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超过10%~([1])。房颤不仅显著升高患者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的风险,而且增加患者的死亡率~([2])。心脏瓣膜疾病常与房颤伴发,约30%房颤患者合并各种类型的瓣膜疾病~([3])。心脏瓣膜疾病与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相关,因此其可能进一步增加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4])。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房  相似文献   

2.
正1心房颤动的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一般人群发病率为2%,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10%,到2050年房颤患病率预计将增加三倍,这将带来相当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房颤可使中风风险增加,有20%的中风患者是由于房颤所引起的,即五个脑缺血患者中有一个是首诊房颤~([2])。尽管存在这些风险,至少有20%的房颤患者没有确诊,以至于不能得到适当的中风预防治疗~([3])。其中阵发性房颤占房颤的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致残率、致死率高,发病率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且逐年增加~([1]),截止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约3350万例。研究表明,房颤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升高有关~([2])。不同的风险因素对房颤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是否存在房颤来进行评估,而不是房颤负荷。本文就不同风险因素与房颤负荷关系作一综述。1房颤分类及房颤负荷的定义1.1分类按照"房颤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中的分类标准~([1]),房颤一般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1.2房颤负荷的定义房颤负荷指的一个人发生房颤的数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全球房颤约为3350万例,预计2060年患病人数将再增加2倍~([1-2])。房颤和冠心病有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临床实践中两种疾病常常易共存,约有1/3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3])。心房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机制不同,两者抗栓治疗策略也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和关  相似文献   

5.
正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1])。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随着病人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升高。研究发现,房颤的发病率除与年龄相关外,还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CHD、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2-3])。因为上述疾病的发病率均与年龄相关,老年人罹患上述疾病的风险较年轻人高。本研究观察了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病人血清中炎症因子及纤维化指标水平,并分析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从而为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下居民中房颤患病率约1%,75~84岁为12%,而≥85岁则高达33.3%,预计到2050年,全球房颤患者总数将增加2.5倍~([1])。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房颤脑卒中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房颤导致心房扩大、房内血流缓滞,左心耳排空速度减慢并引起局部血液高凝状态,形成附壁血栓;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是非房颤人群5倍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房颤相关脑卒中明显多于于非房  相似文献   

7.
正1心房颤动流行病学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老年患者中发生比例更高,75岁以上患者发生率可高达10%~([1])。据统计,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大多数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2]);欧洲有超过600万的房颤患者,80岁以上患者比例为9%~([3])。我国80岁以上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7.5%~([4]),且数量仍在日益增加。有研  相似文献   

8.
正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常同时存在并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1])。无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衰的房颤患者,每年有3. 3%发展为心衰~([1])。心衰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死原因,因此房颤合并心衰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房颤合并心衰的发病率并不低,但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对于心衰症状明显的房颤患者,节律控制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AAD)维持  相似文献   

9.
<正>1中国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流行病学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分析显示,目前全球房颤患病率为0.5%,随着老龄化,全球房颤负担将增大。相对于西方人群,中国人群房颤流行病学有自己的特点。报道的亚洲及中国人群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均略低于西方人群。亚洲及中国人群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分别在0.2%~7.9%及0.5~1.4/1000患者·年~([1-6])。西方人群房颤患病率及发病率分别波动在0.5%~7.5%及1.7~3.7/1000患者·年~([7-9])。西方人群房颤发病率高于东方人群,可能与西方人群进行房颤筛查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其后代患病和携带突变基因的风险约50%~([1]),以左心室壁增厚为主要表现,且通常无心脏负荷增加的表现,是年轻人发生心源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之一,患病率约1:500。HCM患者发生房颤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常伴随终生~([2])。HCM是首个明确致病基因的单基因心脏病~([3]),主要由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至少有20种致病基因的400余种突变参与致病。国外研究结果~([4-6])显示:  相似文献   

11.
正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进展的终末阶段,在中国心衰病人约为450万,发病率为0.7%~0.9%,其中约有40%~70%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1-2])。HFpEF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病人同样有着较差的长期预后,且HFpEF病人的住院率及再入院率高、住院时间长等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3])。HFpEF多见于65岁的老年人,且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以及COPD等多种慢性疾病~([4-5])。特别是在老年女性中,80%的新发心衰病例为HFpEF~([6])。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生活习惯的改变,HFpEF患病率不容乐观,HFpEF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年综合征。有关HFpEF的病理生理及诊断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更是难点。  相似文献   

12.
<正>衰弱是以生理储备功能减退、多系统功能失调、机体对应激事件的易感性增加、更易发生不良事件为特征,可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住院、死亡的风险~([1])。衰弱是现代老年人面临的巨大问题,也是老年人口中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不同研究报道社区衰弱患病率不同(8%~16%),但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2-3])。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社区老年人衰弱患病率为2.3%~12.7%~([4-7])。衰弱可能与种族、教育、收入较低、健康状况较差、合并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正甲状腺癌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7%,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1,2])。近年来,国内、外甲状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3,4]),在实体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5])。甲状腺癌发病率的显著增加,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心房颤动是卒中和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使患者卒中风险增加5倍,死亡率增加2倍~([2-3])。对于卒中风险高的心房颤动患者,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可降低卒中风险65%~80%,但增加出血风险~([4-6])。目前,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风险通常用CHA_2DS_2VASc评分(该评分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和女性各给1分,对年龄≥75岁和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病史各给2分)进行评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国外报道其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2%,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增高,80岁以后达到10%~17%~([1])。国内早期流行病学数据显示:AF发病率为0.77%,其中50~59岁人群为0.5%,而大于80岁者则上升到7.5%~([2])。目前中国AF患者近800万。据报道AF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为  相似文献   

16.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发生与生活质量下降、脑卒中、心力衰竭、病死率的增加等密切相关~([1-2])。目前,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然而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房颤基因学方面的研究为明确房颤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观点。最近,一项包括2446例入选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了外周血中与持续性房颤紧密相关的7个基因,并详细比较了各个基因与房颤之间的关联度大小~([3])。父母患房颤者,则子女房颤发病率增加1.85倍。家  相似文献   

17.
正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除皮肤损害外,病毒侵犯神经可引起神经炎性浸润、沃勒变性、出血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导致神经痛发生。带状疱疹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30%,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于85岁的老年人发病率为50%左右。皮损愈合后,神经痛可能持续存在,形成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高龄及细胞免疫受损是PHN最主要的危险因素~([1])。除了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外,PHN病人伴有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2-3])。目前PHN的临床治疗主要为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及微创介入治疗~([4])。国内已有  相似文献   

18.
<正>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是对人的健康危害极严重、治疗难度极大、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病理生理综合征,故有"假恶性"肿瘤之称~([1])。HPH发生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高达8.2%,大多数COPD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最终由HPH发展为肺心病~([3])。HPH是COPD发展到肺心病的中心环节。深入研究并阐明  相似文献   

19.
正确掌握双房起搏的适应证及加强随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已成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心律失常。据统计,40~90岁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为5%~9%。由于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以及其严重的后果(脑栓塞、心力衰竭),因此它也是老年病学家及老年心血管病医生所关注的问题。由于临床电生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Moe[1]早在1962年提出的促使房颤发生的多子波折返说(multiplereentrantwavelethypothesis)已被动物实验及临床电生理学研究所证实,并成为目前射频消融及起搏治疗的理论基础。  房颤仍以…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发病率为1%左右[1],中国房颤的患病率则为0.77%[2].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显著增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房颤患者的数量在未来的20~30年中可能会翻2~3倍[1],而房颤可明显增加住院、死亡及脑卒中的发生率[3].房颤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多种因素参与了其发生和维持.尽管目前对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房颤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起搏电流在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有不少关于起搏电流与房颤发生和维持机制的研究,本文就相关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