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栓通在急性脑梗死病例治疗过程中的疗效。方法对比治疗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血栓通静脉滴注,对照组用丹参注射液和20%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均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在90%以上,对照组总有效率55%,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栓通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比常规丹参加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更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5)
目的评价血栓通联合纤溶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对照组)和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观察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梗死面积与hs-CRP及IL-6水平。结果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体积与hs-CRP、IL-6含量均呈显著的正向直线相关关系(r=0.695,P=0.000;r=0.603,P=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IL-6含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结论血栓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降低患者hs-CRP及IL-6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NGF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及NGF治疗组35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基础治疗,NGF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NGF治疗,4周后判断疗效.结果 4周后测得对照组及NGF治疗组患者血清NSE及MBP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NGF治疗组患者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4周后对照组及NGF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NGF治疗组患者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NGF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及MBP的表达,并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从而减少脑组织神经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2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乳胶凝集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采用1995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记分评定。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两者正相关(r=0.682,P<0.01)。结论hs-CRP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程,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组(治疗组)各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450mg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20m l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其余治疗相同,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结果两组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7)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该院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ACI)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死、致残率极高.目前ACI仍无特效疗法,早期溶栓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的关键.但由于ACI往往起病急骤,发病至就诊时间多已超过溶栓时间窗;而且溶栓治疗有很多禁忌;此病又多发于老年人,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极少能符合溶栓条件[1].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我院应用香丹注射液联合血栓通粉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凤岩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3):196-197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单核细胞趋化和激活因子(MCAF)、同型半胱氨酸(HCY)及S100B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GF治疗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NGF治疗组加用鼠NGF治疗。2组均治疗21 d。比较2组梗死灶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MCP-1、HCY和S100B蛋白水平。结果:(1)治疗后2组梗死灶体积较治疗前缩小,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NGF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MCAF、HCY和S100B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均P0.05),且NGF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NGF治疗可使脑梗死患者血清MCAF、HCY和S100B蛋白水平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11.
樊敬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9):777-778
目的 探讨脂联素、胰岛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方法 比较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36例健康对照组之间空腹血脂联素、胰岛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有无差异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胰岛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脂联素明显低于对照组,高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变化与胰岛素、脂联素含量改变有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高高敏C反应蛋白和低脂联素血症,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改变与患者血中胰岛素、脂联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服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将5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5例,并以2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正常组。ACI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14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1次/d,治疗14d。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清血脂全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CI患者治疗前TG、TC、LDL和hsCRP水平均升高,而脂联素水平降低(P〈0.05)。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TG、TC、LDL、hsCRP均下降,脂联素水平升高,NDS改善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除降低ACI患者的血脂水平外,还能降低hsCRP和升高脂联素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检测64例ACI患者(ACI组)、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hs-CRP及血脂,并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血清脂联素、HDL-C降低,hs-CRP、TG升高(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水平与hs-CRP、L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8、-0.281,P〈0.01或〈0.05),与HDL-C呈正相关(r=0.286,P〈0.05);hs-CRP与LDL-C呈正相关(r=0.356,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脂联素降低、hs-CRP升高、血脂异常,三者相互影响,在ACI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共治疗14d。治疗前后测定两组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脂联素明显升高,hs—CRP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其机制可能与抗炎和抗动脉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高凤岩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4):318-319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急性脑梗死后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和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30μg/次,1次/d。2组均治疗35 d。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易Fugl-Meyer评分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肢体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线数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 3%vs 68. 3%,P 0. 05)。2组治疗后MAS评分显著下降、FMA及BI显著升高(P 0. 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肢体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恢复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联合应用血栓通和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和纳洛酮,观察病人瘫痪及失语恢复程度,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9d治疗组NDS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栓通、纳洛酮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起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给予血栓通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测定.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0.9%,而对照组的显效率则为28.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1.5%(P<0.01).在治疗后,治疗组TCD各参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和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发病在72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联合应用长春西汀及血栓通,对照组仅采用血栓通。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情况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CRP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联合血栓通比单独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可能与降低CRP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