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以55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网络受欺负问卷及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发生率为60.8%;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直接效应显著(t=8.13,P0.01);儿童期心理虐待通过社交焦虑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1,0.07]。结论:社交焦虑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儿童期心理虐待的发生情况,以及心理弹性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抑郁的影响中发挥的中介效应。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问卷(CTQ-SF)、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20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期心理虐待、心理弹性和抑郁的得分分别为(40.43±9.15)分,(68.63±14.43)分和(3.95±4.08)分。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r=-0.342,P0.01),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398,P0.01),心理弹性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451,P0.01)。心理弹性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0.31。结论:大学生群体中,儿童期虐待心理不仅直接影响抑郁,同时还通过心理弹性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抑郁,可从提升心理弹性方面调控改善经儿童期心理虐待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网络攻击行为及特质愤怒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42名大学生(男226人,女216人;年龄16~25岁),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PMS)、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AOABS)及特质愤怒量表(TAS)进行测试,使用Bootstrap方法检验特质愤怒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PMS、AOABS、TAS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44、0.37、0.48,均P0.01)。儿童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27;儿童期心理虐待通过特质愤怒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可信区间为[0.15,0.34]。结论:大学生的儿童期心理虐待、网络攻击行为与特质愤怒之间关系密切,特质愤怒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学新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心理韧性中的个人力、支持力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M)、攻击性问卷中文版(AQ-CV)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某医科大学453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医学新生童年期心理虐待的阳性率为21.63%.②医学新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青少年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交往对象是否熟悉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和同伴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613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83.5%的青少年网络交往对象主要是熟悉人,另外16.5%主要是跟陌生人交往.②交往对象是否熟悉在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对于交往对象主要是陌生人的青少年,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而对于交往对象主要是熟悉人的青少年,网络交往对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网络交往通过同伴关系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孤独感.结论:交往对象是否熟悉在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同伴关系在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中生心理虐待与孤独感的关系,并考察自我隐瞒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黑龙江省5所高中672例高中生[男302例,女370例;平均年龄(17±1)岁],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AS)、自我隐瞒量表(SCS)和中学生孤独感量表(CLS)分别测量心理虐待、自我隐瞒及孤独感水平。结果:男生在恐吓、忽视、纵容维度得分高于女生[1.4(0.0,5.0)vs.1.3(0.0,4.0),P0.01;1.1(0.0,4.3)vs.1.0(0.0,3.3),P0.01;1.0(0.0,5.0)vs.0.5(0.0,5.0),P0.01];心理虐待既能直接预测孤独感(β=0.28,P0.05),又能通过自我隐瞒间接预测孤独感(β=0.13,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9%。结论:自我隐瞒在心理虐待和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邻里凝聚与混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邻里凝聚与混乱问卷、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和攻击行为问卷对74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邻里凝聚与混乱和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攻击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在邻里凝聚与混乱和攻击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和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生活在低凝聚、高混乱邻里环境中的青少年在儿童期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经历往往更多,行为更具攻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问卷、事件相关反刍思维问卷、认知融合问卷和非 自杀性自伤问卷对19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NSSI与心理虐待与忽视(r=0.29,P<0.01)、反刍...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孤独感、安全感和沉浸为中介考察社交回避与苦恼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沉浸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4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社交回避与苦恼、孤独感、沉浸、手机成瘾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分别与安全感呈负相关;(2)孤独感、安全感、沉浸在社交回避与苦恼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个体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越高,孤独感越强,越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体验到更强的沉浸感,导致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青少年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完成了736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分高于女性。儿童期虐待和青少年的抑郁呈正相关(r=0.408,P0.01),与父、母依恋呈负相关(分别r=-0.417,-0.544,P0.01);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之间呈正相关(r=0.604,P0.01),均与抑郁呈负相关(均r=-0.426,P0.01)。亲子依恋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男性受虐高于女性,亲子依恋在儿童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绝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情感虐待量表、未来取向量表、绝望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8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控制无关变量后,儿童期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自杀意念;②绝望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未来取向在儿童期情感虐待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中介路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即在未来取向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儿童期情感虐待对绝望的影响更大。结论:儿童期情感虐待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还通过绝望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未来取向调节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期创伤、心理弹性和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关系。方法:采用社区精神病性体验评估问卷(CAPE)、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和儿童版创伤史问卷(THQ)对湖南省602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期创伤、心理弹性和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显著相关:儿童期创伤对青少年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抑郁情绪均存在正向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青少年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抑郁情绪均存在负向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和儿童期创伤交互项对精神病性体验不同症状亦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随着心理弹性水平的增加,儿童期创伤对精神病性体验的正向主效应会相应减弱。结论:儿童期创伤是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风险因素,心理弹性是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保护因素,且可以调节儿童期创伤对青少年精神病性体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儿童期创伤、心理资本与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心理资本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36名在校生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被试的年龄区间17~23岁,平均年龄(19.22±1.62)岁。结果:儿童期创伤与大学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310,P0.01),与心理资本呈显著负相关(r=-0.311,P0.01),心理资本与大学生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450,P0.01)。心理资本在儿童期创伤和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儿童期创伤经历是大学生产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儿童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可以通过心理资本间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加强积极的心理干预,提升心理资本水平,预防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儿童期虐待是指监护人对儿童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包括身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四类。儿童期虐待对执行功能各个成分的影响在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及成年期各个发展阶段均有体现,其中对工作记忆产生的影响结果最为统一。忽视作为儿童期虐待最常见的形式,对执行功能带来的危害可能比其他虐待形式更大。来自母亲、教师的良好社会支持,以及个体自身的心理韧性,能够在虐待和执行功能障碍之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未来应针对执行功能不同成分及细分类型采用多种任务范式进行研究,并对虐待发生的时间点、数量、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频率进行全面关注,"热"执行功能及精神病理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学儿童的孤独感与人格、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儿童孤独感问卷对560名4~6年级小学生施测。结果:1人格、友谊质量与儿童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友谊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2儿童的友谊质量分别在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神经质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友谊质量在人格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状态特质抑郁问卷(STDEP)、反刍思维量表(RRS)和创伤后认知改变问卷(PCC)测量大学生的儿童期心理虐待、抑郁、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情况,使用Mplus7.0建立中介作用模型。结果: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分别在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起中介作用;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在心理虐待和特质抑郁间起链式中介作用。间接效应效果量为52.8%,其中通过创伤后认知改变这一中介变量的效果量最大,达39.6%。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可分别通过反刍思维和创伤后认知改变影响特质抑郁;心理虐待也通过反刍思维影响创伤后认知改变,进而影响特质抑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的关系,探究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路径,以及安全感、积极心理资本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安全感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r = 0.27,P<0.01)、...  相似文献   

18.
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成人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成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以镇江某社区230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问卷、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居民进行调查,比较受虐待组和非虐待组在SCL-90得分上的差异。结果男女儿童期心理虐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男性忽视发生率少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分组之间心理虐待、忽视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及其各维度与SCL-90各个分量表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童年期心理虐待组或忽视组在SCL-90各个因子上得分较高,与对照组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可对成人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心理虐待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习惯性和指导下认知重评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简版童年期虐待量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儿童青少年版情绪调节问卷对629名8-12岁儿童进行调查,这些儿童中有81名儿童完成了接下来的指导下认知重评实验任务。结果:(1)心理虐待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攻击行为;(2)习惯性和指导下认知重评均在心理虐待与儿童攻击行为关系间起中介作用,但指导下认知重评的中介效果量更大。结论:认知重评是心理虐待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内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