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的四肢体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实验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在4种肢位下完成站-坐转移,对受试者完成站-坐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人体重心点在冠状面上的最大摆动幅度(COGX)进行比较。结果:不同上肢体位下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的所需时间、下肢负重及COGX的差异不显著(0.05P0.1)。不同足位下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的时间、下肢负重及COGX有差异,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足置后,脑卒中偏瘫患者完成站-坐转移时双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要明显小于健足置后(P0.05);而当健足置后时,脑卒中偏瘫患者完成站-坐转移的稳定性要明显优于患足置后(P0.05)。正常人在不同四肢体位下其站-坐转移的时间、下肢负重及COGX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上肢体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的稳定性及下肢负重无明显影响;不同足位能显著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站-坐转移时稳定性及下肢负重,患足置后可视为一种潜在提高患侧下肢功能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6例(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需在双足(BF)踝背屈10°、BF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FDP)、BF踝背屈10°时健足置后(NPFP)或优势足置后(DFP)3种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差异(ALD)、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 结果BF踝背屈10°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59.12±2.71)%]、患足平均负重[(40.88±2.71)%]、ALD[(18.24±5.41)%]及COGX[(3.58±0.76)cm]与P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FP时,上述所有指标与P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F踝背屈10°时各指标比较,除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外,剩余指标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UDEP比较,BF踝背屈10°时所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或降低(P<0.05),DFP时,除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外,剩余指标与UDFP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种足位下所有指标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FP时(r=0.753、P=0.00)、BF踝背屈10°时(r=0.798、P=0.00)、NPFP时(r=0.814、P=0.00)ALD与COGX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对照组UDFP时(r=0.764、P=0.00)、BF踝背屈10°时(r=0.824、P=0.00)、DFP时(r=0.838、P=0.00)ALD与COGX之间亦呈高度正相关性。 结论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较大,患者双下肢负重的对称性越高,其姿势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肢位及椅子高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别在双手叉握(GA)及双手交叉胸前(CA)两种上肢位及两种不同高度的椅子(高椅及标准椅)上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双下肢负重不对称性(IOA)及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结果:姿势GA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IOA及COGX与姿势CA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椅子上完成坐-站转移时,与标准椅子相比较,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及IOA无明显差异,而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以及COGX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脑卒中偏瘫与右侧偏瘫相比较,坐-站转移所需时间、患侧下肢负重、健侧下肢负重、IOA及COGX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上肢位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下肢负重及稳定性;椅子高度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坐一站转移训练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参与的坐一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患侧大腿的肌电值百分比及5m起立一行走时间。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下肢肌电值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的5m起立一行走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更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改良坐-站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2组患者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坐-站转移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改良坐-站转移训练(即在患足置后情况下进行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法下肢部分(FMA-L)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使用AL-080型平衡功能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下肢负重差异(ALD)及人体重心在冠状面上摆动幅度(COGX)进行评测,并观察其差异性。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FMA-L评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ALD及COGX均显著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BBS评分[(47.5±5.3)分]、FMA-L评分[(22.4±7.3)分]、坐-站转移所需时间[(3.01±0.61)s]、ALD[(17.24±5.35)]及COGX[(2.87±0.52)c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改良坐-站转移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椅面前倾角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间及下肢肌肉激活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8月,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采用高强度海绵楔形垫调整座椅前倾角度,患者在平椅(0°)、前倾10°和前倾20°下分别完成5次坐-站转移,记录坐-站转移时间,双下肢股直肌、腘绳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表面肌电(sEMG)信号。结果 前倾10°和20°时,各肌肉总肌电峰值、均方根(RMS)值和积分肌电(iEMG)值均比0°时降低(F > 4.530, P < 0.05),前倾20°时坐-站转移时间短于0°时( P < 0.05)。 结论 椅面前倾特定角度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坐-站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亚急性不能独立完成坐-站转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2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辅助下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辅助坐-站转移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AL-080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i)、坐位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i)、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转移时间(T)、双下肢负重差异(ALD)、足底压力峰值(Fmax)以及站立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t)、站立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t)。结果:训练2周后,2组SLsi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SAsi及BB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 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及AL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侧下肢负重、Fmax及动态SAs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SL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坐-站转移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且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转移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6例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分层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各45min,共90min,每天1次,每周5次,6周共30次。治疗组同样进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各30min,同时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6周共30次。采用Brunnstor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在Brunnstor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比较、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Brunnstor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也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均更明显(P<0.01);两组Fugl-Meyer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及双下肢负重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5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训练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5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组予常规双足平行位行坐站—站坐训练,观察组予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比两组平衡功能,坐站转移能力,步态对称性。结果:两组干预2个月末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压力中心轨迹包围的最大面积(CoP-SA)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CoP-SL)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2个月末5次坐立测试(FTSS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干预2个月末独立完成坐站、独立完成站坐时间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干预2个月末健患侧支撑比值、患健摆动比值、步长偏差水平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常规组;观察组由坐到站、由站到坐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WBasym)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可调节脑卒中偏瘫病人步态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黄杰  谢凌锋  肖锋  程群  尤春景 《中国康复》2016,31(5):339-341
目的:观察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下的坐-站转移训练。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对其静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Ten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测得的重心移动距离与重心描绘面积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评定的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监测辅助下的坐-站转移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雪明  刘孟  吴建贤 《中国康复》2019,34(9):465-468
目的:探讨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4例,生命体征平稳后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双足平行位进行坐站-站坐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站坐训练;2组患者均接受4周,每周5次,每次30min的坐站-站坐训练。训练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MBI)评定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用平衡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及轨迹面积(COP-SL、COP-SA)、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及站坐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对称性(WBasym)。结果:训练后,2组患者CoP-SL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1),2组患者CoP-SA、BBS及MBI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的BBS及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的坐位平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4周后,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WBasy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足负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完成站-坐转移所需的时间、健/患侧下肢负重、WBasym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运动再学习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常俊玲  孙波 《现代康复》2000,4(5):684-685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随机分为学习组和对照组,两组患接受一般康复。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学习组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上肢合并症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性(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偏瘫上肢的综合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均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强化训练。结果:经4个疗程治疗后.2组上肢功能评分及简易手功能检查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强化训练能明显地提高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6月在我科住院的偏瘫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1)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61.8±11.2)岁;病程(36.5±31.7)d;脑出血5例,脑梗死24例,脑外伤1例。(2)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65.5±9.8)岁;病程(36.1±24.8)d;脑出血7例,脑梗死21例,脑外伤2例。2组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5.
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学习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接受一般康复。以Fugl 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 :学习组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上肢合并症减少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偏瘫上肢的综合能力 ,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秀革  赵宝英 《中国康复》2000,15(2):104-105
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治疗介入越早越好[1]。其目的在于改善运动、语言、认知和其它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再适应,以便恢复自主的功能、社会活动和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我们于1998年3~11月对我院住院的34例急性脑血管病偏瘫(重度)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减少了患者残障的发生。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病灶部位、范围、偏瘫程度及认知功能相近,发病<2个月,病情基本稳定的脑血管病偏瘫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诊断和CT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单元治疗组和对照组,康复单元治疗组纳入康复单元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运动训练,治疗4周后采用Brunstro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在Brunstro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FMA及MBI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在Brunstrom分期上肢及手功能评定、FMA及MBI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王全兵  邱平 《现代康复》2001,5(2):134-135
从1996-2000年,我科开展偏瘫患的社区康复。治疗师深入社区,为偏送信患提供医疗咨询、康复评定、治疗、指导。由于社区康复的特点,现行康复中心(Team Group)的工作方式不能照搬用于社区康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逐步总结了一套治疗师单独深入社区,综合应用PT、OT心理、按摩等治疗手段,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受全科医生概念的启发,我们称之为“全科治疗师工作法”。上肢及手功能的康复是偏瘫患运动功能康复的难点。本以上肢及手功能的康复为例,介绍我科开展偏瘫社区康复的工作程序和基本思路,供基层的社区康复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偏瘫上肢的作业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竹青  孙启良 《现代康复》2000,4(4):495-497
脑卒中患除了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外,还往往出现认知、言语、心理、社会等障碍。导致患的ADL能力、家庭生活能力、学习、工作及娱乐活动能力下降。OT强调将患视为一个整体,重视其各方面能力的改善与恢复。通过OT的干预、评估、制定目标、分析及选择活动、治疗,达到改善患的身体机能、提高作业活动能力、调整心态、建立起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惯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坐站(STS)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STS组则进行强化康复训练.主要内容是在训练强度、次数及时间上的改进,并增加STS的特定动作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3及6个月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下肢运动功能部分)和改良巴氏指数(MBI)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及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各时段2组FMA和MBI积分均逐步上升(P<0.05,0.01).在治疗1~3个月时,STS组患者下肢FMA积分已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ADL积分在3个月时,STS组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STS强化康复训练可加速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