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6—2020-06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的68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术后第3~5 d开始进行骨搬移,每天向外搬移1 mm(分4次进行,每次0.25 mm),搬移14 d后原位置停留3 d,然后按照相反方向、相同速度往回搬移14 d,此时注意复查X线片观察胫骨开窗骨块位置。结果 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3个月。68例术后3个月复查下肢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与术前对比患肢微循环再生、重建丰富,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本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足部皮温、踝肱指数、间歇性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疗效确切且操作简单,可改善患肢血运、促进创面愈合,在选择合适的患者和手术适应证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加Dellon三联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21例,所有患者行胫骨横向骨搬运术加Dellon三联神经松解手术治疗。术后通过随访分析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4个月,除1例患者骨搬运过程中骨折再次手术外,余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创面愈合效果及保护性感觉,保全了肢体。[结论]胫骨横向骨搬运术联合Dellon三联神经松解术可能通过改善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血运及皮肤感觉,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并最终保肢。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手术成功率和长期有效率。 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06年11月黑龙江省医院周围血管病科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资料进行分析。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进行动脉造影,选择股浅动脉下段闭塞或腘动脉闭塞股深动脉流出道良好的病人行手术治疗。分离病人的胫骨并每天缓慢迁移分离的胫骨,通过刺激胫骨骨髓再生新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网改善缺血区供血。 结果 35例中32例获得满意疗效,随访时间2~6年。临床缺血症状彻底改善。3例术后3个月后仍有严重下肢缺血行下肢截肢术。总有效率91%。 结论 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手术可以有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有效,且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利用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7条患肢应用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治疗.术前积极处理患肢、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做好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的护理.结果 32例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27例夜间静息痛均得到缓解;7例足趾缺血坏死中除3例术后患肢缺血加重截肢外,余4例患肢供血改善,坏死区域结痂愈合;总有效率91.9%.结论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正确迁移指导可提高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利用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7条患肢应用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治疗.术前积极处理患肢、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做好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的护理.结果 32例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27例夜间静息痛均得到缓解;7例足趾缺血坏死中除3例术后患肢缺血加重截肢外,余4例患肢供血改善,坏死区域结痂愈合;总有效率91.9%.结论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正确迁移指导可提高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利用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是的护理经验。方法 3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7条患肢应用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治疗。术前积极处理患肢、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做好骨外固定器迁移胫骨的护理。结果 2例间歇性跛行距离增加;27例夜间静息痛均得到缓解;7例足趾缺血坏死中除3例术后患肢缺血加重截肢外.余4例患肢供血改善。坏死区域结痂愈合;总有效率91.9%。结论 面、准确地评估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及术后正确迁移指导可提高骨外固定器行胫骨迁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伴足踝部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10月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的28例下肢缺血性疾病伴足踝部慢性感染患者。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41~86岁,平均65.6岁。糖尿病足2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感染病程1~27年,平均14.9年。记录所有患者足踝部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以及糖尿病足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Wagner分级、WIFi(W:下肢创面分级;I:缺血分级;Fi:足部感染分级)分级,并进行比较。结果 1例糖尿病足患者于术后111 d创面好转,无脓性分泌物,后失访;余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1个月,平均8.4个月。术后胫骨截骨切口和局部皮瓣均未出现坏死。术后21例出现外固定架针道反应,经相应处理后好转,均未出现针道感染。24例糖尿病足患者中,1例因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出现急性下肢血管栓塞,足部急性坏疽而截肢;余22例足踝部均愈合,愈合时间2.5~11.0个月,平均4.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Wagner分级和WIFi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于术后6个月足踝部愈合;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别于术后16、18个月足踝部愈合。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伴足踝部慢性感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2007-2011
[目的]初步探讨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21例患者,共25个患肢。术中在患肢胫骨中下段内侧面上制一约2 cm×12 cm骨窗,术后第5 d开始缓慢横向搬移骨窗,使骨块周围软组织(包括血管)再生,重新生成新的微循环系统以改善患肢血供。[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3个月,随访病例中24个患肢的缺血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消除,溃疡创面愈合。1个患肢术后2个月溃疡范围虽已稍微缩小,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不愿再继续换药治疗,当地医院予小腿中下段截肢,截肢伤口顺利愈合。[结论]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对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手术操作简单,可极大地降低截肢的概率,消除患者疼痛,恢复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联合胫骨横向搬移与单纯介入手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动脉硬化闭塞症(TSO)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2例42肢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其中,介入-骨搬移组22例,应用介入治疗解决近端血管阻塞问题后采用胫骨横向搬移治疗;单纯介入组20例采用单纯介入治疗。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估(SF36)评价临床效果,测量第1足趾皮温、并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随访时间12~23个月。虽然入院时、术后1个月两组间VAS评分、第1足趾皮温和SF36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12个月时,介入-骨搬移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介入组,介入-骨搬移组第1足趾皮温显著高于单纯介入组,介入-骨搬移组SF36评分和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健康状况(GH)亚评分显著优于单纯介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动脉CTA显示介入-骨搬移组于术后3个月可见明显侧枝血管网形成,显著优于单纯介入组。[结论]介入治疗联合胫骨横向搬移可以重建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远端肢体侧枝循环,远期疗效优于单纯介入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效果,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比较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和拆除外固定架后跛行距离的变化,比较所有入选患者术前、术后14天、术后28天和术后56天患肢静息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患侧足趾皮温、患侧足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所有入选患者拆除外固定架后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微血管再生情况。结果 (1)术前的跛行距离明显少于拆除外固定架后的跛行距离(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术后14天、术后28天和术后56天患肢静息痛VAS评分依次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术前、术后14天、术后28天和术后56天患侧足趾皮温依次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术前、术后14天、术后28天和术后56天患侧足趾血氧饱和度依次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下肢动脉造影显示,64例患者可见胫骨搬移段新生血管,并向肌肉和皮下组织蔓延。结论骨搬移血管再生术是治疗TAO较为低成本的方法,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值得临床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5月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股浅动脉-胫后动脉旁路转流术9例,股浅动脉-腓动脉旁路转流术5例,股浅动脉-腘动脉远端旁路转流术4例,腘动脉-胫后动脉旁路转流术3例.结果:1例拟行股浅动脉-胫后动脉旁路转流术患者术中证实远端流出道差而终止手术,20例完成手术,成功率为95.2%.患者术后肢体远端血供均改善、静息疼消失、间隙性跛行距离延长、溃疡愈合;平均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6±0.12上升到术后1.05±0.07 (P<0.001).18例获得随访5~59(30.6±7.5)个月,治疗效果稳定.结论: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转流术是存在远端流出道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9):1809-1812
[目的]研究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对Wagner 2~4期糖尿病足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3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运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19例。[结果]除2例截肢外,17例患者均获12~16个月随访,平均(14.21±4.24)个月。在伴周围血管疾病(PAD)的9例患者中,7例术后静息痛症状明显缓解(P0.05);但ABI及足部皮温未见明显改善(P0.05)。在伴周围神经病变的16例患者中,术后10 g尼龙丝试验结果无明显改善(P0.05)。术后溃疡愈合率、溃疡复发率、胫骨骨折率、钉道感染率、截肢率分别为47.37%(9/19),22.22%(2/9),10.53%(2/19),26.32%(5/19),10.53%(2/19)。[结论]胫骨横向骨搬运技术在短期内能有效缓解糖尿病足的静息痛症状,但其对血运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糖尿病足是由多因素作用导致的疾病,不能期待单纯行胫骨横向骨搬运全面改善糖尿病足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骨延长术治疗Ollier病所致儿童肢体短缩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2例因Ollier病所致肢体短缩的患儿,通过应用骨延长技术行矫正治疗,上肢患儿应用Wagner外固定架延长肱骨8.5 cm,下肢患儿应用Orthofix外固定架延长股骨9 cm并矫正內翻成角畸形26°。[结果]2例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上肢患儿随访5年,下肢患儿随访2年,患肢功能和外观均获得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上肢患儿97%,下肢患儿80%。[结论]骨延长技术是治疗Ollier病所致儿童肢体短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道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及脉管炎溃疡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2019年6月-2020年9月,收治糖尿病足溃疡8例、脉管炎溃疡1例,采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进行治疗.使用大型骨搬移架7例、小型骨搬移架2例.结果 9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顺利出院,均获得8~23个月的随访,平均13个月.8例溃疡术后顺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在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行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20例患者,共24个糖尿病足部。术中在患肢胫骨中段截骨,截骨宽约1.5~2 cm,长约10~12 cm,术后5~7 d开始横向搬运截骨,能促进骨块周围血管及软组织再生,形成新的微循环系统以改善患肢血运,促进糖尿病足部溃疡的愈合。[结果] 21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功能恢复。[结论] Ilizarov骨搬运技术对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有良好的疗效,能降低糖尿病足的截肢率。  相似文献   

16.
大隐静脉一期原位动脉化治疗严重下肢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肢体严重缺血、坏死的经验。1995年1月-1997年1月,采用大隐静脉一期原位静脉动脉化加大隐静脉瓣膜破坏方法治疗15例(28条肢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所致肢体的缺血。经4个月-26个月随访,14例闰状缓解明显,1例8年前曾在外院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者效果较差。此术式一期完成,操作简便,肢体无端血循环改善迅速,症状缓解满意,不影响静静脉回流。认为,有足趾坏疽者,应在血循环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2016年3月,采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9~79岁,平均56.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按Wagner分级,2级10例,3级22例,4级8例。[结果]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11.5个月,患足均获得愈合(全部保肢),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2.6周,患肢疼痛及麻木症状改善甚至消失。[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能有效治疗糖尿病足,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18.
膝内翻合并骨关节炎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治疗膝内翻合并骨关节炎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自2003年10月~2004年9月选择膝内翻的骨关节炎患者16例(17膝)行胫骨结节下截骨全环外固定器(可矫正成角同时肢体延长,北京外固定研究所制)固定,同时关节镜下清理。术后内侧延长矫正下肢力线。[结果]全部患者得到了平均10.2个月的随访,疼痛均明显减轻,患肢FTA由平均187.6°降至174.3°,优良率达82.3%。[结论]胫骨结节下截骨全环外固定器内侧延长结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内翻的骨关节炎属微创手术,重建下肢正常力线结合关节镜清理能确切减轻疼痛,近期疗效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4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糖尿病足患者45例,其中,23例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VSD组),22例单纯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非VSD组);对比两种方...  相似文献   

20.
外固定器治疗儿童胫骨慢性骨髓炎后骨缺损和肢体短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外固定器行骨段转移术治疗儿童胫骨慢性骨髓炎造成的骨缺损和肢体短缩的疗效及经验,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外固定器治疗的26例儿童胫骨慢性骨髓炎造成的骨缺损和肢体短缩行骨段转移术.男15例,女11例,年龄8~17岁,平均11.6岁,术前患肢平均骨缺损长度4.8 cm,肢体短缩差值平均5.3 cm.[结果]全部病人均获随访.术后随访平均116个月,平均外固定指数48.0 d/cm.延长范围5.8~15.1 cm(平均10.3 cm),骨不连接愈合时间平均6.6个月(4~ 13个月).骨愈合率100%,所有患者肢体长度差异得到纠正.[结论]骨外固定器行骨段转移术是治疗儿童伴有肢体短缩的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