6.993;抗血小板聚集药物:14.3%(62例)比8.3%(36例),P=0.005,OR=1.84,95%CI:1.194~2.84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凝药物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入院NIHSS评分、入院随机血糖为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3.302(1.860~5.862)、2.081(1.281~3.382)、1.047(1.026~1.069)、1.055(1.011~1.100),均P0.05]。结论入院NIHSS评分、入院随机血糖为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前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独立相关,其与急性脑梗死远期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住院患者252例,经随访1~5年,排除7例死亡、13例失访,最终共232例(早发型111例、迟发型121例)纳入研究。按首次癫痫发作后是否复发,将232例分为复发组(108例)及无复发组(124例)。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头部MRI或CT影像学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首次癫痫发作的情况、常规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表现、癫痫发作出现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NIHSS评分≥16分的比例分别为61.1%(66/108)和44.4%(55/1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5,P=0.011)。复发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及NIHSS评分水平均高于无复发组,年龄低于无复发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复发组迟发型癫痫发作比例高于无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0%(67/108)比43.5%(54/124),P0.05];两组癫痫持续状态及发作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复发组脑电图结果异常、皮质受累、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比例均高于无复发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3%(63/108)比32.3%(40/124)、51.9%(56/108)比21.0%(26/124)、38.0%(41/108)比13.7%(17/124)、48.1%(52/108)比27.4%(34/124),均P0.05];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皮质受累(OR=3.118,95%CI:1.452~6.697,P=0.004)、出血性脑梗死(OR=2.672,95%CI:1.113~6.410,P=0.028)、大面积脑梗死(OR=2.463,95%CI:1.081~5.612,P=0.032)、NIHSS评分≥16分(OR=2.080,95%CI:1.013~4.271,P=0.046)、脑电图异常(OR=2.612,95%CI:1.175~5.808,P=0.018)、迟发型癫痫发作(OR=2.079,95%CI:1.026~4.215,P=0.042)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较高为保护因素(OR=0.932,95%CI:0.896~0.969,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后出现首次癫痫发作的患者,皮质受累、出血性脑梗死、梗死面积大、NIHSS评分≥16分、脑电图异常、迟发型癫痫发作的患者癫痫复发的可能性大;年龄较高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年龄≥60岁)520例,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相关性血栓栓塞事件、术后早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新发硬膜下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分为并发症组68例和无并发症组(452例)。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动脉瘤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07,95%CI:1.149~4.240,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4.287,95%CI:2.048~8.971,P0.01)、Fisher分级Ⅲ~Ⅳ级(OR=2.686,95%CI:1.483~4.865,P0.01)、宽颈动脉瘤(OR=2.884,95%CI:1.511~5.505,P0.01)、动脉瘤有小阜(OR=4.560,95%CI:2.500~8.321,P0.01)、动脉瘤3 mm(OR=5.748,95%CI:2.122~15.570,P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高Hunt-Hess分级、高Fisher分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微小动脉瘤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