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早期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肩胛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治疗,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选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肩关节疼痛积分法评定2组肩痛情况,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IM)评定2组上肢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价2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VAS评分、肩关节疼痛积分、上肢FIM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肩胛骨强化训练比较,肌内效贴联合肩胛骨强化训练能更有效缓解早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肌内效贴贴组及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肌内效贴组另进行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冲击波组运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体外冲击波与肌内效贴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评估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和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VAS、FMA、MAS评分及肩关节P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VAS、FMA、MAS评分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的VAS、MAS评分低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FMA评分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P0.05)。治疗后3组的肩关节PROM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肩关节PROM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组的肩关节PROM低于体外冲击波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与肌内效贴联合冲击波治疗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缓解上肢痉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7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肩部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FMA和M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频超声引导下与徒手定位注射(含复方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对症药物治疗、针灸、物理因子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高频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按照解剖定位徒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用(关节)量角器、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FMA-U)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9±0.9)分]、肩关节RO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MBI评分及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7±0.6)分]、肩关节ROM、MBI评分[(66.7±11.4)分]及FMA-U评分[(41.6±7.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与徒手定位注射治疗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疼痛病情,改善肩部活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类固醇注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偏瘫肩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给予肩峰下滑囊注射类固醇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个月、3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量表(VAS)评分、被动肩关节活动度(PROM)、Fugl-Meyer(FMA)上肢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就病程、年龄和治疗前指标而言,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PROM及MBI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肩关节活动度(尤其外展和外旋)角度、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类固醇注射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偏瘫肩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疗效。方法:56例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及宣教,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通过X线测量法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肩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肩痛侧腋神经及肌皮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HI值、VA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且检测所有患者肩痛侧腋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三角肌)及肌皮神经(刺激部位:Erb点;记录部位:肱二头肌)后发现两组中某些患者肌皮神经(30例,53.57%)、腋神经(31例,55.36%)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值,而潜伏期轻度延长或正常(提示轴索损伤)。两组治疗6周后,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肌内效贴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早期防治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其相应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肩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在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活动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及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动作研究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肌内效贴可减轻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欣  李虎  卢秀艳 《康复学报》2021,(2):162-167
目的:观察浮针灌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浮针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预防二次损伤、主动或助动的功能锻炼、低频电刺激、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模拟训练等,25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浮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浮针灌注治疗,肩关节前部疼痛明显时,患肌一般在肘关节远心端5 cm处,肩关节中间或后侧疼痛明显时,患肌一般在三角肌后下缘附近;以患肌作为进针点,针尖朝向肩关节,针体刺入疏松结缔组织后进行弧形扫散,频率100次/min,每组扫散1 min,每次做3组;每组扫散后要求患者主动或助动活动肩关节10次,活动方向和范围以引起轻度疼痛为佳,留针24 h,2次/周,持续治疗4周。综合组在浮针组基础上给予肩关节松动治疗,25 min/次,1次/d,5次/周,肩关节松动治疗先以1~2级手法改善肩关节疼痛,再以3~4级手法松解粘连,包括沿长轴分离和牵拉肩关节以缓解疼痛,滑动以松解关节囊,摆动以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采取达到而不超过痛点的原则,每种手法重复3~4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前,3组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浮针组和综合组的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浮针组比较,综合组VAS评分明显更低,FMA、MBI评分和肩关节PROM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灌注疗法联合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11月,39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13)、白贴组(白贴+康复,n=13)和空白组(康复,n=13)。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间FMA及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肌内效贴组MAS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治疗8周后,肌内效贴组MAS、FAM及MBI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应用肌内效贴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曹贤畅 《中国康复》2017,32(6):462-464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布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肌内效贴布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对照组仅进行相同的康复训练。2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活动度(ROM)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肩关节各方向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配合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明显加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训练,治疗组给予基于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均治疗3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2组肩峰与肱骨大结节的间距(AGT)、评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及改良Bathel指数(MBI),并用表面肌电图记录肩关节核心稳定肌群最大等长收缩(MIVC)的肌电活动,用积分肌电值(iEMG)分析2组治疗前后肌电的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2组的AGT、FMA-U、MBI和i EMG均有改善,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结构核心稳定性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腰椎稳定性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接受家庭腰椎稳定性训练和肌内效贴治疗。在康复治疗前、后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腰痛障碍指数(OD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2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家庭腰椎稳定性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能有效地缓解腰痛,改善功能,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站立数字作业治疗(OT)对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均进行为期4周、每周5d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揿针治疗,主穴取患侧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配穴取合谷、中渚、后溪,留针4h后取下,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站立数字OT训练,20 min/次,1次/d。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定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2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显著降低、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揿针联合站立数字OT训练可有效减轻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部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周  施加加  徐雄伟  郭靖 《中国康复》2016,31(3):174-176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OM)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42例脑卒中伴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OM联合MET技术,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项、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肩峰与肱骨头间距值(AH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以及AHI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应用矫形按摩联合肌肉能量技术能有效地缓解脑卒中患者肩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天进行1次常规康复训练及1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治疗5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A-UE)、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MBI评估均有明显提高(P0.05),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的FMA-UE和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主动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