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12~2019-03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了右侧胸骨旁第2~3肋间隙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19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所有患者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并通过右上肺静脉插入左心室引流管;术中直视下切除病变主动脉瓣膜,间断缝合瓣环,植入人工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顺利完成,无扩大手术切口或转为前正中开胸病例。手术时间(256.05±47.54)min,体外循环时间(110.79±23.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1.37±14.93)min,术中失血量(231.58±129.33)ml,术毕回输自体血(314.21±77.84)ml,库血使用量(257.89±238.20)ml。有8例(42.11%)患者未输库存血。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95±2.57)h,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29.16±10.76)h,术后引流管安置时间(3.47±0.77)d。患者手术切口长度(4.93±0.57)cm,术后无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发生。1例患者术中停机后发现主肺动脉间隙出血,直接修补困难,再次并行循环放空心脏后修补成功。1例患者术后并发右下肺不张,经治疗后复张。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8.58±2.24)d。患者术后随访(25.68±20.07)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至Ⅰ级;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通过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进行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效果良好,值得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胸小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和腔静脉在心脏跳动下二尖瓣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11例患者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6-10cm),经股动脉插管,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和腔静脉,在心脏跳动下,经房间沟-左房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置换瓣膜均为机械二尖瓣。结果术后患者全部治愈。体外循环转机时间(52.80±11.3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8.20±2.84)h,术后输(2.20±1.04)u浓缩红细胞。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提示机械二尖瓣启闭良好,无机械瓣周漏。结论右胸小切口不阻断升主动脉和腔静脉,在心脏跳动下二尖瓣置换手术可行。该方法具有保持胸廓完整性、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8月,共完成右侧胸壁3孔、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56例,手术采用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手术成功54例,成功率96%;体外循环时间86~156(99±26)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45~73(53±13)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9~16(12±4)h;术后胸液引流量20~330(78±28)ml;用血量0~1200(350±70)ml,9例患者未输血;术后住院时间7~12(9±4)d.术后并发症4例,发生率7%.结论 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院近7年开展的小切口二尖瓣加主动脉瓣手术,同期实施其他心脏合并手术的41例患者疗效及早中期随访结果。方法:从2010年7月到2017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小切口病房共进完成右胸小切口同期二尖瓣加主动脉瓣手术41例。经股动静脉及右颈内静脉建立闭式体外循环,经右胸骨旁第3肋间横行切口进胸,不切断肋骨,不离断右乳内动脉,经左心房顶或左心房室沟切口进行二尖瓣手术。部分患者同时施行左心房血栓清除和/或左心耳缝闭。经升主动脉切口进行主动脉瓣手术,经右房进行三尖瓣手术,使用Medtronic长头射频消融笔进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结果: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27~69岁,平均(53.40±10.35)岁。无围术期死亡,1例患者转正中开胸,2例患者二次开胸止血,平均输血量中位数为4.1IU,其中免于输血患者17例(41.5%),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78±4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7±29)min。术后随访1~80个月,无瓣周漏及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早中期疗效满意。结论:经右胸小切口小切口双瓣膜手术安全可靠,早中期随访结果满意,可以在有丰富的小切口心脏手术经验的医疗中心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二尖瓣置换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81例临床数据资料,按照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40例),行右胸微MVR,常规开胸组(41例),行常规正中开胸MVR;对比分析两组术中与术后指标、疼痛程度、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参数。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5. 27±1. 23) cm、术中输血量(1. 74±0. 27) U、术后引流量(205. 84±10. 36) m L、ICU时间(16. 38±5. 45)d、住院时间(8. 16±2. 25) d明显小于开胸组(18. 12±3. 54) cm,(3. 22±1. 35) U,(412. 28±20. 57) m L,(23. 26±6. 24) d,(12. 27±3. 52) d(P<0. 05)。小切口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开胸组(χ~2=43. 976,P=0. 000)。小切口组(10. 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46. 3%,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超声心动参数均明显好转(P<0. 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MVR中对患者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程度低且并发症少,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改良上下腔静脉阻断法在胸腔镜辅助右胸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11月,应用胸腔镜辅助右胸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技术,结合使用“哈巴狗”钳及肠钳阻断上下腔静脉完成微创心脏手术2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右房黏液瘤摘除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同期三尖瓣成型术12例.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术中上下腔静脉阻断充分,无漏血,无上下腔静脉损伤,无围术期死亡,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改良上下腔静脉阻断法在胸腔镜辅助右胸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中应用,安全、简单容易、阻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总结经右胸小切口在二次心脏病手术中临床应用的安全及有效性。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二次心脏手术中共完成经右胸小切口手术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1.9±12.9)岁,平均体质量(64.1±14.5)kg。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MVR)3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例,三尖瓣成形术(TVP)3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MVR+TVP1例;二尖瓣瓣周漏修补术3例;室间隔缺损(VSD)残余漏修补术2例。手术均在周围血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下完成。无1例转为传统胸正中切口开胸手术。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6小时,平均(4.0±0.8)小时,体外循环时间56~227分钟,平均(120.3±43.6)分钟。其中心脏不停跳下完成手术10例,其余5例,中位主动脉阻断时间70(66,76)分钟,心脏停跳术后自动复跳3例(3/5);气管插管时间8~42.5小时,中位时间17(12.5,20)小时,ICU时间10~73.5小时,中位时间20(17.5,40)小时,手术后住院时间4~17天,平均(7.1±3.5)天;切口长度5~7cm,平均(5.3±0.6)cm,术后第一天中位引流量300(200,1 000)m L,未输血患者9例;无围术期死亡;无明显并发症出现。出院时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1例、Ⅲ级2例。结论:经右胸小切口在二次心脏手术中的近期手术效果良好,手术安全性高,适用于常见二次心脏手术;其创伤小,开胸简化,具有并发症和病死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开展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的经验。方法分析我科57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肺叶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胸腔镜探查后即行VAMT肺叶切除42例,拟行全胸腔镜手术(c-VATS)而术中中转为VAMT15例。平均手术时间142.7±37.2 min,术中出血平均386.5±141.5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21±3.62 d。全组无围术期死亡;1例并发术后出血,再次手术后恢复;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VAMT兼具传统开胸与VATS手术优势,可满足各种肺叶切除术及处理术中出血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切口心脏外科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科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间,实施的小切口心脏手术的25例资料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42. 1±12. 5)岁,1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中有3例合并三尖瓣成形术,1例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正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中有1例合并心房颤动行迷宫手术,2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心脏术后再次三尖瓣手术,4例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上述手术均于于右侧第四肋间小切口(4~5 cm)直视下完成,并与同期传统正中开胸心脏手术58例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长于传统组[(113. 8±42. 6) vs.(84. 9±19. 8) min,P0. 05]和[(97. 2±34. 3) vs.(66. 7±12. 5) min,P0. 05];微创手术组术后胸腔引流量[(20. 8±5. 5) vs.(360. 5±72. 3) m L,P0. 01]、输悬红量[(零vs.(149. 9±55. 7) m L,P0. 01]及术后住院时间[((3. 8±2. 3) vs.(7. 9±3. 6) d,P0. 05]均少于传统组低于传统组;二次开胸、切口感染、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低于略低于传统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直视微创手术保持了患者胸廓的完整性、美观且创伤小、术后输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减少,手术安全,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李雷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639-1640
目的观察肺癌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5例肺癌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呼吸功能。结果本组7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中转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28.5±16.2)min,平均出血量为(230±50)ml,无输血病例;术中清扫纵隔淋巴结共计623个,平均每位患者清扫(11.2±1.5)个;术后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为(3.1±0.4)d,平均引流量为(320±60)ml。术后1个月患者FEV1、FVC、PEF、PaO2及PaCO2等指标评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肺癌伴呼吸衰竭患者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采用经房间隔切口,或者经主动脉切口对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进行二尖瓣置换的病例,对比两种二尖瓣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50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的患者接受Bentall+二尖瓣置换术,其中经主动脉切口置换二尖瓣的患者25例(主动脉切口组),经右心房和房间隔切口置换二尖瓣的患者有25例(房间隔切口组)。主动脉切口组中,男性2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7.8±3.0)岁,二次开胸手术1例;房间隔切口组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9.6±3.5)岁。结果:主动脉切口组患者手术后ICU停留时间为(27.5±4.5)h,与房间隔切口组(36.3±10.78)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术后死亡,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均顺利出院。主动脉切口组随访8~56个月,平均(34.3±18.6)个月,有1例出现二尖瓣瓣周漏和左冠状动脉吻合口漏;房间隔切口组随访8~56个月,平均(31.6±14.4)个月,有1例出现二尖瓣瓣周漏。结论:经主动脉切口对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心脏损伤,二尖瓣暴露以及二次开胸手术等方面较之房间隔切口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足够的主动脉窦部内径及主动脉瓣环径是对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二尖瓣病变的患者应用这一技术行二尖瓣置换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胸壁三孔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8-02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6例,女41例;年龄20~73岁,平均(58±17)岁。所有患者患有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其中鲁登巴赫综合征3例,合并心房颤动19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40例。手术采用股动脉、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跳液顺行灌注行心肌保护,完全胸腔镜下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结果:本组9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全组无术后残余漏、瓣周漏,6例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分别为肾功能不全4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中扩大切口1例,均顺利恢复。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5±45) min;平均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02±41) min;平均手术时间(238±57) min。平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9±11) h,平均ICU停留时间(28±13) h,术后平均引流量(278±86) ml,平均住院时间(9.5±3.8) d。术后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降低(P=0.112),术后左心房明显缩小(P=0.046);其中,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P=0.039)。置换后的人工瓣膜和成形后的自体瓣膜均正常关闭,无瓣周漏,无狭窄或关闭不全。随访3~72个月,全部病例中,5例有轻度肾功能不全表现,余无其他并发症或死亡。结论: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手术的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小,疗效确切,在二尖瓣疾病的外科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优点。方法在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间,5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分别采用胸骨正中上段或下段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切口长7田cm。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纵隔引流量少,输血量少,无切口感染、裂开。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手术,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Loop-in-Loop技术应用于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并总结我院2018年6月—2020年9月46例单纯二尖瓣反流患者采用Loop-in-Loop技术行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早期疗效,应用Kaplan-Meier曲线估算总体远期免于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发生率。结果:患者均成功手术,无瓣膜置换和中转开胸,围术期未见患者死亡。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因胸壁出血二次开胸止血2例,肺部感染3例,新发心房颤动4例。出院前复查超声提示无或微量二尖瓣反流28例(60.9%),轻度二尖瓣反流16例(34.8%),轻-中度二尖瓣反流2例(4.3%)。术后39例(84.8%)患者随访成功,平均随访时间(26.3±15.2)个月,超声提示中度二尖瓣反流2例,重度二尖瓣反流2例(其中1例行二尖瓣置换)。Kaplan-Meier曲线表明,术后12、24和36个月,免于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概率为(96.2±3.5)%、(94.7±3.8)%和(93.4±4.6)%。结论:Loop-in-Loop技术安全有效,可应用于电视胸腔镜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21年5月完成的206例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109例,伴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32例;二尖瓣瓣膜病58例,伴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28例,合并血栓6例;单纯三尖瓣关闭不全22例;左房黏液瘤17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获得成功,1例扩大切口改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无二次开胸止血,无手术死亡。全组无术后残余漏、瓣周漏。手术时间(268.8±70.6)min,体外循环时间(140.3±64.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8.1±56.3)min,术中出血量(230±140)ml。术中用血浆(232±245)ml,红细胞(2.1±1.5)U。ICU监护时间(28.6±22.4)h,呼吸机辅助时间(16.4±10.3)h。术后引流(598±210)ml,术后输血浆(446±330)ml。平均术后4.8 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12.6±4.7)d。56.8%(117/206)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未输血。术后随访1~60个月,患者心功能良好,NYHA分级均为Ⅰ~Ⅱ...  相似文献   

16.
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130例临床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各种心脏瓣膜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 ,并报告 130例临床结果。 方法  4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采用胸骨上段切口 ,其余手术均经胸骨下段切口。胸骨上段切口自胸骨上凹至第三肋间并向两侧横断胸骨 ,皮切口长度 5cm~ 7cm ;胸骨下段之皮切口自第三胸肋关节水平至剑突根部 ,长度 9cm~13cm ,自下而上纵行劈开胸骨至第二或第一肋间处向右侧横断。手术采用常规体外循环 ,共行二尖瓣置换 6 6例 ,主动脉瓣置换 2 0例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 32例 ,二尖瓣成形 11例 ,单纯三尖瓣成形 1例。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 2 2例及三尖瓣DeVega环缩 35例。 结果 无手术死亡。平均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分别为 6 3分± 2 9分、92分± 32分和 191分± 4 7分 ;平均气管插管 12小时± 5 2小时 ;平均住院 14天± 6 8天。术后胸液量平均 345ml± 197ml(5 0ml± 170 0ml) ,有 82例患者 (6 3% )未输血。 结论 正中经胸骨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安全可靠 ,美观 (胸骨下段入路 ) ,创伤小 ,出血少 ,保留了胸廓的连续性 ,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手术要点,探讨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开展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3~ 64岁,平均(42±17)岁,平均体质量(57.5±14.5)kg.瓣膜退行性病变25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中-重度)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2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右股动脉插供血管,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血管建立体外循环.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经右侧胸壁小切口(4 ~5 cm)+两孔法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且与传统开胸组相比较,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短,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反流面积:无反流或轻微反流(<1.0cm2)19例,轻度反流(1.0~4.0 cm2)12例,中度反流(4.0 ~8.0 cm2)2例.随访3~ 18个月,随访30例,随访率90.9%,随访示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比术前均明显缩小.结论:胸腔镜辅助二尖瓣成形术临床效果满意,创伤小,美容效果好,符合现代健康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二尖瓣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11年10月~2012年6月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11例患者为微创组(A组),同期经标准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78例患者为传统组(B组).两组术者、年龄、性别、BMI、心功能NY-HA分级、LVEF、瓣膜病因、瓣膜病变等术前资料匹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LVEF、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度、切口长度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住院死亡,无低心排综合征、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微刨组所有患者均未因手术问题扩大切口或改成正中切口;无术后出血再开胸.两组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LV、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尖瓣均未见瓣周漏.所有患者伤口均I/甲愈合.两组术后再次开胸止血、新发房颤、肺炎、脑血管意外、伤口愈合不良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均>0.05;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传统组长(P均<0.05),术后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P均<0.05),术后引流量、用血量较传统组少(P均<0.05),切口长度较传统组短(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未出现感染.结论 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行微创瓣膜手术安全有效,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较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154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并发症。方法在周围体外循环下采用电视胸腔镜完成心脏手术15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术6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7例,二尖瓣置换术13例。结果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时间为28~132min;二尖瓣置换术为96~157min;整个手术时间为2.6~5.6h,平均为3.6h。术中术后有并发症20例(12.98%),术中扩大切口6例(3.90%),其中横断胸骨3例;术中右室破裂1例,术后二次止血4例(2.60%),肝破裂1例,右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肺部感染2例;室缺残余漏2例,术口逾期愈合2例,全组死亡1例(O.69%)。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行简单心脏病手术创伤小、手术效果较好,但要求操作医师操作技术熟练。否则在不熟练下操作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探讨经右胸微创小切口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7例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右胸微创切口切除15例(右胸微创组),经标准胸骨正中切口手术22例(标准正中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输血量、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情况、住院死亡率和肿瘤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胸微创组住院时间[(11.2±1.3)d对(14.5±1.4)d,P0.05]、术后输血量[(0.7±0.8)U对(1.8±1.4)U,P0.05]及疼痛评分(4.6±0.9对6.0±1.3,P0.05)明显低于标准正中组。2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与标准胸骨正中切口相比,经右胸微创小切口行心脏黏液瘤切除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