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用Excel建立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处方数据库,并进行腧穴频次分析,运用SPSS22.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腧穴使用前6位为百会、太溪、神庭、足三里、三阴交、四神聪;频次选用最频繁的经脉和部位分别为督脉和头面颈项部;特定穴运用较为广泛,而以交会穴选用为主。聚类分析显示5个有效聚类群为:神门-廉泉-地仓-委中-照海-肝俞-大椎-风府-肾俞-中脘;外关-关元-气海-膈俞-血海;大钟-悬钟;印堂-人中;内关-三阴交;关联分析显示常用的10个腧穴配对有百会-太溪;百会-神庭;百会-足三里;百会-三阴交;百会-四神聪;三阴交-内关;百会-内关;太溪-足三里、百会;百会-风池;神庭-风池。结论针灸治疗轻度认知障碍选穴以头部穴位为主,结合辩证取穴,以补肾健脾为原则;重用特定穴及阳经经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分析针灸治疗术后胃轻瘫的优选腧穴和配伍规律。方法系统收集关于针灸治疗术后胃轻瘫疾病的现代期刊类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数据进行梳理。将梳理结果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针灸治疗术后胃轻瘫选穴规律及配伍特点。结果针刺治疗术后胃轻瘫优选腧穴在经络、部位、特定穴及配伍方面皆有律可循。结论针灸治疗胃轻瘫在选穴方面具有集中性和规律性,因此具备穴位优选价值。足三里和中脘具有相同主治作用,且针对胃轻瘫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为最核心的配伍组合,因此合募配穴可以运用到胃轻瘫疾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肝损伤的选配穴规律。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的英文文献及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中文文献,分别对其穴位、穴位分部、穴位归经及穴位所属特定穴规律进行统计。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54篇文献,对选穴频次≥10次以上的穴位进行分析,其中足三里选穴频率最高为37次,针灸治疗肝损伤多选下肢部腧穴,其次为胸腹及背部腧穴,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针灸五腧穴的选择明显高于其他特定穴,其次为交会穴。结论足三里为治疗肝损伤的首选穴位,与太冲、阳陵泉、丰隆等穴位交替配合使用,为临床治疗肝损伤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通过检索10年来国内外针灸治疗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临床研究,并从针灸方法、腧穴选择、腧穴配伍、针灸操作四个方面对治疗PONV的针灸处方进入深入剖析.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计算机检索范围为PubMed(2005-09/2015-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5-09/2015-09)、万方数据资源系统(2005-09/2015-09)、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2005-09/2015-09)中符合针灸或针灸结合其他疗法治疗PONV相关文献.通过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52篇,分析其处方规律.结果:分析发现,在针灸方法上,以经皮电刺激、毫针针刺、电针、穴位按压、穴位注射等为主;在腧穴选择上,多选取具有调理脾胃功效的特定穴,按部、循经选穴,多取双侧腧穴;在腧穴配伍上,遵循按部配伍和循经配伍的配伍原则;在针灸操作上,补泻方式、针刺时间和针刺强度上都表述各一,最佳刺激方法仍未确定.结论:针灸治疗PONV的最佳方案有待研究,今后我们应该在针灸的介入时间、持续时间和针刺强度方面继续探索,开展针灸治疗PONV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期为针灸治疗PONV奠定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中的腧穴应用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5年7月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文献,对纳入文献的针灸主穴进行统计,计算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经络使用频率、所有腧穴的使用频次,分析其针刺部位分布情况。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有44篇,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涉及的主穴共89个,以百会、太冲、神门、内关、印堂、合谷、三阴交、神庭、四神聪、水沟、心俞、足三里、膻中等腧穴使用频次位居前10,其中心包经的使用率最高,针刺部位选择,以头面部取穴居多。结论目前临床医生多选用百会、太冲、神门、内关四大腧穴,注重头面部腧穴的运用,多倾向于从脑神、心神、肝等方面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穴位配伍规律。方法 初步检索获得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文献215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58篇文献纳入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23.0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腧穴以内关、心俞、血海、神门、足三里为主,位于四肢;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特定穴使用以络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多见;关联分析显示相关性最高的穴位组合:内关-心俞、内关-血海、内关-足三里、内关-神门。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群:百会-巨阙-合谷;四神聪-水泉;厥阴俞-膈俞-内关-三阴交-郗门-肾俞-肺俞-心俞-血海-神门-足三里-膻中-中脘;关元-气海-丰隆-神阙-太溪。结论 针灸治疗心力衰竭选穴以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以四肢多见,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尤其是络穴、八脉交会穴、原穴,注重原络配穴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收集近28年来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为主的文献共137篇,共使用78个穴位,总频次为997次,十四经穴63个,总频次896次(89.9%);经外奇穴总频次101次(10.1%)。其中出现频率占20%以上的经穴10个,手阳明经5个,手太阳经2个,手少阳经2个,经外奇穴1个。结论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宜取手三阳经上的腧穴,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针灸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文献,总结其经、穴、法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1992年1月至2012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针灸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结果 共纳入文献95篇,所选经脉涉及十四经脉,阳经经脉占69.69%,阴经经脉占30.31%,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使用频率最高,占16.59%;在腧穴统计中,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是合谷、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肩髃;治疗方法以毫针刺法为主,占74.74%,单纯使用泻法为多,多种针灸疗法综合应用.结论 针灸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应重用阳经,兼顾阴经,阴阳同调;针对病位重用头针,兼顾症状局部取穴;针灸方法以毫针为主,泻法为多,多种疗法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总结高血压采用中医针灸疗法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05年~2015年发表的针灸治疗高血压文献,统计文献中关于针灸治疗高血压的取穴规律。结果 10年内中国知网中符合研究纳入标准文献91篇,十四经络取穴28处,包括:主穴196次和配穴104次。主穴中太冲选取率最高,配穴中太溪选取率最高,太冲总使用率最高。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根据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取穴,能够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照海”为阴蹻脉所生,是肾足少阴经的腧穴。在古代针灸八法中又号称为“阴蹻脉”(穴)。是属于临床上的常用要穴之一。但究其位置,则历代医家描述颇不一致,就其主治功用来看,也是见仁见智,诸说纷云。笔者,据师所搜,不仅用之范围较广,且其效果亦甚昭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施治规律。方法电子检索国内外近几年采用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文献。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Excel分类整理相关数据,分析相关数据探讨该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选穴处方、操作方法、疗程及疗效。结果在采用针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时,主要采取辨病取穴并集合辩证配穴或辩兼配穴进行治疗,选取任督二脉、足太阳膀胱经、部分经外奇穴及11条经脉腧穴,其中所用频率较多的穴位有太冲、心俞、气海、百会、关元、肾俞、脾俞、三阴交、肝俞、足三里。治疗时主要采用2种以上的针灸方法进行配合治疗,其中毫针治疗法使用最广泛,共有204篇(44.9%),一般1~7天为患者施针1次,共施针7~50次,平均施针(23±12)次。结论可采用电针、拔罐、毫针刺、灸法等针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但在临床治疗中医疗人员一般结合2种以上的针灸方法进行配合治疗;一般以任督二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为主,而高频穴一般选太冲、心俞、气海、百会、关元、肾俞、脾俞、三阴交、肝俞、足三里,在治疗过程中,其疗程相对较长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1956年—2007年针灸文献,探索针灸治疗痴呆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百会、足三里应用频次为最,治疗方法以针刺为主。建议百会、四神聪,作为针灸治疗痴呆基础穴,并随症选穴。结论加强临床实践和研究,特别重视灸法的应用,提高临床疗效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依托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选穴规律进行探索。方法:以“针刺”“卒中后抑郁”为检索词,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网、读秀网、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1年11月5日所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自建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腧穴进行频次分析、组方规律、关联规则及挖掘新处方。结果: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获得文献126篇,涉及穴位95个,累计使用频次947次,频次≥15次的腧穴有百会、内关、太冲、三阴交、水沟、合谷等12个,主要归经督脉,以头面部腧穴使用为主,特定穴占比达85.86%,以五输穴最多。在支持度为42时挖掘出核心腧穴有百会、内关、太冲。通过聚类组合获得4组新腧穴组合。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以督脉、头面部、下肢取穴为主,符合上下配穴方法,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率最高,挖掘新处方以补益固本、疏通气血为主要治疗原则,既恢复患肢功能,又缓解抑郁症状,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正来稿中医学名词要求: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2/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执行,腧穴名称与部位名词术语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和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执行。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  相似文献   

15.
来稿中医学名词要求: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 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2/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执行,腧穴名称与部位名词术语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和GB/T 13734-200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形成规范化的第一部古典医学名著 ,其中关于针灸内容共有 40余条 ,具体使用的腧穴有 7个 ,而单论期门穴的运用就有 5条。为揭示针药合施对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意义 ,对期门穴的运用做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平衡针灸降糖穴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已经临床诊断的60例T2DM患者进行平衡针灸降糖穴治疗3 w,并对其血糖、尿糖及口渴、易饥、多尿和体重等临床症状变化记录,采取CHI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衡针灸降糖穴能够明显降低T2DM患者血糖和尿糖指标,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治疗后临床症状口渴、易饥和多尿也有明显改善(均P0.001);体重治疗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灸降糖穴对T2DM血糖、尿糖及临床症状有显著治疗作用,是临床治疗T2DM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为临床选穴和合理组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使用频次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文献48篇,使用频次≥5次且排序前10位的穴位依次是阳陵泉、照海、丘墟、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悬钟、阴陵泉、申脉、太冲;各经脉使用腧穴个数排序前5位的经脉分别是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以局部取穴、足阴阳经取穴、跷脉取穴、经筋节点取穴等为主,针刺手法多样,并可结合运动、康复等手段,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2009年—2019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临床文献,建立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选穴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及聚类分析。结果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合谷、曲池和尺泽等;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临床选穴符合中风后痉挛的病因病机特点。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这些穴位可分为重点穴和选配穴。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规律可循,根据文献分析所发现的组方规律与该病的病因病机相符,为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寻三间穴的实体解剖结构。方法 (1)检索读秀学术搜索、《中华医典》古籍数据库,查阅包含三间穴定位的古籍,整理归纳古人对三间穴定位的描述。(2)检索中国知网包含三间穴的文章,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名称与定位》中关于三间穴的描述,整理归纳今人对三间穴的定位。(3)选取30名志愿者,对古今文献中三间穴的不同体表定位点进行指尖按压,确定出现“穴感”位置。(4)选取10名志愿者,参考古籍与现代文献整理归纳的穴位定位,在第2掌骨颈区域多个部位与不同深度用毫针针刺穴位,确定针刺出现“穴感”时针尖所在的解剖位置。(5)选取新鲜成人上肢解剖标本10侧,根据手指按压与针刺所确定的三间穴位置进行显微解剖,探寻穴位的实体解剖结构。(6)选取10名志愿者,针刺三间穴出现“穴感”时,用B超确认针尖所在位置。(7)选取10名志愿者,超声显像仪找到解剖所发现的三间穴实体结构,B超引导下针刺验证三间穴位置。结果 (1)古籍描述三间穴位于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2)现代文献描述三间穴在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3)指尖按压出现“穴感”位置在第2掌指关节近端,桡掌侧凹陷处。(4)针刺第2掌指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