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介导的微泡破坏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梗死区治疗犬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方法造模组犬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微泡破坏+PBS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组、微泡破坏+BMSCs组4组。术后28 d,用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测心功能和灌注缺损面积占左室总灌注面积的百分比(DA%),NBT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用免疫组化检查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数来测定BMSCs梗死区归巢数,用免疫组化检测α-肌动蛋白评估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结果 BMSCs的移植能够显著改善心功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其中,超声+微泡+BMSCs组心功能的改善最显著(P<0.05),梗死区域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数最多(P<0.05),α-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目最多,心肌梗死面积小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诊断超声介导微泡破坏同BMSCs的移植能够使更多的BMSCs归巢,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并能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参与组织修复。因此,BMMSCs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并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成果,但是其到底是怎么归巢到靶器官,仍不是很清楚。本文就BMMSCs归巢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肌细胞的丢失,进而引起心脏功能的下降,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类具有横向分化为各系统器官和组织能力的干细胞,能补充丢失的心肌细胞并通过旁分泌等机制增强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对BM—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因素、移植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通过诱导使其分化为心肌细胞等。目前进行的动物实验和临床Ⅰ期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增生以及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D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isease,IHD)。梗死的心肌细胞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由于瘢痕组织缺乏弹性,难以满足心脏收舒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9.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肌梗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Niu LL  Cao F  Zheng M  Li YH  Xie C  Zhu SJ  Pei XT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186-190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梗死大鼠心脏局部存活、迁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明确同种异体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3 5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及MI 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MSCs ,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 1~ 3h植入到雌性大鼠心脏组织 ,移植后 10周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检测各种相关指标。结果 异体大鼠MSCs经纯化后可在梗死心脏组织定居、生存 ,并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 ,免疫组化检测胞质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 ,与MI组比较 ,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压升高 (P <0 0 5) ,舒张末压明显降低 (P <0 0 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快 (P <0 0 5) ,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 (P <0 0 5) ,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显示MI面积缩小 (P <0 0 5)。结论 同种异体MSCs移植治疗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0.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44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急诊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后随机分为AMI后第1周移植组(A组,10例)、AMI后第2、第3周移植组(B组,10例)、AMI后第4至6周移植组(C组,11例)和对照组(仅行PCI术,不进行骨髓穿刺或冠状动脉内输注,13例).各组于AMI后3 d、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采用99MTc-MIBI核素的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明显下降.A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而C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未见明显差异.A组、B组、C组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AMI急诊介入术后行BMSCs移植是安全的.AMI后前3周行BMSCs移植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般认为成熟心肌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 ,丧失再生能力。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受到不可逆损伤 ,细胞大量坏死 ,梗死区不能通过残余心肌细胞的增生进行修复 ,成纤维细胞逐渐代替坏死的心肌细胞并在梗死区形成瘢痕组织 ,导致心脏局部收缩功能下降 ,梗死心肌重构 ,最终引起心功能不全 ,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来虽有学者认为心肌细胞的某个亚组能再生[1] ,但这种很弱的再生能力局限于活的心肌内 ,在梗死区内并未发现。传统的治疗方法旨在减少坏死心肌的数量 ,缩小梗死范围 ,对已形成的疤痕组织无能为力。随…  相似文献   

12.
田涛  马宾 《心脏杂志》2012,24(1):117-119,137
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可挽救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骨髓中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改善梗死区的血液供应及心肌重构,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BM-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式,移植的时机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文章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在脑梗死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种具有跨胚层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能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在体外也可通过诱导向神经细胞转化,并对脑缺血、脑外伤等疾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有改善作用。其取材方便、体外扩增迅速且能以多种途径移植包括静脉移植、脑内移植。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强 《心脏杂志》2008,20(4):498-500
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心肌梗死治疗方法的进展,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其中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之一。本文通过介绍BMSCs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BMSCs的促血管新生作用;BMSCs对心肌细胞保护和抗凋亡作用;改善心室重构等总结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 ,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 ,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 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 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 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于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后在体内的分布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心肌梗死后1周将标记的MSCs注射到大鼠舌下静脉内,在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脏器,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通过心脏超声复查移植后3周、6周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 MSCs 经静脉注射后各脏器的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改变。移植细胞在早期主要分布在正常心肌组织内,1周后主要分布在梗死及交界区内,正常心肌组织内很少见细胞存留。细胞移植后3周、6周实验组左心室没有进一步扩大,心功能没有进一步恶化。结论 静脉注射移植MSCs后细胞可以分布到重要组织器官内,并不影响其组织结构;移植细胞有向梗死心肌组织内迁移的趋势,能明显延缓左心室重构而导致的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8周龄F344大鼠的股骨和胫骨,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纯化、扩增后,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然后注射到心力衰竭模型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内,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生理记录仪测量3组大鼠的心功能,处死动物,心脏切片行免疫组化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4周,细胞移植组大鼠死亡率为6.2%,明显低于假细胞移植组12.5%(P<0.01);在受体大鼠的心脏切片上有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存活。心功能测定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LVSP)、心率(HR)、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LV±dp/dtmax)均明显下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P)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LVSP、HR、LV±dp/dtmax均有明显升高(P<0.01),而LVDP明显降低(P<0.01);与假移植组相比,细胞移植组大鼠的HR、LV±dp/dtmax仍有明显下降(P<0.01),而LVDP明显升高(P<0.01)。结论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后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最佳剂量,为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细胞坏死性相关疾病提供前期的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36个月龄的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4×104低剂量组、4×105中剂量组、4×106高剂量组),每组5只;在心肌梗死1天后,用微量注射器抽取200 μl密度为2×105/ml、2×106/ml、2×107/ml标记后的细胞悬液(剂量分别为4×104、4×105、4×106个),分别多点注射在心肌梗死区,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8 w后进行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观察心肌梗死后相同时间,不同细胞剂量的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4×104低剂量组细胞移植治疗后心功能虽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4×105中剂量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4×106高剂量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106高剂量组心功能参数、心脏房室瓣血流率及血液动力学指标高于4×105中剂量组(P<0.05).结论 相同心肌梗死时间、不同移植细胞剂量时,以移植4×106个高剂量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