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腹部手术患者凝血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5例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50名对照组的凝血指标比较。结果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血浆FIB高于正常对照组,PLT、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血浆PLT数量和FIB均显著降低,PT、TT、APTT延长,但FI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死亡组PLT水平低于生存组,PT、TT、APTT、FIB无明显变化。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则可呈现高凝、相对纤溶抑制和低凝,术后PLT降低,PT、TT、APTT延长可作为预测患者死亡的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对腹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63例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并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血浆PLT降低(P<0.05),PT、TT、APTT缩短(P<0.05),FIB、D-D明显增高(P<0.01)。结论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可增加血栓或出血风险,应在手术期间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探讨血浆凝血机制在肝脏疾病中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文  史耐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63-4163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测定30例健康人对照血浆和80例临床上已确诊为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浆PT、APTT、FIB、TT。结果:发现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轻度、中度、重度肝炎、肝硬化、肝癌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延长(P<0.05或P<0.01),FIB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肝癌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在慢性轻度、中度肝炎中减少不明显(P>0.05)。结论:检测血浆PT、APTT、TT、FIB可以了解肝脏疾病的凝血功能,其血浆FIB的含量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慢性轻度、中度、重度肝炎。  相似文献   

4.
闵琦  刘剑 《陕西医学杂志》2022,(7):828-830+834
目的:探究不同分度脾脏破裂行全皮切除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趋势,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进行全脾切除术治疗的60例无原发性疾病的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根据脾脏损伤分级分为A组(Ⅰ-Ⅱ级)、B组(Ⅲ-Ⅳ级),随机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1)记录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体内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表达水平;(2)比较不同分度脾脏损伤患者围术期PT、APTT、FIB、TT以及P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D-D、FIB以及PLT表达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T、TT均有明显延长,APTT有明显缩短,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对于不同分度脾脏损伤患者而言,围术期Ⅲ-Ⅳ级脾脏破裂患者体内FIB、PLT、PT、TT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级脾脏破裂患者,APTT明显低于Ⅰ-Ⅱ级脾脏破裂患者,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创伤性脾脏破裂患者经全脾切除...  相似文献   

5.
周波 《中外医疗》2023,(12):143-146+151
目的 分析那曲肝素钙用于预防妇科肿瘤患者腹腔镜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意义。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1—1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的78例妇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方式进行干预)和观察组(除对照组干预措施之外加以那曲肝素钙),分别包含39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术前1 d及术后7 d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水平;术前1 d及术后7 d的下肢周径差和卡式功能状态量表(KPS)得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DVT发生率为2.56%,低于对照组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2,P<0.05)。术前1 d,两组PLT、TT、PT、APTT、FIB、D-D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PLT、TT、PT、APT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D水平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LC和OC的患者,分别为30例,取4个时间点:术前1h、术后24,48和72h,分别检测患者的Plt,PT,APTT,TT,FIB,D-D,所得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 1.PLT,TT:两组术后组内、组间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2.PT,APTT: PT值在LC术后均延长,而OC组缩短,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APTT值在LC组术后缩短,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PTT在OC组术后缩短不明显, 组间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P>0.05)。3.FIB:两组术后均明显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 D-二聚体:两组术后均明显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OC组升高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LC和OC后均出现凝血功能增强,抗凝作用下降,术后血液均处于一定的高凝状态,但LC对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凝血的作用可能较弱,表明LC对组织的损伤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5例作为肝硬化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79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别进行凝血四项(PT、TT、APTT、FIB)及血浆D-D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PT、TT、APTT、D-D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比较,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五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均在95%以上,肝功能A、B、C级患者的TT、PT、APTT依序逐渐延长,FIB依序降低。B级与A级比较,PT、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AP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C级与B级比较,AP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PT、TT、D-D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对血浆D-D与凝血四项进行联合测定,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查的辅助指标,监测出血倾向,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价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各种原因导致出血的抢救、对指导临床用药及估计预后转归的好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科学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川崎病儿童急性期凝血功能状态,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回顾资料完整的因川崎病住院的患儿共46例,根据入院时行冠状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伴有冠脉病变的18例设为A组,未伴冠脉病变的28例设为B组,同时设健康对照组42例。三组均检测凝血四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A组患儿其PT与对照组比较P<0.05,FIB:P<0.01,其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比较P>0.05,TT:P>0.05,PLT:P>0.05,差异无显著性;B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PLT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FIB值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且较易合并冠脉病变,可能与血管炎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均显著延长(P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患者PT、APTT、FIB、TT指标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患者凝血试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smex CA- 5 30型全自动血凝仪(散射比浊法) ,检测各组血浆中PT、APTT、FIB、TT值。结果:肝细胞癌患者 期+ 期组PT、APTT、FIB、TT分别与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组、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 .0 1 ) ,肝细胞癌患者 期+ 期组PT、APTT、FIB、TT分别与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组、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 ,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肝细胞癌患者血浆凝血试验(PT、APTT、FIB、TT)参数均有变化,可作为肝细胞癌患者病情危重与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角述兰  陈晴莎  杜斌 《当代医学》2010,16(15):29-30
目的 24h内输血量〉3500mL后纤维蛋白原(the fibrinogen,FIB)和血小板(the platelet,PLT)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患者25例,在24h内输血量〉3500ml,监测输血前和输血后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结果 24h内输血量〉3500mL后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明显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延长(P〈0.05)。结论患者大量输血后极易出现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溶解,应及时动态监测并解决相应问题,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汪江萍 《华夏医学》2006,19(2):193-195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 IRS)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S IRS诊断标准的60例新生儿患者,分别以S IRS符合项数及预后分组,另选同期病房中非S IRS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在入院后24h内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 IB)、D-二聚体(DD)含量和血小板(PLT)计数6项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随着S 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TT、DD也增高,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PLT、F 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S IRS新生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符合S 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系统(IPC)预防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9例宫颈癌ⅠB1~ⅡA1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6例。观察组于术后6 h使用IPC,术后24 h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给予一般性预防措施。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危因素和卧床时间,并分别检测2组病人手术前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并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卧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及术后高危因素人数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前PLT、PT、APTT和FIB、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天,2组病人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5天,观察组PT和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下肢DVT总发生率为1.52%(1/66),低于对照组的11.11%(7/63)(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IPC可降低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妊娠时期孕妇130例为观察组,其中妊娠中期48例,妊娠后期45例,临产期37例;另选同期健康非妊娠妇女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妊娠时期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后期及临产期孕妇APTT、PT、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妊娠中期至妊娠后期,APTT、TT、FIB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PT明显缩短(P<0.05);妊娠后期至临产期,AP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未见明显变化(P>0.05)。D-D、FDP水平在妊娠中、后期及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产后APTT、PT、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FIB水平明显高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前APTT、PT、D-D、FDP水平明显高于产后未出血组产前水平(P<0.05)。结论:在孕妇妊娠过程中,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四项、D-D、FDP水平对预防产中及产后异常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相  罗秀清 《海南医学》2006,17(2):128-129
目的探讨PT、APTT、FIBV、TT、PLT含量检测对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68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APTT、PT、TT及PLT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重型肝炎患者PT、APTT、FIB、TT、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五项凝血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可以从多个角度较客观、准确地反映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那屈肝素钙局部注射应用于断指再植术后的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8年9月期间在宁波市第一医院进行治疗的46例(62指)断指再植患者,随机数表法分成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在脐周皮下注射那屈肝素钙,实验组给予局部皮下注射那屈肝素钙,比较2组患者术后1 d、5 d、7 d的肿胀直径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发生静脉血栓、血管痉挛、再植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 结果 2组术后5 d、7 d的肿胀直径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5 d、7 d的指体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1 d、5 d、7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应时间点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静脉并发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PT、APTT和TT明显升高(均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的PT、APTT和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PT、APTT和TT明显高于实验组(均P<0.05),2组治疗前后的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那屈肝素钙局部注射治疗断指再植术后的效果较好,能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且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评估其在AP分型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检测94例24 h内入院的AP患者PLT、PT、APTT、FIB、TT、D-D水平变化,并与AP分型(SAP、MA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PLT外,SAP组患者PT、APTT、FIB、TT、D-D水平均较MAP组和对照组高(P<0.05),其中FIB、D-D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82和0.84,P<0.05)。结论:FIB、D-D水平变化有利于AP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ectin,CD62P)、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1)及凝血4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结果:肿瘤组CD62P,FIB,ET-1均较正常组增高(P<0.05),肿瘤组t-PA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肿瘤组APTT和PT时间明显缩短(P<0.05),TT时间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