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炎症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键,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小胶质细胞受到刺激时会被迅速激活,根据其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及功能状态,可分为M1促炎型和M2抗炎修复型,不同表型极大的影响着神经元的存活。促进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转化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的相关受体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小胶质细胞是脑和脊髓中的巨噬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炎症因子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道免疫防线。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清除受损的神经元、大分子聚集体以及感染性物质等,同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也会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细胞死亡。最近的大量研究提示,小胶质细胞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和发展。本文主要综述小胶质细胞的特性、表面受体、相关炎症因子及其与AD样特异性病理改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可用于AD研究的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 ,AD)患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之一是老年斑累积 ,而且在老年斑中有大量激活的免疫活性细胞及其产生的多种免疫活性分子如补体、细胞因子和急性期反应物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患AD的比例较非关节炎患者低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减缓或阻止AD的发展 ,说明AD的慢性神经退行性变可能是脑内免疫和炎症不适当激活的结果。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G)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组织巨噬细胞 ,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 ,由其激活和表达的免疫活性因子在AD的发展中起…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被激活,表现为M1和M2两种极化表型,许多药物可以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如芬戈莫德、3-正丁基苯酞及其衍生物、姜黄素、西地那非、Exendin-4、雷公藤红素、Omega-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Malibatol A、红景天苷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直以来是困扰人类的难题。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随之发生的促炎反应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神经炎症过程中经常发生小胶质细胞极化为促炎的M1型或抗炎的M2型,并在神经系统中发挥有害或有益作用。本文从小胶质细胞极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方面展开探讨,探寻如何利用M2型小胶质细胞的保护性、抗炎特性来开发控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靶向药物,进而寻找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7.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极化活动参与到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刺激能有效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本文探讨了迷走神经刺激对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血管意外中小胶质细胞极化活动的调控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迷走神经刺激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炎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表现出促炎(M1)和抗炎(M2)两个不同的表型,调节小胶质细胞由M1向M2型转化是临床获益关键。研究表明自噬对小胶质细胞的表型转化起到关键调控作用。如何发挥自噬的调节作用,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成为减轻脑卒中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临床研究热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综述自噬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本领域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取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次日处死。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线栓,次日处死。③再灌注6,12,24h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分别再灌注6,12,24h处死。④再灌注6h+电针组:同前造模,在栓线插入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水沟、百会),加电刺激(疏密波,频率4Hz/16Hz,刺激强度从1V起,每10min增加1V,终强度为3V,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30min后再灌注6h处死。⑤再灌注12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隔8h后再针刺1次,参数同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处死。再灌注24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8h针刺1次,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处死。切片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数量。结果:6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显色,再灌注6,12,24h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再灌注12h达高峰,分别为(35.38±1.77),(54.25±1.67),(49.29±2.21)个/200倍视野;经电针治疗后,再灌注6,12,24h+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模型组[(32.11±2.80),(50.88±2.64),(45.45±3.95)个/200倍视野,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1)
小胶质细胞是脑内固有免疫细胞,激活后分泌的一系列有害物质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炎性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超氧化物、一氧化氮、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其激活机制涉及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oll样受体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嘌呤受体等。小胶质细胞受体的靶向干预可能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新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穴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取R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次日处死。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线栓,次日处死。③再灌注6,12,24h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分别再灌注6,12,24h处死。④再灌注6h+电针组:同前造模,在栓线插人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水沟、百会),加电刺激(疏密波,频率4Hz/16Hz,刺激强度从1V起,每10min增加1V,终强度为3V,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30min后再灌注6h处死。⑤再灌注12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隔8h后再针刺1次,参数同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处死。再灌注24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8h针刺1次,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处死。切片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数量。结果:6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显色,再灌注6,12,24h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再灌注12h达高峰,分别为(35.38&;#177;1.77),(54.25&;#177;1.67),(49.29&;#177;2.21)个/200倍视野;经电针治疗后,再灌注6,12,24h+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模型组[(32.11&;#177;2.R0),(50.88&;#177;2.64),(45.45&;#177;3.95)个/200倍视野,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正常情况下在脑内处于静息状态,一旦被激活,将释放一系列的神经毒性因子和炎性因子,对神经元产生致死性损害。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穴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理疗科;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胚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取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方法: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次日处死。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线栓,次日处死。③再灌注6,12,24h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分别再灌注6,12,24h处死。④再灌注6h 电针组:同前造模,在栓线插入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水沟、百会),加电刺激(疏密波,频率4Hz/16Hz,刺激强度从1V起,每10min增加1V,终强度为3V,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30min后再灌注6h处死。⑤再灌注12h 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隔8h后再针刺1次,参数同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处死。再灌注24h 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8h针刺1次,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处死。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灌注固定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数量,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6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显色,再灌注6,12,24h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再灌注12h达高峰,分别为(35.38±1.77),(54.25±1.67),(49.29±2.21)个/200倍视野;经电针治疗后,再灌注6,12,24h 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模型组[(32.11±2.80),(50.88±2.64),(45.45±3.95)个/200倍视野,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背景: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正常情况下在脑内处于静息状态,一旦被激活,将释放一系列的神经毒性因子和炎性因子,对神经元产生致死性损害。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电针刺激水沟、百会穴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理疗科;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胚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取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
方法: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次日处死。②假手术组:仅分离动脉,不插线栓,次日处死。③再灌注6,12,24h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min后分别再灌注6,12,24h处死。④再灌注6h+电针组:同前造模,在栓线插人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立即进行针刺(水沟、百会),加电刺激(疏密波,频率4Hz/16Hz,刺激强度从1V起,每10min增加1V,终强度为3V,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30min后再灌注6h处死。⑤再灌注12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隔8h后再针刺1次,参数同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12h处死。再灌注24h+电针组:造模后立即针刺1次,每隔8h针刺1次,缺血30min后再灌注24h处死。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灌注固定处死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法以蓖麻凝集素标记小胶质细胞,计算小胶质细胞数量,观察其形态变化。
结果:6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显色,再灌注6,12,24h组在缺血灶边缘可见大量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增加,再灌注12h达高峰,分别为(35.38&;#177;1.77),(54.25&;#177;1.67),(49.29&;#177;2.21)个/200倍视野;经电针治疗后,再灌注6,12,24h+电针组均低于同时段模型组[(32.11&;#177;2.80),(50.88&;#177;2.64),(45.45&;#177;3.95)个/200倍视野,P〈0.051。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小胶质细胞被活化,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电针治疗可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对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脑转移瘤的微环境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多种细胞的作用,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先天免疫细胞,在脑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小胶质细胞在常见肿瘤脑转移中的变化和作用,以及小胶质细胞为靶点的肿瘤脑转移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目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认知和记忆力下降,其发生、发展与星形胶质细胞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AD病理过程,如增加Aβ的产生及沉积、加速异常Tau蛋白的缠结、通过炎症因子加剧Aβ的神经毒性、能量供应不足及神经递质释放障碍损害神经功能正常活动等。各个因素在AD不同阶段反复作用,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淀粉样斑块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突触减少及神经元丢失。保护星形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可能成为A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18.
胶质细胞活化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形态
和功能变化。这种活化与在胶质细胞广泛表达的跨膜蛋白--连接蛋白(Cx)的表达和功能变化有关。在AD
患者的脑组织中,接触淀粉样斑块的星形胶质细胞Cx表达明显增加;在AD小鼠模型APPswe/PS1dE9中也
有同样发现。Cx可以形成半通道(HC)和全通道缝隙连接(GJ),分别介导细胞内外和细胞之间的小分子物
质交流。在APPswe/PS1dE9小鼠模型中,星形胶质细胞中Cx作为GJ的功能并未改变,但其作为HC可被激活
开放,并介导胶质递质(如ATP和谷氨酸)释放和星形胶质细胞内Ca2+
浓度升高,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靶
向星形胶质细胞Cx HC,包括特异性敲除APPswe/PS1dE9小鼠脑中星形胶质细胞的Cx43或使用不同种类
的抑制性药物阻断HC的开放,可减少胶质递质的释放、减轻神经元损伤。本文主要概述近年来星形胶质细
胞Cx在AD发病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并探讨阻断星形胶质细胞HC开放是否可作为治疗AD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
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记忆力丧失和认知功能损害为特点的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及反应性胶质增生(re-active gliosis)等组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 fibrilla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