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梅  雷伟  董栋  袁征 《中国药师》2017,(6):1089-1091
摘 要 目的:探讨疑似化脓性脑膜炎病初伴上呼吸道感染川崎病患儿用药的合理性,为临床上疑似化脓性脑膜炎表现的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2岁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对患儿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的机制,并分析诊疗过程中患儿的药学监护和治疗结果。结果: 患儿病初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进行抗感染治疗合理,但选用氨曲南欠妥。临床在排除化脓性脑膜炎,明确患儿川崎病诊断的前提下,及时调整用药,患儿症状好转。结论:临床应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并高度重视不完全型川崎病患儿的脑脊液异常情况,加强临床观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5,(29):4160-416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支原体肺炎并发川崎病(KD)患儿治疗的药学监护切入点。方法:以1例支原体肺炎并发KD患儿的治疗为例,根据抗菌药物、人丙种球蛋白(IVIG)、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具体用药情况,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与病情变化,以药物相互作用、药品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出院宣教等作为切入点开展全程化药学监护。结果:临床药师针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采取联合用药措施早预防、采取监护措施早发现早干预,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儿依从性。结果:临床药师在治疗团队中深入开展药学监护并找准切入点,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从而更好地保障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IL-8与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38例川崎病患儿及40例健康儿童血清CRP、IL-8的水平,观察上述指标在两组中的差异,并观察其在川崎病并发冠脉损害患儿中是否存在差异性升高.结果 川崎病患儿血清CRP和IL-8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并发冠脉损害的患者中,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未并发冠脉损害组患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清IL-8在有无并发冠脉损害两组中不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 CRP和IL-8参与川崎病的发展,血清CRP与患儿并发冠脉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在治疗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方法随机抽取儿科住院及门诊留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52例,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了用药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87.3%,其中头孢类药物使用率最高,其次为大环内酯类。结论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存在给药频次错误、联合用药指征不明确、病原学送检率低等不合理用药情况,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8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及早诊断、治疗,降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典型川崎病8例,不完全川崎病10例,总结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经治疗10例应用免疫球蛋白后3d热退,3例应用免疫球蛋白后5d热退,5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后3d热退,5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随访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患儿早期识别,诊断,规范用药,对疾病的治疗及转归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本组川崎病患儿在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中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本组65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并发冠状动脉病变23例(35.4%)。结论 川崎病好发于婴幼儿,常累及心脏,多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治疗的中心环节应及早控制炎症,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阿斯匹林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普罗帕酮及美托洛尔对小儿川崎病并发心律失常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小儿川崎病并发心律失常患儿当做研究对象,按照用药差异分为A组(n=37)与B组(n=37),A组采用普罗帕酮,B组采用美托洛尔,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C反应蛋白以及肌钙蛋白水平、各种临床症状出现情况、不良反应出现率.结果 A组LVED、LVEF、CtnI及CRP水平明显优于B组(P<0.05);治疗过程中,A组短阵室/房速、室/房性早搏具体发生次数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罗帕酮可对小儿川崎病并发心律失常患儿产生显著疗效,提高心肌功能,降低炎症水平,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和阿司匹林、潘生丁口服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护理体会。方法观察9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用药后的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由于观察得当,护理及时,98例川崎病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精心评估、基础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的措施减轻了川崎病患儿的痛苦,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5):921-924
目的:分析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儿科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1 2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患儿白细胞计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用药的合理性以及临床疗效。结果:1 200例上呼吸道感染儿科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7.17%;经口服用药比例为37.97%和注射用药比例为62.03%;不包括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物利用度指数(DUI)均<1;当患者白细胞计数较低时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低,白细胞计数超过15×109/L时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上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儿康复率和有效率显著高于未使用抗菌药物(P<0.05)。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加快患儿的康复,提高了有效率,确保了患儿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郑礼林  潘家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14-3715
目的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川崎病患儿中27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其中1岁以内9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男16例、女11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WBC〉20×10^9/L 6例、WBC≤20×10^9/L 21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PLT〉300×10^9/L 17例、PLT≤300×10^9/L 10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ESR〉100mm/1h 9例、ESR≤100mm/1h 15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发热天数〉10d使用IVIG 5例、发热天数≤10d使用IVIG 22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RP〉100mg/L 9例、CRP≤100mg/L 18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结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无性别差异,年龄〈1岁、CRP〉100mg/L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梅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6):101-101,108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本科2009年6~12月收治的45例川崎病患儿给予用药、生活等方面的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川崎病患儿治愈出院39例,有6例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经治疗后彩超显示冠状动脉较治疗前明显回缩。结论:对于临床上出现发热,伴有川崎病部分临床诊断依据,尤其是呈现川崎病面容者,同时应注意寻找川崎病的其他指征,如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并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旦确诊,尽早使用阿司匹林以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对本科2009年3~10月住院的3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3%,多为单一用药与静脉注射用药,以拉米夫定的DDDs(用药频度)和DDDc(日均费用)最大。结论:当前本院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时,抗菌药物的应用存在着药物品种选择不恰当、用药方法和疗程不适当等问题;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更新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观念,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对于小儿川崎病患儿提供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护理体会.方法 将我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间收治的52例小儿川崎病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常规组26例与干预组26例,两组均接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常规组患儿接受临床一般疾病治疗措施及用药指导,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重点做好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总结患儿疾病治疗有效率,得出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满意评价.结果 常规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6.92%,干预组为92.31%,干预组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常规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38%,干预组为61.54%,两组患儿用药后均出现寒战、高热及头痛等不良反应,P>0.05.常规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提供的用药指导、知识宣教、心理干预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指标评分较低,干预组上述指标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 对于川崎病患儿提供丙种球蛋白药物治疗,用药期间患儿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热、寒战、头痛等,而做好用药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大部分患儿家长表示对临床护理服务满意评分较高,且患儿疾病治疗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何大方  张娴  袁勇 《中国药师》2020,(11):2217-2220
摘要:临床药师参与1例大剂量静脉内免疫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的治疗过程,患儿入院后对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急性期独立高危风险因素重新评价,再次给予IVIG与甲泼尼龙联用冲击治疗,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定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对急性期冲击治疗及冠状动脉病变抗凝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用药监护。患儿经过治疗后病情恢复平稳,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协助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了患儿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王小平 《北方药学》2018,(2):189-190
目的:分析在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择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儿科收治的45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统计分析治疗期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在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84%,使用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头孢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其次.结论:在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概率比较高,针对临床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应进行改善和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18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及早诊断、治疗,降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典型川崎病8例,不完全川崎病10例,总结患儿临床表现、实验事检查结果.结果 经治疗10例应用免疫球蛋白后3d热退,3例应用免疫球蛋白后5d热退,5例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后3d热退,5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川崎病合并重症感染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儿科2003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40例重症感染者作为研究组,40例无感染或中轻度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后、随访中冠状动脉扩张的例数;并对所有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川崎病合并重症感染的病因.结果 研究组出院时冠状动脉扩张29例,对照组26例,差异无显著性;出院后1、2年冠状动脉扩张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研究组红细胞压积、白蛋白均低于对照组,血沉及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结论 川崎病合并重症感染患儿预后不理想,容易遗留冠状动脉扩张;红细胞压积、白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可作为判断川崎病预后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iaki disease,KD)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48例患儿川崎病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8例并发有心、肺、脑、肝、肾及胃肠道损害,且以心血管并发症为主,心脏损害29例(占60.41%),肺损害24例(占50%);肝损害26例(占54.16%),肾损害12例(占25%),神经损害5例(占10.41%),消化道损害18例(37.5%),血液损害26例(占54.16%)。结论川崎病并多器官损害多为良性经过,多随川崎病康复而消失,心血管损害多而严重,应提高对川崎病并多器官损害并发症的认识和重视,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应用.方法 对本院2010年6月52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门急诊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406例,使用率为78.1%,多为单一用药与静脉注射给药.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头孢菌素居首位,其次为大环内酯类和青霉素类.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稍多.结论 我院医师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上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评价其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6月因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的儿内科出院病历166份,对患儿基本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2.77%(154/166);不合理用药病历48份(28.91%),包括无指征应用抗菌药、品种选择不合理、给药次数或疗程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当.结论:我院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菌药合理应用水平有待提高,要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督,发挥临床药师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