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转换指标与骨量的变化,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质疏松症分级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19例),低骨量组(27例)和骨质疏松组(32例),检测血清25-(OH)D3、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IN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C端)前肽(PICP)和骨钙素(N-MID)水平以及腰椎、髋骨的骨密度水平。结果低骨量组患者血清PINP、PICP和N-MID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25-(OH)D3水平以及腰椎、髋骨骨密度低于骨量正常组,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PINP、PICP和NMID水平高于其他两组,血清25-(OH)D3水平以及腰椎、髋骨骨密度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血清25-(OH)D3与腰椎、髋骨骨密度呈明显正相关,血清PINP、PICP、N-MID与腰椎、髋骨骨密度均呈明显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25-(OH)D3、PINP、PICP和N-MID等骨转换指标与骨量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可反映机体骨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电解质变化,及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50例,按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分为3组,<20 μg/min为无DN组(176例),20~200 μg/min为微量白蛋白尿组(182例),≥200 μg/min为大量白蛋白尿组(92例).同时检测患者血清电解质钾、钠、氯、磷、镁、钙水平,并留取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各种电解质变化与DN的关系.结果 3组间的钾、磷、钙、镁水平有差异,大量白蛋白尿组的钾(F=11.139,P<0.01)、磷(F=3.115,P<0.05)水平最高,镁(F=7.251,P<0.05)、钙(F=5.721,P<0.01)水平最低.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钾、磷水平均高于无DN组,镁水平低于无DN组(P<0.05或P<0.01).大量白蛋白尿组钙水平低于无DN组(P<0.01).与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钾、磷水平升高,而钙、镁水平降低(P<0.05或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磷、钾水平与24 h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0.348,0.258,P< 0.001).钙、镁水平与24h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r=-0.360,-0.374,P<0.001).结论 DN患者随着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多,钾、磷水平逐渐升高,镁、钙水平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与尿维生素 D 结合蛋白(VDBP)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ELISA 法检测102名健康对照组、106例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清 VDBP、尿 VDBP 与尿肌酐(Cr)比值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ACR)。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与血糖控制不佳组,正常白蛋白尿组与微量白蛋白尿组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血清 VDBP 的正常参考上限为60.6μg/ ml,尿 VDBP/ Cr 的正常参考上限7.76 mg/ g。2型糖尿病组血清 VDBP 及尿 VDBP/ Cr 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血:(44.83±6.65)μg/ ml 对(330.92±49.28)μg/ ml,尿:(5.55±2.89) mg/ g 对(15.19±6.38) mg/ g,均 P<0.01],其中血糖控制不佳组血清 VDBP 及尿 VDBP/ Cr 水平显著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尿 VDBP/ Cr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尿 VDBP/ Cr 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68%,准确性为83%。结论检测血清 VDBP 水平对于评估糖尿病病情有一定参考价值,联合检测尿 VDBP/ Cr 与 UACR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胱抑素C(Cys 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DM)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随机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组35例,微量白蛋白尿(MA)组45例和临床白蛋白尿(CP)组44例,另选取3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各组临床资料,测定各组生化指标,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RBP、Cys C、VEGF水平。结果 NA组、MA组、CP组BMI、腰臀比(W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餐前C肽(CP)、餐后2 h C肽(2h CP)、胰岛抵抗指数(HOMA-IR)、血肌酐(Cr)、尿素氮(BUN)、RBP、Cys C、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NA组比,、MA组、CP组BMI、WC、FPG、2 h FBG、Hb Alc、CP、2h CP、HOMA-IR、Cr、BUN、RBP、Cys C、VEGF水平较高(P0.05),而CP组血清RBP、Cys C、VEGF水平高于MA组。经Spearman单因素分析,RBP与UAER、BUN、Cr呈正相关(P0.05),Cys C与UAER、BNU、Cr呈正相关(P0.05),VEGF与Hb Alc、HOMA-IR、RBP、Cys C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RBP、Cys C、VEGF水平与DN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血清RBP、Cys C、VEGF水平可作为DN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男性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及N端骨钙素(N-MID)随年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PINP、β-crosslaps及N-MID的含量,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Prodigy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结果 PINP、β-crosslaps及N-MID与年龄呈负相关(r=-0.240~-0.253,P<0.05),30~49年龄段处于较高且稳定的水平(PINP:46.98~46.79μg/L,β-crosslaps:0.46μg/L,N-MID23.65~23.08μg/L)。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PINP在60~69年龄段达最低水平(32.28μg/L),β-crosslaps及N-MID在80岁以后下降加速(0.30μg/L、14.75μg/L)。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的偏相关分析显示,PINP和β-crosslaps与各部位BMD皆呈负相关(r=-0.155~-0.310,P<0.05);除L1-4外,N-MID与各部位BMD均呈负相关(r=-0.151~-0.189,P<0.05)。按BMD分组,方差分析显示7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组PINP、β-crosslaps及N-MID高于正常骨量组(P<0.05),骨质疏松组β-crosslaps及N-MID高于低骨量组(P<0.05)。结论 PINP、β-crosslaps及N-MID是敏感且特异反映男性骨转换的指标;特异性强的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增加为骨代谢转换率增高的表现,提示7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处于高骨转换状态,骨量快速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 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护骨素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 110例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 3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 36例及大量白蛋白尿组 36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血清护骨素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 在T2DM各组中,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护骨素水平[(4.45±0.76)ng/L]显著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3.62±0.70)ng/L]、正常白蛋白尿组[(2.77±0.78)mg/L]和对照组[(2.29±0.37)ng/L](均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护骨素水平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血清护骨素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UAER呈明显正相关.血清护骨素水平是DN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DN患者血清护骨素水平明显升高,护骨素可能在DN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2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0例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3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25例大量白蛋白尿组(CP组),30例健康对照者(NC组)的空腹CGRP水平。结果 DN患者血清CGRP较NC组显著下降(P0.01),且NA、MA、CP组CGRP水平随病情进展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CGRP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GRP是影响DN的主要因素。结论 CGRP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N)血清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T2DM组(87例)及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D组(24例)人群血清中TGF-β1、BMP-7水平,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ACR)(<30 mg/g;30300 mg/g;>300 mg/g)将T2DM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A组32例,微量白蛋白尿B组31例,临床白蛋白尿C组24例,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固醇(TC)、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糖尿病组患者血清中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BMP-7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A组与B组中TGF-β1因子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以及B组与C组中BMP-7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整体糖尿病组ACR与TGF-β1呈正相关(r=0.433,P<0.001),与BMP-7呈负相关(r=-0.493,P<0.001)。结论 TGF-β1和BMP-7的表达变化可能与DN的进展有关,对其检测和早期靶向治疗可能成为诊断和治疗早期DN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血和尿层粘连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尿层粘连蛋白 (LN)与早期糖尿病肾病 (DN)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 (DM)患者 116例 ,分为正常蛋白尿组 (DMN组 ) 83例 ,微量蛋白尿组 (DMMA组 ) 3 3例 ;对照组 (C组 ) 3 1例。检测尿液LN、白蛋白(Alb)、肌酐 (Cr)和血清LN。结果 ①尿LN/Cr在DMMA组高于C组 (P <0 0 5 ) ;血清LN在DMMA组高于C组及DMN组 (P <0 0 5 )。②DM患者尿Alb/Cr与尿LN/Cr(r =0 183 ,P <0 0 5 )、血清LN(r =0 3 5 7,P <0 0 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③DM病程进入了血、尿LN和尿Alb/Cr的回归方程。结论 ① 2型DM患者血、尿LN与尿Alb排出有一致性升高的趋势 ,血清LN是DM早期肾病标志蛋白。②整体DM组中DM病程为血、尿LN和Alb/Cr升高的危险因子。③本研究提示 2型DM患者中血、尿LN水平升高 ,并与DN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尿、血LN水平可以用来监测DN的发生、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200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将T2DM患者分为三组:正常尿蛋白组(NA组,n=7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n=68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OA组,n=60例)。比较每组亚临床甲减的发生率,分析亚临床甲减与不同分期DN的关系。结果与NA组相比,MA组和OA组TSH和亚临床甲减的发生率均升高,而FT_3水平降低(P0.05),OA组TSH和亚临床甲减的发生率均高于MA组,FT_3水平低于MA组(P0.05);ACR与TSH(r=0.301,P0.001)呈正相关,与FT_3呈负相关(r=-0.287,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校正一些危险因素如收缩压、糖尿病病程、HbA1c等,亚临床甲减仍然是MA(OR=1.995,95%CI 1.389~2.451,P=0.008)和OA(OR=2.313,95%CI 1.944~2.893,P=0.002)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FT_3水平的升高,NA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而MA和OA的发生率逐渐减低;随着TSH水平的升高,NA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而MA和OA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在不同分期DN患者中,亚临床甲减均是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R)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内脂素在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中的改变。方法收集体重指数(BMI)28 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照尿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30例(T2DM组,尿ACR30μg/mg),微量蛋白尿组30例(DN1组,尿ACR30~300μg/mg),大量蛋白尿组30例(DN2组,尿ACR300μg/mg),健康体检人员组(对照组)30例,测定血清内脂素及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1),其中大量蛋白尿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微量蛋白尿组(P0.01)。血清内脂素与尿ACR水平呈正相关(r=0.558,P0.01)。结论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与尿ACR密切相关,随着糖尿病肾病加重,内脂素也逐渐升高。内脂素有希望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
181例T_2DM患者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分为无蛋白尿组(98例,UAE 30 mg/24 h)、微量蛋白尿肾病组(59例,UAE30~300 mg/24 h)和大量蛋白尿肾病组(24例,UAE300 mg/24 h)。选择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无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肾病组、大量蛋白尿肾病组患者的eGFR明显低于对照组,IL-3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微量蛋白尿肾病组、大量蛋白尿肾病组eGFR明显低于无蛋白尿组,IL-37水平明显高于无蛋白尿组(P0.05);大量蛋白尿肾病组eGFR明显低于微量蛋白尿肾病组,IL-37水平明显高于微量蛋白尿肾病组(P0.05);eGFR和血清IL-37是重要的预测不良事件的指标,且IL-37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r=0.476,P0.05)。结论:DN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IL-37能反应患者的并发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作为预测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24 h尿白蛋白定量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9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3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2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22例。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24 h尿白蛋白定量、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抵抗素水平。结果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的24 h尿白蛋白定量、hs-CRP和抵抗素水平依次升高(P〈0.05或〈0.01)。相关分析显示,DN患者的抵抗素水平与24 h尿白蛋白定量呈明显正相关(r=0.342,P〈0.05)。结论抵抗素可能在DN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DN严重程度的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hemeri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MA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A组)3个亚组,另选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血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尿ACR、hs-CRP、IL-6、chemerin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NA组54例,MA组66例,CA组6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hemerin、CRP、IL-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chemerin、hs-CRP、IL-6水平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组、MA组与NA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胃泌素水平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89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8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胃泌素水平,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PINP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PI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Hp阳性率为73.03%(65/89),其中Hp阳性组血清PINP水平明显低于Hp阴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胃溃疡患者Hp根除率为81.2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根除率为90.9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除Hp治疗后,血清PINP水平明显高于根除Hp治疗前,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根除Hp治疗前(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PINP与Hp感染呈负相关(r=-0.521,P0.05),血清胃泌素水平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613,P0.05)。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PINP明显降低,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其中合并Hp感染PINP水平降低幅度更明显,胃泌素水平升高幅度更明显,两者水平与Hp感染具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MA/C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80例老年EH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24h动态血压检测、实验室检查、尿微量白蛋白(MA)和肌酐(Cr)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老年EH患者尿MA/C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老年EH患者尿MA/Cr的独立相关因素有24hSBP(P<0.01)、空腹血糖(P<0.05)、高敏C反应蛋白(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增高可能与24hSBP、空腹血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尿白蛋白排泄量时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根据尿白蛋白/肌酐( Alb/Cr)比值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尿Alb/Cr< 30 μg/mg Cr),微量蛋白尿组(尿Alb/Cr 30 ~300 μg/m gCr)及大量蛋白尿组(尿Alb/Cr>300 μg/mg Cr),比较铁蛋白(SF)、血清铁(SI)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等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与体重指数( BMI)、血压、腹围、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血脂的关系.结果 大量蛋白尿组SF水平高于正常蛋白尿组及微量蛋白尿组,SI低于正常蛋白尿组及微量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SF水平高于正常蛋白尿组,SI低于正常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与SUA、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bA1c、FBG相关,SI与SUA相关,sTfR与HbA1c、BMI、腹围、INS相关.结论 铁代谢指标随尿白蛋白排泄量增加而改变,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有一定作用,可作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预测因子之一,但其确切调控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足细胞脱落及其与尿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中足细胞及肾活检标本足细胞脱落情况,探讨尿中足细胞脱落与尿蛋白、空腹血糖、肌酐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DN患者50例,微小病变(MCD)患者25例及正常人对照组10例,按照慢性肾脏病(CKD)分期将DN患者分为5组,其中CKD I期15例,CKD Ⅱ期10例,CKD Ⅲ期8例,CKD IV期9例,CKD V期8例;另按尿蛋白量将DN患者分为3组,其中少量蛋白尿组(<1.0 g/d)13例,中量蛋白尿组(1-3.5 g/d)20例,大量蛋白尿组(>3.5 g/d)17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足细胞数目及肾小球足细胞特异性蛋白(podocalyxin,PCX)表达;分别统计各组中尿足细胞数目;同时检测各组患者24h尿蛋白、肌酐、空腹血糖,多组计量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变量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DN组尿中足细胞的阳性率为88%(44/50);微小病变(MCD)组及正常对照组中阳性率为0;DN组患者的肾活检标本中,肾小球足细胞PCX表达缺失,MCD组肾活检标本足细胞PCX呈完整连续性表达.少量蛋白尿组尿足细胞数目(1.5±1.0)个/ml,中等量蛋白尿组(2.2±0.7)个/ml及大量蛋白尿组(3.5±1.3)个/ml,除少量蛋白尿与中量蛋白尿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N患者尿足细胞数目与蛋白尿(r=0.785,P<0.05)、I-Ⅲ期患者同期SCr呈正相关(r=0.466,P<0.05);而与FBG无相关性(P>0.05).结论 DN进展过程中存在足细胞损伤.DN足细胞脱落与尿蛋白、CKD I至Ⅲ期同期SCr呈正相关,与Ⅳ至V期SCr、FBG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尿足细胞膜表面糖蛋白(uPCX)和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转运蛋白(uNGAL)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将118例T2DN患者分为尿白蛋白正常组(A组)4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41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34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uPCX,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uNGAL。结果与NC组比较,A组、B组、C组患者uPCX和uNGAL、UACR水平较高(P<0.05)。uPCX与uNGAL高度相关(r=0.84,P<0.05)。T2DN患者uPCX和uNGAL随着尿白蛋白的增加而上调。结论 uPCX和uNGAL水平在T2DN患者尿中表达明显上调,能为糖尿病肾病(DN)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2TDN)患者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结构变化特点及与蛋白尿的关系。方法:将明确诊断的2TDN患者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尿白蛋白/24h30~300mg);蛋白尿组(尿蛋白0.5~2.0g/24h)和大量蛋白尿组(尿蛋白>3.5g/24h)。收集三组患者临床指标,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肾活检组织学及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形态学计量分析方法分别测算肾小球体积、肾小球足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对密度、绝对数目和足细胞足突宽度及肾小球基膜(GBM)厚度。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血压和糖尿病及肾脏病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2TDN患者肾组织超微结构定量分析结果证实:(1)2TDN患者在微量白蛋白尿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细胞数目就已增加(实验组vs对照组P<0.01),内皮细胞相对密度则维持在一定水平(各组间P>0.05);(2)GBM改变包括三层结构消失、GBM增厚等,这些改变在微量白蛋白尿期就已发生,且GBM与病程密切相关(蛋白尿组,r=0.538,P<0.05)。(3)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肾小球足细胞相对密度下降(微量白蛋白尿组vs对照组P<0.01)、足细胞足突宽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组vs对照组P<0.05)。随病程进展,足细胞相对密度和绝对数目呈进行性减少(微量白蛋白尿组vs大量蛋白尿组P<0.05)。(4)2TDN患者蛋白尿水平与肾小球足细胞数目(大量蛋白尿组,r=0.648,P<0.01)及GBM厚度(蛋白尿组,r=0.538,P<0.05)相关。结论:DN患者肾小球滤过膜超微结构发生了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与蛋白尿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