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颈椎病患者按入院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和研究组(双号),各49例。两组均行牵引治疗和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前屈、后伸、旋转角度均显著大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缓解其疼痛,纠正颈椎生理曲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某医院就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颈椎牵引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2个疗程。比较两组NDI指数、疼痛程度和颈椎活动度。结果两组治疗前NDI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NDI指数和VAS评分为(16.11±3.08)%、(2.29±0.67)分,低于对照组的(20.25±3.73)%、(3.04±0.75)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治疗后颈椎左旋、右旋、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为(72.28±6.04)°、(72.91±5.89)°、(41.46±3.05)°、(42.29±2.76)°,高于对照组的(64.92±5.77)°、(65.63±6.25)°、(37.71±3.27)°、(38.51±3.34)°,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够降低颈型颈椎病患者NDI指数,减轻疼痛程度,提高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NTC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超声等物理因子干预及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关节角度测量器对2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89.05±5.84)分]及NDI评分[(24.16±3.4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角度[分别是(36.51±3.24)°,(31.32±3.4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进一步减轻NTCS患者临床症状,纠正颈椎异常姿势,但在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方面较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占娜  张振杰 《全科护理》2021,19(26):3691-3693
目的:探讨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对颈椎前路术后病人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125例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颈椎病病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颈椎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干预3个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病-目标成就量表评分(CSA-GAS)评价两组病人干预前后颈椎功能,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SA-G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颈椎左屈、右屈及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可改善颈椎前路术后病人颈椎活动度及椎-基底动脉血流,提高病人颈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合理用枕对颈椎曲度异常患者恢复生理曲度的临床价值,为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有明显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患者行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加牵引治疗,住院治疗2周,出院指导功能锻炼12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X线变化。结果:2组2有效率及X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评分比较,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颈椎牵引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优于单纯的牵引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曲度牵引治疗青年颈椎病的疗效,为青年颈椎病的治疗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颈腰椎三维曲度牵引仪进行曲度牵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坐位电脑枕颌套牵引。治疗时间,每天治疗30min,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共治疗4周。两组治疗时间与次数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如下评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个时间点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及颈曲评测。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VAS评分、NDI指数评分及颈曲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VAS评分(F=4.32,P0.01),NDI指数(F=1.19,P0.01),颈曲(F=5.40,P0.05)。结论:曲度牵引可通过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从而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易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NCN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颈部抗阻训练及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压力设定为2.0~3.0 bar,每次治疗共冲击3000~4000次,每5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15 d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进行疗效评定,并采集、对比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2)分]、NDI评分[(13.7±7.4)%]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执行颈部不同动作时其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冲击波联合颈部抗阻训练治疗青年NCNP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肌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胸锁乳突肌异常兴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8月~10月在襄 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各 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浮针治疗,每2天1次;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悬吊运动治疗,每 天1次。2组均治疗2周,并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观察疗效。观察并且比较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2组 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表面肌电中位频 率(MF)指标。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2组患者VAS评分、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值均较同 组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两个时间点联合治疗组VAS评分、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值 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与同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随访时VAS评分、NDI评分明显增高,胸锁 乳突肌、斜方肌上部MF值明显降低(均P<0.05),联合治疗组随访时VAS评分、NDI评分及胸锁乳突肌、斜 方肌上部MF值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与单纯浮针治疗比较,浮针结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颈型 颈椎病,不仅可减轻临床症状,而且加强颈椎稳定性,症状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颈痛患者进行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58例慢性颈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渐进抗阻训练组(A组)、固定阻力抗阻训练组(B组)和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均给予人体工效学指导,训练组给予弹力带颈部肌群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抗阻肌力训练,每个动作训练8—12次,每天训练1次,每周至少3次,持续6周。A组训练阻力渐进增加,分别为30%、50%、70%颈部最大等长收缩肌力(MIS),每两周进行1次阻力调整;B组训练阻力固定为入组时70% MIS;C组除外人体工效学指导,不加以其他治疗手段。在患者训练前,训练后2周、4周、6周和3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颈部MIS进行评估。 结果:共49例患者完成训练和随访,其中,A组19例、B组13例和C组17例。三组患者治疗前VAS、NDI和MI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6周训练后,训练组患者VAS、NDI明显改善,MIS增加,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A组患者疼痛减轻出现较快,效果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抗阻肌力训练可有效缓解与工作有关的慢性颈痛患者的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增加颈部肌群肌力;采用低强度开始、渐进式抗阻肌力训练可较快减轻疼痛,效果明显,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以颈椎姿势训练,观察组则辅以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患者坐位时胸锁乳突肌sEMG信号,并对其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及时域指标振幅均方根值(RMS)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2)分]、NDI评分[(13.4±0.8)%]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6±0.3)分]、NDI评分[(17.4±1.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N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放松时RMS[(12.3±1.4)μV]、MF[(57.3±5.1)Hz]及颈部后伸时RMS[(23.3±1.7)μV]、MF[(49.2±4.3)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肌电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能有效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胸锁乳突肌抗疲劳能力及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配合舒适颈枕对各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推拿手法配合舒适颈枕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VAS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前降低,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推拿手法配合舒适颈枕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及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McKenzie疗法在颈椎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颈椎病患者9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加用Mckenzie疗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出院时进行VAS评分、生理曲度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记录住院周期。结果:治疗1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研究组生理曲度改善率及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2组生理曲度改善率、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周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McKenzie疗法能有效促进颈椎病患者康复,缩短住院周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温针灸在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并被中医辨证为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0例,基于对照组治疗方法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颈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94.50% VS 80.0%),治疗后颈肩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遇寒加重评分与颈部残障指数(NDI)、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寒湿痹阻证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取得显著效果,颈椎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优值牵引治疗青年颈椎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青年颈椎病患者,采用优值牵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疗程14d,治疗前后均行颈椎侧位X线,观察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并测量Borden值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NDI指数有所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Borden值有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颈椎曲度有所改善。治疗前NDI指数与Borden值进行相关性分析P<0.01,治疗后NDI差值与Borden值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结论:优值牵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青年颈椎病可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功能,优值牵引治疗后颈曲改善约明显,症状减轻越明显,临床症状与颈椎曲度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激痛点缺血性压迫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颈肩肌筋疼痛膜综合征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例。对照组仅接受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激痛点缺血性压迫疗法。首先通过Booster Pro3筋膜枪渐次提高振动频率的方法松解斜方肌上束,提高痛阈,达到放松并激活上斜方肌的目的,随后使用缺血性压迫激痛点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1次/d,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肌力与脊柱活动度测量仪测量颈部关节活动度与肌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颈肩部的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功能障碍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次结束即刻治疗组左右侧肌力明显增加,治疗后2周治疗组颈部关节活动度(前屈方向)、左右侧肌力明显增加,左屈、右屈、右旋方向上的VAS评分与ND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周治疗组颈部关节活动度(前屈方向)、左右侧肌力更高,左屈、右屈、右旋方向上的VAS评分与ND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痛点缺血性压迫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以有效提高MPS患者颈部关节活动度、左右侧肌力,缓解颈部肌肉僵硬不适和疼痛,改善颈椎功能障碍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探讨“蠲痹益颈方”治疗风寒湿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风寒湿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试验组予自拟方“蠲痹益颈方”治疗,对照组予以“颈复康颗粒”治疗。观察4个时间节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简称 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简称 ND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的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及治疗2周后随访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各自进行组间比较,得出蠲痹益颈方及颈复康颗粒均能缓解风寒湿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颈部障碍及颈肩部症状(P<0.05);蠲痹益颈方在治疗风寒湿型颈椎病方面其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颈部功能障碍及颈肩部症状方面疗效要优于颈复康颗粒(P<0.05);蠲痹益颈方能够有效治疗风寒湿型颈椎病。结论 蠲痹益颈方在缓解风寒湿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颈部功能障碍及颈肩部症状方面的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颈型颈椎病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21例)与对照组(仅采用动态干扰电治疗,21例),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及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在不同随访时间点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及3个月时的HAMA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除能缓解颈部疼痛及改善颈椎功能外,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动态干扰电还有助于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焦虑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整脊手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某院收治的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中频牵引治疗,观察组给予整脊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于3个疗程结束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并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障碍程度、颈痛量表(NPQ)评估患者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愈27例、好转7例、未愈2例;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10例、未愈7例。经秩和检验,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4.400,P=0.036)。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NDI评分及NPQ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8.961,P<0.05;t=17.398,P<0.05;t=10.253,P<0.05)及对照组(t=4.186,P<0.05;t=6.244,P<0.05;t=3.491,P<0.05)。结论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好,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及颈椎功能障碍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Solis、Zero-p椎间融合器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45例,行Solis椎间融合器辅助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25例为Solis组,行Zero-p椎间融合器辅助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为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至2020年6月,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活动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术后3、6、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比较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跳跃节段退变率。结果Solis组手术时间[(96.20±14.38)min]短于Zero-p组[(108.00±14.99)min](P<0.05),术中出血量[(76.28±13.86)mL]少于Zero-p组[(85.45±13.81)mL](P<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高于术前,NDI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高于术后3个月,NDI评分低于术后3个月(P<0.05),VAS评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lis组与Zero-p组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12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及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大于术前(P<0.05),2组术后3个月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大于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0.05);2组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跳跃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olis组与Zero-p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活动度、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olis组术后3、6个月融合率(76.00%、96.00%)高于Zero-p组(55.00%、80.00%)(P<0.05),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与Zero-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跳跃节段退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olis与Zero-p椎间融合器辅助治疗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均可有效恢复神经功能,增加椎间隙高度,改善颈椎曲度,保持跳跃节段活动度,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但应用Solis椎间融合器辅助可促进融合节段的早期融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量身定制颈椎枕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力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量身定制的颈椎枕,每日使用8h,疗程为1个月,两组分别采用症状和功能评估表评分、临床疗效评定及多功能颈椎康复治疗系统(MCU)进行等长肌肌力和颈椎活动度评定。结果干预后1个月实验组症状和功能评估总分为(24.84±2.341)分,对照组为(20.65±2.1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4,P〈0.05);实验组临床痊愈率为60.0%,对照组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5);实验组等长肌肌力和颈椎活动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量身定制颈椎枕能促进颈椎病患者颈部肌力平衡、加强颈椎稳定性,改善症状,是颈椎病的一种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