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与其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②根据大学生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为积极自我概念组,下27%人群为消极自我概念组。结果:①积极自我概念组在自我同一性的意识获得、人际获得、总体获得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消极自我概念组;消极自我概念组在自我同一性的意识早闭、意识扩散、人际早闭、人际扩散、总体早闭、总体扩散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积极自我概念组;②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各分量表分(除自我批评之外)与自我同一性获得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我概念之间关系密切,自我概念越积极,越有利于其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济南、青岛两地的2所普通高校中选取大学生394人(男171人,女223人)。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PPS)、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DMSE)和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第2版)(EOM-EIS-2,分为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4个分量表)进行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男生CDMSE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除信息收集外)均高于女生;男生EOM-EIS-2同一性获得分量表得分高于女生,而同一性早闭分量表得分低于女生(P0.001或P0.05)。PPS得分、CDMSE得分均正向预测同一性获得得分(R~2=0.33、0.41),而负向预测同一性扩散得分(R~2=0.03、0.11);PPS得分正向预测同一性延缓得分、CDM SE得分(R~2=0.08、0.32),进而以CDMSE得分为中介对同一性获得得分产生正向预测作用(R~2=0.49),对同一性扩散得分产生负向预测作用(R~2=0.11)。结论: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关系密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方法:选取705名高一至大四年级年龄在14-25岁之间的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结合访谈法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特点进行考察。结果:①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年级差异显著,同一性获得表现出随年级而递增的趋势;同一性延缓得分在各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大二、大三年级的同一性早闭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高三的同一性早闭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在同一性扩散上表现为高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②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③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得分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④同一性发展的各个状态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随年龄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个维度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和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职业中专生自我同一性和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与普高生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300名职专生和100名普高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职专生自我同一性的意识早闭、总体早闭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高生;②职专生的家庭自我得分显著低于普高生;③职专生的自我同一性和自我概念的总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意识扩散、人际扩散与自我批评显著正相关;意识获得与道德自我显著正相关;人际获得与自我满意、自我概念总分间显著正相关;总体获得与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和自我满意显著正相关;同一性总分与道德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满意显著正相关。结论:职专生的自我同一性和自我概念关系密切,同一性获得有利于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越积极亦越有利于同一性获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医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特征。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随机抽取广州医学院330名学生作为被试,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88.6%的医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②医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存在显著差异(χ2=960.838,P<0.001);③人口统计学因素对成就型(R2=0.035,P=0.05)和早闭型(R2=0.050,P<0.01)有影响,但影响不大;④男女生在人际获得上存在显著差异(t=22.779,P<0.05);⑤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意识早闭上存在显著差异(F=4.876,5.060;P=0.01)。结论大多数医学生自我同一性处于延缓状态,比普通大学生成熟。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自尊问卷(SES)、焦虑问卷(SAS)和抑郁问卷(BDI)对11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三学生比大一、大二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同一性获得;与其他年级相比,大一学生具有较低的同一性早闭水平。在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中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同一性获得水平;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同一性早闭得分。②大学生的同一性获得状态可正向预测自尊,负向预测焦虑、抑郁,同一性早闭状态和扩散状态负向预测自尊,同一性延缓状态正向预测焦虑、抑郁。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独生/非独生以及城乡差异特点;自我同一性状态对大学生的情绪适应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压力状态下自我肯定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方法:研究采取2(有压力,无压力)×3(价值肯定,特质肯定,控制组)的实验设计,探讨不同的实验操纵在同一性状态量表得分上的差异。结果:(1)独生子女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F=5.76,P0.05);(2)自我肯定组被试在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肯定组(t=2.75,P0.05),自我肯定组被试的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肯定组(t=3.38,P0.05);(3)特质肯定的被试在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状态得分均显著高于价值肯定组(P0.05);特质肯定的被试在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状态得分均显著高于控制组(P0.05);价值肯定组被试在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F=7.45,P0.05)。结论:经过自我肯定的个体自我同一性状态更好;特质肯定对个体自我同一性状态影响最大;独生子女自我同一性状态优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33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性别上存在差异,女生在母亲关爱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②母亲关爱、父亲关爱和母亲鼓励自主、父亲鼓励自主与子女的自我同一性获得有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负相关;父亲控制、母亲控制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的关爱、鼓励自主有利于子女同一性获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生自我概念和同伴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长沙市6-9年级男生为被试,采用青春期发育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同伴关系提名法进行集体施测,并选取12、13、14岁年龄段男生共411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大多数12至14岁男生青春期发育状态处于青春期开始、青春期中和青春期晚期三个发育水平,仅少量被试处于前青春期和青春期后期两个发育水平;②控制年龄变量,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生青春期发育总分与家庭自我呈显著负相关,与同伴接受、社会偏爱、社会影响成显著正相关.③青春期开始时间早的男生生理自我、道德自我、自我行动、同伴接受得分显著高于青春期开始时间晚的男生,家庭自我得分显著低于青春期开始时间晚的男生.结论: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生自我概念和同伴关系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社会支持和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西安3所高校选取348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84人。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PPS),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男生EOM-EIS-2获得、早闭分量表得分高于女生(t=2.73,2.75,P0.001);PPS得分、SSRS得分、EOM-EIS-2获得分量表得分两两正相关(r=0.14~0.54,P0.01);PPS得分正向预测EOM-EIS-2获得、延缓和早闭分量表得分(β=0.45、0.27、0.14);SSRS得分在PPS得分与EOM-EIS-2获得分量表得分中起调节作用(F=23.93,P0.001)。结论:社会支持是主动性人格与自我同一性关系间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女生抽烟喝酒行为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11-18岁的男生和女生共1095人,采用青春期发育量表、青少年抽烟喝酒情况调查表进行测量。结果:1大部分青少年的青春期开始时间都在"正常"范围内,达到70%,只有一小部分的青少年属于"早熟"或"晚熟";2男生的吸烟率显著高于女生,但在喝酒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青少年的抽烟行为显著增加,但喝酒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3青春期开始时间在男生抽烟、喝酒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女生中不存在显著差异,适时发育组男生的吸烟率最高,早熟组的男生有最高比率的喝酒行为。结论: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可能对男、女生的抽烟喝酒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I)修订版、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关系问卷(RQ),随机抽取湖南两所综合性大学的3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不存在城乡差异;②自我同一性的获得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③自我同一性的早闭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④自我同一性延缓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⑤自我同一性扩散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⑥安全型依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维度得分平均数高于忽视型、沉迷型和恐惧型依恋大学生;⑦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依恋回避和父亲鼓励自主能更好地预测总体获得;父亲控制和依恋焦虑能更好地预测总体早闭;依恋焦虑和父亲控制能更好地预测总体延缓;父亲控制、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能更好地预测总体扩散。结论:父亲鼓励自主、安全型依恋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父亲控制、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女生抑郁、焦虑和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498名11-16岁的女生,采用青春期发育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与中学生问题行为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67%的女生属于"适时"发育,只有33%的女生属于"早熟"或"晚熟";(2)女生的抑郁、状态焦虑和问题行为总分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且16岁女生的得分都是最高的;(3)早熟组女生在抑郁、特质焦虑、攻击行为及退缩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晚熟组的女生。结论: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可能对女生的抑郁、焦虑和问题行为都有一定影响,且青春期开始时间较早更不利于女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发展性心理干预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改善效果,为高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培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类别一致同一时间上课的两个班,干预班实施发展性心理干预方案,每周1次,每次3学时,连续进行10周;对照班不做干预。采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AE-ICS)、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化测量量表(EOM-EIS-2)、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EISM S)进行干预前后评估。结果:干预班AEICS总分干预前后变化大于对照班[(-7.9±13.1)vs.(0.8±11.2),P0.01];干预班EOM-EIS-2总体扩散和获得得分前后变化大于对照班[(-1.9±6.9)vs.(3.3±8.2),(5.5±7.3)vs.(-0.3±7.2);P0.01],而总体延缓和早闭得分的变化与对照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班EISM S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愿望得分的前后变化大于对照班[(1.2±2.8)vs.(-0.2±2.9),(0.3±2.5)vs.(-0.9±2.7);P0.01],而过去危机得分的变化与对照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发展性心理干预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青少年劳教人员和同龄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其自尊和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法对64名青少年劳教人员和94名同龄中学生施测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EIPQ)、自尊量表(SES)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SAADQ)。结果①两组被试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分布从高到低依次均为:扩散型、获得型、延缓型、早闭型,劳教被试在4个同一性类型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χ2=11.375,P<0.05),接近一半的劳教被试属于扩散型(42.20%);②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探索和承诺维度(除人际探索外)和自尊、社会适应能力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劳教被试的人际探索、人际承诺和探索维度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探索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③2×4多元方差分析表明:被试类型和自我同一性类型在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主效应显著(被试类型:F自尊=19.54,P<0.001,偏η2=0.115和F社会适应能力=13.85,P<0.001,偏η2=0.085;同一性类型:F自尊=4.48,P<0.01,偏η2=0.082和F社会适应能力=4.59,P<0.01,偏η2=0.084),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显著高于劳教人员(t=4.28,t=3.80;P<0.001);在两组群体中,获得型青少年的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显著高于扩散型和早闭型(P<0.05),延缓型显著高于扩散型(P<0.05)。结论青少年劳教人员的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两个群体的同一性状态对其自尊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对258名大学新生施测《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结果①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从高到低依次为:扩散型(32.9%)、获得型(29.8%)、早闭型(20.2%)、延缓型(17.1%);②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承诺维度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③ANOVA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同一性状态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获得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好,扩散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差;④回归分析表明自我同一性的4个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因子的预测力较大,其中意识承诺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学习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ΔR2=0.28,ΔR2=0.19,ΔR2=0.22),意识探索维度对角色适应起主要预测作用(ΔR2=0.16),人际承诺则对人际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ΔR2=0.22),人际探索对学习适应有负向的预测作用(B eta=-0.15,P<0.05)。结论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对其学校适应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点的相关及性别差异.方法:使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及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问卷对203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成就型同一性与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呈显著正相关(r=0.20~0.41),与忧虑性呈显著负相关(r=-0.38);弥散型同一性与人格特征的显著相关方向与前者正好相反(r=0.18~0.38);排斥型同一性与恃强性、敢为性呈显著负相关(r=-0.17~-0.21);延缓型同一性与怀疑性呈显著正相关(r=0.19).男生的成就型同一性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65,P=0.009),弥散型同一性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2.17,P=0.031).结论:同一性状态、人格的性别差异显著;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性别差异与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对55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结果显示:(1)自我同一性各领域的发展状况:意识获得状态方面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高于高中生;人际获得状态方面初中生的发展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模式不稳定,在意识领域出现后退的现象,在人际领域出现波动。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引进和修订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方法:以2145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检验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信效度指标.结果:修订后问卷与原问卷具有一致的因素结构,均包括同一性获得、延缓、早闭和扩散四个分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以及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均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总体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84之间,再测信度在0.56~0.64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结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一种有效的测验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粤港澳青年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对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区1084名青年进行调查。结果:①总体上,广东青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比例最高的为扩散状态,而港澳则为延缓状态。②从男女性别上看,粤港澳之间的男、女青年在自我同一性状态上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同一性获得状态上,粤港澳地区之间男、女青年差异均不显著;在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上,与来自广东的男、女青年相比,来自港澳的男、女青年更多地处于此状态;在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上,相对于来自香港的男青年来说,来自粤、澳的青年更多地处于此状态,相对于港澳的女青年来说,则来自广东的更多地处于此状态;在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上,来自广东的男、女青年相对于来自港澳的男、女青年来说,更多地处于此状态。结论:粤港澳三地青年自我同一性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