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医者只知“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而不知脾胃观,莫精于仲景。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一部内伤杂病的专书,其中处处体现出重脾胃之思想,颇具特色,现简述如下。一、脾健防病人体以气血为基础,气血又由脾胃所化生,故人体的正气来源于脾胃。脾胃功能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金匮》在疾病的预防中,极强调脾胃的作用,故在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就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它是《金匮》预防思想的主要体现。仲景所指出的预防思想有两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脾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以脾为后天之本,有些医家还认为脾的功能旺盛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传统的概念是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主统摄血液等。可见脾具有消化、营养、代谢等方面的功能,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脾还具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防卫功能,事实上,脾是机体内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早在《内经·五癃津液别篇》就有“脾为之卫”的论述;《金匱要略》更提出了“四季脾王不受邪”的论点。《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正气”,指的是什么?我认为“脾王不受邪”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说脾胃的元气,即是正气。若脾胃元气旺盛,就不易发病;若脾胃元气不足,则百病由此而生。《难经》指出:上损下损之病,过于脾则不可治。说明脾对疾病的发展起到某种屏障的作用。如果病邪逾越了脾这个屏障。疾病就较难治疗。元·李东垣很明确地阐发脾在发病学中的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从"气"的角度描述脾胃的生理特点和功能,通过分析"气"的失常以阐释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多方面内容,构成了中医脾胃学术思想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4.
中医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至金元李东垣已自成系统理论,追溯其源,将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具体运用于临证,当首推东汉张仲景,这在《金匮要略》中已不难看出。拙文试就《金匮》中重脾胄学术思想及其体现择例简介如下。 一。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虽是仲景在论如何治未病时,以肝为例所述,但一语道出了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因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生克”关系,在病理上也存在着”  相似文献   

5.
<正> 一、脾胃功能重要性 脾与胃为表里,脾有益气、统血、输化水谷的功能,又是人体水液代谢之枢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如《难经》说:“脾助胃气。主化水谷。”二者各司其职: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脾喜燥,胃喜润。在正常情况下,升降助调,燥湿相济。脾健胃和,将人体摄入的饮食加工变化而成精微,输布全身。《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说明脾胃是一个运化水谷,供应营养的仓库。当然人体整个消化代谢过程并不是脾胃单独进行的。还有其他脏腑的配合。如脾胃功能来源于肾中命门相火,《景岳全书》中指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  相似文献   

6.
脾胃同居中土,生理相依,升降相因,共司纳运,斡旋气机;然脾胃又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体用各殊.故《伤寒论》继承《内经》理论基础,针对其阴阳各异、体用各殊之特点,将脾胃之病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治,设立不同的治则方药,治胃多用凉润、攻伐,治脾多用温燥、补益;亦不忘其生理相依、病理相及,太阴阳...  相似文献   

7.
在师从学习过程中,受陈家礼老师脾胃学术思想影响,对"脾统四脏"学说的理论渊源、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认为"脾统四脏"理论含义有三:脾胃为气血精微生化之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精气源于脾胃;脾胃是人体精气、气机升降出入枢组,脾胃通过调节气机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任何疾病的成因均因脾胃而起。因此在临证中强调脾胃作用,治病崇脾,处处顾护脾胃中气,燮理中焦。  相似文献   

8.
脾虚证免疫状态的研究—6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精华之广,经典医籍均认为脾胃为仑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指出疾病的发生,传变无不与正气的强弱,尤其脾胃的盛衰密切相关,即对机体的生命活动和抗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用现代医学方法对脾虚与免疫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结果不尽一致。为了进一步探讨脾虚证的免  相似文献   

9.
浅谈《伤寒论》之脾胃升降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机体赖以维持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 ,在气机升降的功能活动中 ,脾胃的升降至关重要 ,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 ,居于中焦 ,通连上下 ,为升降之枢纽 ,本文试就《伤寒论》中有关脾胃升降内容作一浅析。1 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 ,辛开苦降  对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之证 ,仲师以黄芩、黄连苦寒泄热 ,人参、甘草、大枣之甘补中州之虚 ,半夏、干姜辛温散寒 ,尤黄连与干姜配伍独具匠心 ,干姜祛寒 ,而且辛能开结散痞 ,黄连清热 ,而且苦能降浊化湿 ,热清则胃降 ,湿化则脾升。论中 149、 15 7、 15 8条 (本文引用《伤寒论…  相似文献   

10.
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脾虚证是中医脾胃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基础。因此,对脾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本文将总结前人的经验,对脾虚证的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及临床治疗作一系统综述。1脾虚证的理论研究1.1脾主运化方面运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目前,对脾主运化的研究仍集…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 31岁,来自黑龙江,因心慌、胸闷、憋气半个月,来心内科门诊。进入诊室时,有两位 50多岁的妇女陪同,均面有愠色。当我请患者详说病史时,有一位妇女说:“挂了那么多科的号,看了那么多医生,做了那么多检查,吃了那么多药,什么事也不管。”从她那愤愤不平的态度中,我已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Normal" and "deviant" sexual behavi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Marmor 《JAMA》1971,217(2):165-170
  相似文献   

17.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著,作者对书名中"直"怀有疑问,思考后提出三个假设。通过查阅文献得出结论,书名"真"因避讳制度改为"直"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8.
德育课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专设课程,有着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程教学的特殊规律和方法.在教学内容已作系统规定的情况下,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对这些规律和方法的运用。笔者以为,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应着力于树立“一个目标”和在“三个改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从"两个凡是"到"两个突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创新成果.三大理论创新成果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创新性是它们共同的真谛.应随着时代、形势和实践的发展,坚持思维方式、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20.
经典理由 大医院总被冠以“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的称谓。但在目前面临生存压力的大环境下,医院如何不丢弃“防”的功能,在慢病管理中有所作为,己成为医院彰显公益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