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中的价值。方法对8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复查确诊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采用螺旋CT平扫并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层厚2mm,床速1~2mm/s,螺距1.0。分析胰腺包膜、胰腺实质和胰外侵犯的影像学表现。结果CT平扫确定坏死灶34例(38%)。其中17例在薄层动态增强扫描时病灶数量增加,59例病灶范围扩大。全部89例经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都明显显示坏死灶的范围、数量及胰腺周围情况。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能明确坏死灶的部位、范围、程度及胰腺周围病理改变,对CT分级、病理变化、临床诊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征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CT的出现,在原发性肝癌扫描技术方面尤其是动态增强技术对比常规CT起到了技术革新的作用.它克服了扫描时间长,很难抓住全肝的动脉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螺旋CT表现。CT平扫层厚和间隔为7mm。增强采用薄层动态扫描,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5.60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10~15min行延迟期扫描。层厚和间隔为5mm或3mm。结果:29例均显示梗阻处上方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梗阻处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非对称性狭窄或腔内软组织结节形成;与平扫相比,薄层动态增强扫描使上述征象显示更加明确,尤其是病变强化具有特征,即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明显增加,因而有助于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瘤30例,比较其螺旋CT增强扫描、MRI扫描资料,分析螺旋CT增强扫描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为94.33%,93.33%患者在增强扫描中肿瘤边缘可见斑点状、结节状强化.MRI扫描对肝脏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为98.11%,动态增强扫描中90.00%患者动脉期肿瘤边缘可见斑点状、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增强范围增大,延时期强化范围进一步增大.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I扫描均能较好显示肝脏血管瘤的特异影像特征,联合应用可提高对肝脏血管瘤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志 《河北医药》2010,32(1):47-49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表现。方法对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复查确诊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采用螺旋CT平扫并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管电流140mA·s,层厚2mm,床速1~2mm/s,螺距1.0。结果CT平扫确定坏死灶34例,占38%。其中17例在薄层动态增强扫描时病灶数量增加,59例病灶范围扩大。全部59例经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都明显显示坏死灶的范围、数量、及胰腺周围情况。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能明确诊断急性坏死性胰腺并能明确坏死灶的部位、范围、程度及胰腺周围病理改变,对CT分级、病理变化、临床诊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9例胃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所见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胃癌淋巴结转移CT平扫征象主要为实性、环状和囊状改变,其中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增加;增强扫描强化特征有实性均匀强化,环带状强化和囊状无强化改变;螺旋CT多期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为86.4%,高于CT平扫,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可以较准确显示胃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胸部动脉期CT增强扫描技术是一项常规的CT检查技术,尤其是近年来,多排CT和高压注射器的临床应用,使CT影像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我院于2004年5月引进了美国GE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采用胸部动脉CT值峰值跟踪的方法进行胸部动脉CT增强扫描,使得胸部CT增强扫描检查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CT设备的普及对肝脏病变的检出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报道较多,扫描技术成熟,因扫描速度快而不需要考虑扫描的时间;在我国的基层医疗单位,拥有较多的单排螺旋CT。单排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因扫描速度相对较慢,必须在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上多采取螺旋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方法对小肝癌进行早期诊断,本研究对术前行螺旋CT和MRI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56例小肝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对比2种方法诊断小肝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癌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评估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术前胃镜证实力胃癌的患者进行双期动态螺旋CT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胃癌患者CT扫描显示胃壁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均匀强化,CT检出率为95.2‰,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71.43‰、64.29%、77.78%。结论:应用螺旋CT进行动态双期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甲状腺癌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根据其强化改变,评价其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甲状腺癌患者均做CT检查,对病灶行薄层(2~5mm)境强扫描,分析动态增强变化,评价CT强化方式及特点。结果甲状腺癌各型CT影像强化密度不同,有助于对病变性质的诊断。结论甲状腺癌CT增强扫描后反映病变的血供变化过程及强化特征,对临订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作用,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胆囊癌,均经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胆囊癌呈软组织肿块型4例,胆囊壁局部或弥漫增厚型6例,腔内结节型2例,胆管阻塞型1例。肝脏受侵犯5例,淋巴结转移7例,腹水1例,6例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论胆囊癌病人行螺旋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明确胆囊癌的特征表现,有助于胆囊癌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许飞  朱青峰 《河北医药》2003,25(11):846-846
近年来 ,肝脏双期增强螺旋CT已成为肝脏占位病灶尤其是肝癌检查的重要方法 ,并列为常规 ,非螺旋CT由于扫描速度的限制 ,动态增强不可能在肝脏的动脉期完成全肝扫描 ,这对富血供的小病灶检出非常不利。另外也不可能使所有扫描层面均落在肝脏强化的峰值内 ,这对少血供病灶的检出同样不利。螺旋CT克服了上述缺点 ,完全能在肝动脉期扫描全肝和在门静脉期重复全肝扫描。通过这样的双期扫描 ,可以最佳程度地显示肝脏富血管性肿瘤及特征。1 双期增强CT扫描原理静脉注射对比剂行增强扫描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肝实质与肝内病变之间的密度差。二者的C…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CT在诊断肝脏炎性假瘤中的作用。方法:2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均作平扫及增强扫描,15例采用动态增强扫描。6例为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CT平扫表现均为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增强动脉期扫描病灶无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15例可见到周边环形强化;4例为整个病灶轻度到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为病灶中心结节状强化。21例中有14例可见到病灶内纤维分隔形成。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和螺旋CT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增强扫描病人的护理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香兰  柳安  雷建明 《河北医药》2003,25(8):631-632
螺旋CT增强扫描与常规增强扫描有所不同 ,采用短时间大剂量快速注射对比剂 ,扫描时间短 ,扫描无层隔 ,短时间内能完成大区域性扫描 ,能更清晰地显示解剖、结构及病变。目前 ,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胸部、腹部的CT检查。由于螺旋CT增强扫描的特殊性 ,增强扫描前的准备工作 ,增强扫描中的护理操作技术及增强扫描后对病人的观察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具有与普通CT增强扫描不同的护理特点1 资料与方法我科自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7月 ,螺旋CT增强扫描 812例 ,其中男 496例 ,女 3 16例 ,年龄 1.5~ 89岁 ,平均 5 3岁。碘过敏反应中度 1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螺旋CT行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增强双期肝动态扫描加血流灌注成像,比较病灶检出率,并对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进行研究。方法24例小肝癌患者行螺旋CT增强双期肝动态扫描加血流灌注成像后,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观察病灶强化方式,计算检出敏感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4例共发现病灶27个,肝动脉期、门静脉及双期合计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8%、79%、96%。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加血流灌注成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明显提高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效果及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探讨提高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效果、降低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护理措施。方法统计分析597例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效果及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显影达优级的583例,占97.6%;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反应率为1.6%,离子型对比剂的反应率为3.4%。结论CT增强扫描是影像检查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合理选择对比剂,正确和灵活制订增强方案以及做好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护理,是减少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最佳增强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四期动态扫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进行螺旋CT平扫和四期增强扫描,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螺旋CT平扫和四期增强扫描对病灶显示率.结果 本组38个病灶经平扫发现26个病灶呈现更低密度中央星状瘢痕,而多期扫描结果显示35个病灶存在中央星状瘢痕(其中26个病灶为平扫显示存在中央星状瘢痕者),多期增强扫描的中央星状瘢痕显示率(92.11%)明显高于平扫(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P〈0.05).结论 螺旋CT平扫及四期动态扫描检查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其中增强四期螺旋CT表现较具特征,对病灶显示率高,大多数病例可以明确诊断;但是,对部分不典型病例,必要时可做CT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定性鉴别的应用价值,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8例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SPN行平扫和增强后序列扫描,计算结节增强参数,统计各个期相的CT净增值与最大CT净增值的差异,观察结节形态学征象,计算多期动态扫描的△CT值对诊断恶性与非恶性SPN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炎性、恶性SPN增强后30s、60s、120s、180s、240s、300s的CT值均明显高于良性SPN,炎性SPN增强后60s、120s、180s、240s、300s的CT值明显高于恶性SPN,因而,炎性SPN强化最明显,恶性次之,良性强化最不明显,三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能够为恶性、良性、炎性SPN鉴别提供有利证据,可以同时观察结节的形态和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万新  涂为栋  祝美辉 《江西医药》2014,(11):1319-132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3例SPN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记录平扫、增强后CT值、强化值以及廓清参数值。结果增强后30s、60s良、恶性肺结节CT值差异显著(P<0.05);各时相廓清参数的AUC为0.615-0.765,廓清率线性斜率指标诊断效能普遍高于廓清率和廓清值;CT增强扫描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有效检查手段,而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可更为准确、可靠的判断良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