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药用高分子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缓控释制剂的发展除与制药设备的不断发展、革新有关外,药用高分子在该类制剂中也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使缓控释制剂步入了定时、定向、定位、速效、高效、长效的精密化给药阶段,出现了口服渗透泵控释制剂、脉冲式释药系统、环境敏感型定位释药系统、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等新型缓控释制剂。辅料的成分、组成与结构对药物的释放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缓控释制剂中合理应用新型高分子材料,就具有重要的意义。1药用高分子作为药物载体药用高分子的广泛研究和应用,促进了缓控释制剂的快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高分子聚合物在生物降解给药系统、前体药物、膜控制剂、骨架制剂、透皮贴剂和药树脂微囊等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冯鑫 《天津药学》2009,21(1):63-68
缓控释药物释放系统(DDS)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以各种骨修复材料为载体的药物缓控释体系是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将DDS植人生物体内骨骼后,载体所承载的药物能够持续、稳定、高效地缓慢释放,达到修复骨缺损和药物治疗的双重目的。在治疗骨髓炎、骨肿瘤、骨结核、骨折、骨不连和人工关节置换等领域,缓控释药物载体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在骨科治疗中使用的载体可分为非生物降解型缓控释药物载体和可生物降解型缓控释药物载体。此外,为弥补某些单一材料的缺陷,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复合型材料逐渐成为骨科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纳米药物载体有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加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缓控释给药等优点。而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因其良好的生物利用度、载药能力和控释能力以及较低的毒性而被广泛用于纳米药物。本文综述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高分子化合物制备纳米粒的合成和载药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离子交换树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离子交换树脂药物载体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由于具有很多优点而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目前在控释、透皮给药、定位给药、速溶、离子导入透皮、鼻腔、局部给药和掩盖药物苦味等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在缓控释给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综述了这一药物载体在给药系统和作用部位应用的新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纳米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剂学中以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载体材料形成的胶束为载体制成的药物胶柬制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粒径为纳米尺寸的纳米胶束作为药物的载体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缓控释及靶向特性、与细胞和组织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新型载药系统领域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简要综述了纳米胶束的性质、形成机理、载体材料、制备方法、体内外释药特性及在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缓控释制剂是指在水中或某些特殊介质中缓慢释放药物的制剂,可适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制作成多种药用剂型。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特殊释药系统一直在药剂专业范围内被广泛关注。本文就缓控释制剂的载体材料及剂型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天然高分子材料构成的药物缓控释载体具有调节药物释放速率、稳定药物成分、提高生物利用率和帮助药物靶向定位等优点。本文简单介绍了胶原蛋白、纤维蛋白、纤维素、壳聚糖、海藻酸及海藻酸盐和魔芋葡甘聚糖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韩世平  张先洲  陈晓清 《医药导报》2011,12(12):1617-1620
[摘要]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新型纳米药物载体,具有靶向、缓控释作用,且毒性低,较稳定,适于多种用途给药。但由于其体系的复杂性、多态性,其质量控制及稳定性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载药量低、突释现象和包封率低、药物析出和聚集、过冷态及凝胶化等问题。这也是获得性能良好、稳定的固体脂质纳米给药系统需要解决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0.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卜水  林华庆  李欣蔚 《医药导报》2010,29(5):633-637
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类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的高分子聚合物。随着分子印迹技术的进步,分子印迹聚合物已被用于设计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其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显示出巨大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近年来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药物控释传递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介绍几种定时释药系统研究近况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郭涛 《中国药师》1999,2(5):236-238
传统的零级释药和一级速率释药的缓/控释制剂在较长时间内比普通制剂或多或少地维持了恒定的血药浓度,保证了缓释或药物的长效,在临床治疗中起到积极作用。随着时间推移,缓/控释制剂也暴露出不足,满足不了临床需求,如在治疗期间反复用药,使某些药物缓/控释制剂,造成疗效下降,副作用增大,尤其受“首过效应”大量代谢降解的药物(如左旋多巴等)生物降解量增大,影响了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2.
高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毅  卓仁禧 《药学进展》1995,19(3):135-139
高分子抗肿瘤药物可以对药物的治疗剂量进行有效控制或控制药物在体内病灶部位选择性释放,能够加药物的有效利用率、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小给药频率。近年来生物降解型高分子载体对药物的控制释放以及靶向性高分子已经成为其中的研究重点。本文从自身具有抗肿瘤活性高人子和高分子载体抗肿瘤药物两方面对高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缓控释给药系统在关节腔内的应用、影响因素及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关节腔注射给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近期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关节腔给药(IA)在治疗关节炎疾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在类风湿型关节炎(RA)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中疗效显著,但是,普通注射剂在关节腔内注射时存在驻留时间短,药效持续时间短等局限性。所以,具有长效作用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在关节腔注射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越来越多。结论:缓控释给药系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注射用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射用缓控释给药系统因可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注射次数、改善患者的顺应性而成为当前药剂研究的一大热点。现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介绍了近年来注射用缓控释给药系统在静脉、肌内、皮下、鞘内及靶部位给药方面的研究状况,涉及微球、脂质体、纳米粒及原位凝胶等剂型,评价了该类制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微粒给药系统的发展为大分子药物靶向及缓控释给药提供更多的方法,但对药物载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胶原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极低的免疫原性成为药物载体材料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对胶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胶原微球、胶原包衣微球及胶原复合材料微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复乳具有多层液体膜结构,是一种复杂的液体分散体系。复乳可作为缓控释给药系统与靶向给药系统的药物载体;亦可作为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载体避免药物口服后受胃肠液的破坏;同时有利于药物进入淋巴系统,因此复乳广泛的应用于药学领域。本文对复乳的定义、分类、特点、制备方法、常见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中药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元锋  林晓  张宁  冯怡 《药学学报》2010,45(4):430-435
中药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是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 而中药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质量评价体系是其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本文就如何构建中药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控释系统在此系统中,药物混合于高分子材料中,药物释放的速率取决于制剂(高分子基质和药物)的性质,而较少依赖于环境因素,例如pH 和病人的体内变化。控释制剂有如下优点:(1)通过单次给药,能使药物保持在需要的治疗范围内;(2)能使药  相似文献   

19.
新型给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2000年以来的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粘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等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应用,并扼要介绍了一些国际上应用前景良好的最新给药系统-药物涂层支架、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生物芯片、分子马达、纳米陷阱等,希望能对中药剂型改革与中药现代化提供参考。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认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剂型改革与中药现代化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概况。缓控释制剂有三种释药类型:定时、定速、定位释药。有多种剂型:包括骨架缓控释制剂、薄膜包衣缓控释制剂、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胃内漂浮缓控释制剂、缓控释微丸、缓控释液体制剂等。口服缓控释释放系统的迅猛发展,为新药物的研制、老药新用途的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