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点,判断患者预后。方法我院1994年6月~2006年7月共收治20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7例患者出现室间隔穿孔,并对其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发病率为0.84%。17例室间隔穿孔患者中,9例合并高血压;12例前壁心肌梗死。1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为2支以上血管病变;10例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闭塞。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平均直径(54.1±6.2)mm,左心室射血分数(40.4±10.8)%;10例室壁瘤形成,穿孔位置多在室间隔近心段的1/3处,穿孔直径(9.5±3.9)mm。内科保守治疗疗效较差,病死率82.3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多发生在老年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90年 1月至 2 0 0 4年 7月收治的 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期间共收治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 2 0 5 7例 ,发生室间隔穿孔 16例 ,发生率 0 7%。其中男性 8例 (5 0 % ) ,女性 8例 (5 0 % ) ;平均年龄 5 9 4± 11 6岁 ;合并高血压病 7例(43 8% ) ,合并糖尿病 5例 (31 3% ) ,吸烟 5例 (31 3% )。 16例中前壁心肌梗死 15例 (93 8% ) ,其中前壁合并下后壁 6例 (37 5 % ) ;单纯下壁 1例 (6 3% )。 11例施行冠状动脉造影 ,梗死相关血管中前降支占 90 9% (10 /11) ,完全闭塞占 81 8% (9/11) ,无侧支循环形成。心源性休克 3例 (18 8% ) ,Killip分级心功能Ⅳ级 11例 (6 8 8% ) ,Ⅲ级 5例 (31 3% )。 12例 (75 % )室间隔穿孔发生在梗死后的 1周内 ,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范围 0 6 8~ 2 5cm ,多数在室间隔近心尖部破裂。 10例 (6 2 5 % )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者中 3例存活 ,6例药物治疗者经保守治疗 30d内均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少见 ,多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 ,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 ,外科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穿孔的患者临床特征、穿孔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68例,选择其中并发心脏穿孔的8例(0.63%)患者,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6例并发室间隔穿孔,2例并发心室游离壁穿孔,均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死亡5例,占62.5%,存活3例,占37.5%。女性2例(66.67%)存活患者均为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2例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存活4年,1例并发游离壁穿孔形成假性室壁瘤存活60d。6例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均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全心衰竭,存活患者心脏穿孔直径均存在进行性增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穿孔的病死率极高,在不能及时手术或介入治疗干预情况下,部分患者通过药物保守治疗亦可能得以存活,但幸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 ,74岁。于 2 0 0 2年 1月因突发胸痛住外院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经内科治疗 2 0余天 ,病情稳定出院。院外 1个月左右突发气促加重住我院。经心脏超声等检查 ,诊断为心肌梗死后心脏室壁瘤形成并室间隔穿孔(VSR) ,左心功能不全。经硝普钠等治疗后 ,病情好转。于4月 10日行冠状动脉造影 ,见前降支近端闭塞 (图 1) ;左室造影见室间隔中下部左向右分流 ,孔径 10 1mm ,未见明确室壁瘤征象 (图 2 )。病人住院 2月余 ,多次发生心力衰竭 (心衰 )加重 ,需经硝普钠等治疗缓解症状。待病人筹集医疗经费后于 6月 6日同时行经皮腔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2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6±6.7)岁。前降支单支病变例6例(25%);多支病变18例(75%)。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有室间隔穿孔形成,其中多发穿孔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大小(13.5±5.7)mm。LVEF %(47.1±10.3)%。14例患者行前降支再血管化,其中11例使用乳内动脉。平均搭桥支数为(1.8±1.2)支,室壁瘤手术19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左心室血栓清除4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后存活,顺利出院,1例行二次手术后死亡。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2.2±8.2)天,体外循环时间为(117.7±54.2)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80.4±35.8)分钟,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1.2±139.6)小时,术后ICU停留时间为(6.7±8.9)天。其中二次开胸2例,气管切开1例。术后残余分流1例,行再次手术修补后,患者因感染死亡。对所有存活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4±7.7)个月,超声随访残余分流2例,因分流量小,未予再次手术,患者均可以正常生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发病初期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成功率低,IABP可为患者提供围术期的支持,最好病情稳定后4-6周时进行手术治疗。从右室侧修补时应谨慎,避免残余分流的发生。手术治疗是对于此类患者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窒间隔穿孔封堵治疗的疗效.方法 12例临床经心电图、心肌坏死标记物及心脏超声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经药物治疗调整心功能后实施介入治疗封堵术,其中2例患者择期实行冠状动脉造影球囊扩张(PTCA)及支架置入术.结果 (1)全部12例患者,缺损累及膜周部2例,肌部10例(其中心尖部3例);12例患者,9例封堵成功,9例患者存活;相关的并发症封堵器脱落2例和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1例.(2)室间隔穿孔发生到行封堵术的时间间隔为(15.5±9.2)d,9例存活患者术后至出院天数为(11.3±5.2)d.(3)2例患者同时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地于严重狄窄处共置入支架4枚.结论 采用导管法封堵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病死率,但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内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随访,评价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对室壁瘤附壁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9年2月,确诊为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内附壁血栓形成的66例内科治疗患者,其中单服阿斯匹林25例,阿斯匹林+波立维(1年)27例,长期单纯华法林口服4例,阿斯匹林+华法林6例,阿斯匹林+华法林+波立维(1年)3例。服用华法林者INR维持在1.8—3.0。出院后均继续规律服药,进行电话和门诊随访,并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66例中8例死亡:其中脑血栓、室间隔穿孔、脑出血及咯血各1例;猝死2例;心衰2例;存活58例中脑栓塞者2例;1例下肢血管栓塞及肺柃塞;1例下肢动脉栓塞,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发生栓塞事件比率无差别,而联合抗栓治疗出血事件多,左心室射血分数〈35%事件发生率高。结论室壁瘤心功能差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高,阿斯匹林和华法林在预防心肌梗死后室壁瘤血栓栓塞脱落效果相似,但需更大样本和更长时间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急性透壁心肌梗死1 881 例,发生室间隔穿孔13例,穿孔发生率0.69%.另有22例因AMI已并发室间隔穿孔而转来我院的患者,共35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4例(68.6%),女性11例(31.4%).结果:资料分析结果21例(60.0%)合并高血压病,18例(51.4%)有吸烟史.前壁心肌梗死31例(88.6%),下后壁心肌梗死4例(11.4%).22例患者施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梗塞相关血管前降支占81.8%,完全闭塞占72.7%.心原性休克21例(60.0%),心功能Ⅳ级26例(74.3%),Ⅲ级9例(25.7%).室间隔穿孔多发生在AMI后1周内(91.4%).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穿孔直径范围0.5~2.8 cm,多数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7例(20%)进行溶栓治疗,但未成功.21例(60%)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全部存活.14例药物治疗,仅1例存活,死亡13例,总病死率37.1%,药物治疗病死率92.9%.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常见,多发生在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多数迅速发展至心原性休克,内科治疗病死率很高;如药物治疗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至穿孔后4周手术,外科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26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间隔破裂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1月至2000年6月诊治的26例AMI后室间隔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男9例,女17例,男女比例1:1.9,平均年龄64.1岁。内科治疗7例,急性期(梗死后4周以内)死亡6例,其中2例合并左室游离壁破裂;手术治疗19例,死亡6例,2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组在AMI后4周以内手术16例,存活10例;4周以后手术3例,存活3例,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死因分别为心源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随访8例,平均26个月(3个月-8年),6例存活,其心功能(Killip分级)I级5例,Ⅱ级1例。结论 床旁超声心动图和漂浮导管有助于早期诊断室间隔破裂并决定手术时机,一旦确诊应在内科加强治疗的基础上于AMI后4周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左心室壁瘤(LVA)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白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纤维瘢痕组织形成,心肌变薄及纤维化,引起左心室重构,在心室压力作用下室壁局部向外膨出是室壁瘤形成的机制。室壁瘤的形成可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间隔穿孔、心力衰竭、左室附壁血栓等并发症,病死率较无室壁瘤形成者高6倍以上。因此,室壁瘤的预防、逆转及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999年1月至2018年10月共收治AMI 16038例,其中合并VSR患者44例,对这4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4例AMI合并VSR患者中男性24例(54.5%),女性20例(45.5%),平均年龄(71.0±6.5)岁;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包括累及前壁的心肌梗死)35例(79.5%),非前壁心肌梗死9例(20.5%)。手术治疗9例,其中7例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2例外科手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切除术,1例为室间隔修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瓣膜修补术)。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均较显著,除2例封堵术患者院内死亡外,其余手术患者生存期均大于1年。结论VSR是AMI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近期预后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介入封堵治疗在改善症状及预后等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证据。方法对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3例合并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例;心源性休克4例。超声心动图提示VSR直径范围6~20 mm,多数位于心尖部,6例均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4例行直接球囊扩张术(PTCA),1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例行室间隔修补术,其中2例存活,其余4例死亡,病死率66.7%。结论 AMI并发VSR并不多见,大多发生在前壁AMI患者中,这些患者会迅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内科治疗病死率高;若能尽早开通犯罪血管,并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支持治疗下,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至4~8周,行室间隔修补术,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正>室壁瘤是心肌梗死后坏死心肌细胞逐渐被纤维疤痕组织代替而形成的室壁局部膨出,在急性心肌梗死存活患者中发生率为10%~38%,10年自然生存率仅34%[1-2]。室壁瘤主要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室间隔穿孔、附壁血栓形成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前三者因其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而得到人们充分的关注。但是,有学者研究发现,室壁瘤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若治疗不及时,也会导致心源性猝死等不良后果[3]。有报道指出,室壁瘤成形术后30天和术后5年,恶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01-2011-10收治的8例急性ST段抬高型AMI并发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50.0%)并发高血压,3例(37.5%)有糖尿病史,1例(12.5%)有吸烟史。前壁AMI 7例(87.5%),下壁AMI 1例(12.5%)。心功能Ⅳ级5例(62.5%),Ⅲ级3例(37.5%)。持续性胸痛的时间为14~336h。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穿孔直径范围6~22mm,均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5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循环;5例行经皮冠脉成形术(PCI),其中左前降支开口闭塞4例(80%),右冠脉闭塞1例(20%);1例仅行室间隔封堵术。1例(12.5%)行急诊PCI术4周后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存活;死亡7例(87.5%),7例内科治疗患者均死亡,死亡率高达100%。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多见,大多发生在广泛前壁AMI的患者,迅速发展至心源性休克,内科治疗病死率很高;若能尽早开通罪犯血管,同时辅以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IABP支持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至穿孔后4~8周行室间隔修补术,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后室壁瘤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病人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同期经左心室造影证实有室壁瘤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02例,冠状动脉正常的后室壁瘤11例,比例为5.4%(11/202)。均为男性,有大量吸烟史,无梗死前心绞痛史。11例均未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1例病人行尿激酶溶栓治疗。随访6个月~2年均存活。结论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可发生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人,多见于男性及大量吸烟病人,发病机制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侧支循环不能及时有效建立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病例特点,为该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7例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MI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室间隔破裂穿孔常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穿孔部位多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年龄(60~69岁)、女性、缺乏侧支循环和广泛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右室梗死(常可导致低血压)、无心绞痛病史。患者多存在房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预后严重不良。室间隔破裂的预后很差。内科保守治疗的院内死亡率高。结论注重体征及尽早行超声心动检查是早期诊断该并发症的关键,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并力争外科手术的机会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超声误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患者超声心动图的诊断情况。结果: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夹层的病例中超声确诊3例,漏诊2例,误诊1例。确诊3例中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累及前室间隔并发心肌夹层(1例合并室间隔穿孔),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累及左室下壁并发心肌夹层。漏诊2例中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累及前室间隔并发心肌夹层,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累及左室后壁及下壁并发心肌夹层伴室壁穿孔。误诊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累及下壁并发心肌夹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肌夹层罕见,以前对其认知不足从而不能把握超声诊断的要点,导致这种病易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AMI合并VSR的30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后临床结局资料。比较患者经IABP治疗前、后一般基线资料、血液动力学、心功能改善情况和院内死亡率。结果:IABP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在IABP辅助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17例(56.7%),放弃1例,死亡4例;室间隔穿孔直径1.5 cm患者存活2例(6.7%),放弃1例,死亡5例。结论:IABP救治AMI后并发VSR能显著改善血液动力学和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不良预后,但对室间隔穿孔直径1.5cm的患者机械支持效果有限,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生存率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壁瘤(LVA)患者12例,均行室壁瘤成形术,其中Batista手术9例、Jatene手术3例,同期行室间隔修补术2例。无手术死亡者。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心绞痛症状缓解1例,其余消失,心功能Ⅰ~Ⅱ级,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缩小。认为对LVA积极进行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危重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平均年龄(66.2±8.5)岁。术前1月内急性心肌梗死14例,3例室壁瘤形成,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80例患者均伴有多项高危因素。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62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18例,其中7例为急诊手术。平均移植血管(3.2±1.1)支。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占5%。其中2例为急诊手术患者:1例OPCABG术后3h突发室颤;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壁瘤、室间隔穿孔患者,术后顽固低心排,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3d死亡。另1例术后5d死于急性肾衰。纵隔感染伴真菌性败血症死亡1例。其他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17例,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12例,肺部并发症16例,脑梗死1例,切口感染3例。随访时间3~50个月,98%患者心绞痛消失,心功能Ⅰ~Ⅱ级。结论CABG治疗危重冠心病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强调手术指征,把握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