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心理韧性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是否具有补偿、调节及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贝克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1120名医学生进行施测。结果:绝望感各因子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443,0.472,0.493,0.608;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绝望感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555,-0.300,-0.500,-0.470;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28,P0.01)。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在其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同时具有补偿(β=-0.275,-0.247,-0.199;P0.001)、中介(β=0.455,0.481,0.515;P0.001)和调节效应(B=-1.096,-1.013,-1.105;P0.001)。结论:心理韧性是抑制医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因素,它可以补偿、缓冲和调节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保护因素也会受到绝望感的削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及积极青少年发展和正念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积极青少年发展量表、儿童青少年正念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52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家庭功能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还能通过积极青少年发展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抑郁产生影响。(2)正念能够调节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应,及积极青少年发展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具体而言,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以及经积极青少年发展的中介作用在低正念青少年中更加显著。结论:家庭功能受损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的风险,而正念能够缓解家庭功能受损或个体心理脆弱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压力性生活事件、抑郁情绪、心理控制源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86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2.0%,其中,男生为14.8%,显著高于女生为9.5%;压力性生活事件、抑郁情绪与自杀意念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与抑郁情绪、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抑郁情绪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心理控制源通过调节压力性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间的关系而影响自杀意念。结论:对于偏向外控的高中生加强归因指导,缓解抑郁情绪,有助于减少其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绝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未来取向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情感虐待量表、未来取向量表、绝望量表和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对8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控制无关变量后,儿童期情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自杀意念;②绝望在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未来取向在儿童期情感虐待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中介路径前半段起调节作用,即在未来取向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儿童期情感虐待对绝望的影响更大。结论:儿童期情感虐待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还通过绝望间接影响青少年自杀意念;未来取向调节儿童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基于体验回避模型,考察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检验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效应。方法:抽取信阳市81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抑郁-焦虑-压力简版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自杀意念问卷施测。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低头行为、抑郁、体验回避和自杀意念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父母低头行为能够通过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结论:父母低头行为会增加青少年自杀意念,并且这种效应是通过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共同作用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心理韧性在校园受欺负与儿童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儿童与青少年韧性测量简版量表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对449名小学3-6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受欺负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心理韧性在受欺负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调节效应不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60%。结论:受欺负通过心理韧性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儿童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对7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应激性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影响自杀意念;自尊可以通过抑郁的中介效应影响自杀意念。自尊在抑郁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中起调节效应,自尊水平越高,抑郁对自杀意念的效应越小。结论: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自杀意念的素质-易感理论提供了证据,即低自尊是自杀意念的易感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伴拒斥对家庭贫困儿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同伴拒斥量表、孤独感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以及幸福感量表对460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同伴拒斥与家庭贫困儿童的孤独感显著正相关,与幸福感显著负相关;幸福感与心理韧性显著正相关,但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2)孤独感在同伴拒斥与家庭贫困儿童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斥对家庭贫困儿童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以及孤独感的中介效应都受到心理韧性的调节,相比心理韧性水平低的青少年,两者都在心理韧性水平高的儿童中更弱。结论:同伴拒斥通过孤独感影响家庭贫困儿童的幸福感,但是心理韧性在其中起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痛苦在抑郁、绝望感对自杀意念预测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eck抑郁量表、Beck绝望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以及心理痛苦量表对武汉八所部属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数据2033份。结果:1相关分析,发现抑郁、绝望和心理痛苦都和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2分层回归分析发现,控制抑郁和绝望感,心理痛苦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仍显著;3路径分析发现,抑郁、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显著,通过心理痛苦作用的间接效应也显著。结论:心理痛苦在抑郁、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17.039,P0.001)、学习压力(t=-13.000,P0.001)、受惩罚(t=-11.000,P0.001)、丧失(t=-8.800,P0.001)、健康适应(t=-15.631,P0.001)、其他(t=-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16.060,P0.001)、抑郁总分(t=-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少年的乐观、心理韧性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生活取向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22名初一到高三的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1在本研究中,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为14.6%;2乐观和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乐观和心理韧性都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3乐观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结论:心理韧性在青少年乐观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侵入性反刍和回避应对策略在高中生同伴压力知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上海高中生为被试,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应对方式问卷、事件相关反刍量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有效数据为1372份。结果:①相关分析发现,同伴压力知觉、侵入性反刍、回避应对和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②链式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同伴压力知觉直接影响其自杀意念;同时存在三条间接路径:同伴压力知觉通过侵入性反刍和回避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同伴压力知觉通过侵入性反刍影响自杀意念;同伴压力知觉通过回避应对影响自杀意念。结论:侵入性反刍和回避应对方式在同伴压力知觉与高中生的自杀意念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抑郁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儿童抑郁量表(CDI)对随机抽取的14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负性生活事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睡眠质量;(2)抑郁部分中介了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3)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韧性的负向调节,即中介效应对于心理韧性水平低的初中生更大。结论:负性生活事件通过抑郁影响初中生睡眠质量,且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韧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疏离感、心理韧性、心理健康的关系,揭示心理韧性在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490名内地西藏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与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2)心理韧性在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心理韧性在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为解释文化疏离感、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特定人群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在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CSLVQ)和自杀意念量表(SIOSS),对412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226,P0.01),生活事件与生命价值观呈显著负相关(r=-0.137,P0.01),生命价值观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488,P0.01)。有自杀意念组在生活事件各维度上都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有自杀意念组在生命价值观各维度上都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在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间起调节效应和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生命价值观,有利于缓解和降低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心理痛苦在抑郁与自杀未遂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联结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心理痛苦量表和自杀未遂自编问卷,从武汉市三所大学抽取了1169名大一、大二的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1)社会联结感与抑郁及自杀未遂显著负相关;抑郁以及心理痛苦与自杀未遂显著正相关;(2)心理痛苦在抑郁与自杀未遂之间中介效应显著;(3)社会联结感调节了抑郁通过心理痛苦影响自杀未遂的中介过程的后半条路径。结论:抑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自杀未遂,还可以通过心理痛苦间接影响自杀未遂。尽管心理痛苦和抑郁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但高社会联结感能够有效地抑制心理痛苦对自杀未遂的危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 -17.039,p0.001)、学习压力(t= -13.000,p0.001)、受惩罚(t= -11.000,p0.001)、丧失(t= -8.800,p0.001)、健康适应(t= -15.631,p0.001)、其他(t= -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 -16.060,p0.001)、抑郁总分(t= -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 -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 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 -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 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孤儿自杀自残行为与暴力遭遇、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6名在校中学生孤儿和271名在校中学生非孤儿,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评估自杀自残行为,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MSSVBS)评估暴力遭遇,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评估心理韧性。结果:孤儿自杀自残行为得分与暴力遭遇得分呈正相关(r=0.34,P0.01),与心理韧性得分呈负相关(r=-0.40,P0.01);心理韧性在暴力遭遇与孤儿自杀自残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β=-0.03,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心理韧性可能调节了暴力遭遇与孤儿自杀自残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