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重庆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方法 303例重庆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中医症状、证候、乙肝标志物.结果 中医症状出现率在50%以上的有3项,40%~50%(不含50%)有1项,30%~40%(不含40%)有6项,20%~30%(不含30%)有6项,10%~20%(不含20%)有7项,10%以下(不含10%)有2项.7种证候分布为肝气郁结证(41.25%)、无证可辨(17.82%)、湿热内蕴证(13.86%)、脾虚湿盛证(10.23%),脾肾阳虚证(9.90%)、血瘀证(4.62%)、肝肾阴虚证(2.3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HBeAg阳性湿热内蕴证的比例较HBeAg阴性高,HBeAg阴性脾虚湿盛证及血瘀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HBeAg阳性者,经χ^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症状以脘腹部及精神症状为主.中医证候以肝气郁结证最多,涉及的脏腑以肝为主,脾脏次之,肾脏涉及较少.HBeAg阳性乙肝携带者与HBeAg阴性乙肝携带者的证候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山西地区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采集此类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山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可归纳为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及肝血瘀阻型五种证型。基因型以C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C型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和肝胆湿热型为主。中医证型与肝炎病情关系密切。轻度主要见于无证可辨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胆湿热型,重度主要见于肝肾阴虚型和肝血瘀阻型。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中医证型间HBVDNA定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山西地区基因C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与地域特征气候韵律关系密切,提示在临床指导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用药时要根据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特点及患者的体质状况,加以权衡变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温肾解毒协定方联合干扰素治疗肾虚毒伏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5例采用温肾解毒协定方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60例单用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HBV DNA、HBeAg/HBeAb、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7%,对照组为6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HBe Ab/HBeAg血清转换率及肝功能ALT、TBiL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解毒协定方联合干扰素治疗肾虚毒伏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携带者200例,HBeAg阳性携带者和HBeAg阴性携带者各100例,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中医证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HBeAg阳性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中阻型3例,肝郁脾虚型92例,瘀血阻络型3例,肝肾阴虚型2例,脾肾阳虚型0例。HBeAg阴性携带者分别为4、87、5、4、0例。2组均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散在出现,没有表现为脾肾阳虚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集8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口学资料、中医证候、SF-36量表、FSS量表、实验室指标等信息,利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无证型、单纯证型、复合证型等不同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复合证型组SF-36量表8个维度得分均最低,FSS量表9个项目得分均最高(P<0.05),无证型组相反,单纯证型组居中.单纯证型组中的肝郁脾虚型SF-36、FSS量表中的多数项目得分与无证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肖倩 《中医杂志》2006,47(6):454-45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状况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8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采用迈科锐HBV突变检测基因芯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检测.结果:与HBeAg阳性组患者相比,HBeAg阴性患者HBV变异的发生与中医各证型无明显相关性;分为偏实证组和偏虚证组后,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率偏实证组为34.5%,偏虚证组为65.5%,偏虚证组明显高于偏实证组.结论: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实证变异率低于虚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对43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eAg、HBVDNA、HBV基因型检测及肝组织活检。结果:①肝组织学检查对于轻度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与否具有重要意义。②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与其肝组织病理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尽管中医治疗肝病有其一定的优势,但临床疗效依然不尽如人意。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相关临证经验,对某些关键问题作一探讨,以就正于同道。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应尽早治疗即使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若作肝活体检查,其肝组织正常者也仅为10%,另有90%的患者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从2008年1月-2009年5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取合格研究对象329例,观察其肝功能、HBVDNA、肝纤四项等实验室指标。结果各证型的分布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证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当HBVDNA〈10^4 copies/mL时,湿热中阻证的频数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当10^4≤HBVDNA〈10^7 copies/mL时则相反。湿热中阻证三型前胶原(PCIII)的异常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异常率及瘀血阻络证HA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证(P〈0.05);而肝郁脾虚证IV型胶原(CIV)的异常率与湿热中阻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各证型与转氨酶、HBVDNA、肝纤四项等实验室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和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关系,从中医辨证方面为拉米夫定抗病毒的选择时机及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96例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52周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及用药52周时拉米夫定耐药率,从而确定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2周时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换率均以肝胆湿热型为最高,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52周时拉米夫定耐药率以肝胆湿热型较低,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及肝肾阴虚型。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用药前注重中医辨证分型,对提高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有益,从而对用药针对性,制定个体化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复方黄芪颗粒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慧银  李筠  易毛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5):1277-1280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黄芪颗粒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对115例HBeAg和/或HBVDNA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采取分组对照治疗方法,分别用复方黄芪颗粒(中药组)、复方黄芪颗粒联合拉米夫定(结合组)治疗。结果:中药组治疗12,24周后HBVDNA阳性率及治疗24周后HBe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合组治疗12,24周后HBeAg及HBVDN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0.01)。2组治疗12,24周HBVDNA定量平均值也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12周时HBVDNA阴转率结合组79.17%,中药组40.00%,P<0.01;HBeAg阴转率结合组26.92%,中药组32.08%。24周时HBVDNA阴转率结合组85.71%,中药组50.00%,P<0.01;HBeAg阴转率结合组36.36%,中药组28.57%。治疗总有效率12周时结合组96.43%,中药组71.26%,P<0.01;24周时结合组88.00%,中药组67.71%,P<0.05。2组治疗后ALT,AST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中药组治疗24周后AL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复方黄芪颗粒具有良好的抑制乙肝病毒及改善肝功能作用,联合拉米夫定可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中药对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0例HBeAg和HBVDNA双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治疗组予补肾健脾中药口服24周,对照组不予任何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12周和24周时肝功能、HBVDNA、HBeAg的变化。结果:12周时,两组患者肝功能、HBeAg和HBVDNA log平均值下降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4周时,两组患者肝功能和HBVDNA log平均值下降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补肾健脾中药对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医学干预,可以打破免疫耐受,降低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为进一步抗病毒治疗创造条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403例COPD稳定期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研究,从而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中医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呼吸科住院及门诊COPD稳定期患者403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史、诱因、证型要点等,明确中医分型、病程及吸烟之间关系。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软件处理。[结果]①403例COPD稳定期患者男女比为2.73∶1;病程在10年以下的198例,占总人数的49.13%,比例最高;危险因素中吸烟占总人数的39.45%。②中医证型出现频次依次为:肺气虚证>血瘀证>肾气虚证>脾气虚>痰热证>痰浊证。[结论]COPD稳定期患者证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肺、肾、脾气虚为主,实证多为血瘀、痰浊证。这为中医防治COPD稳定期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阿德福韦酯联合扶正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类中药配伍与阿德福韦酯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扶正解毒汤。[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改善、HBe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率及HBVDNA阴转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强抗HBV作用,改善肝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中医辨证及其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26例慢乙肝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DNA定量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结果各证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水平呈一定规律性,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随着病情的活动、病程的推延,HBV水平逐渐下降。无论HBeAg阳性与阴性,慢乙肝患者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各型与湿热中阻型相比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各证型的HBV水平呈一定规律性,提示病毒滴度与中医病因病机的转化有一定关系。湿热中阻和瘀血阻络是肝纤维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指导老师吴寿善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医肝病临床专家,对中医经典特别是《温病学》理论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造诣颇深。吴寿善教授中医肝病学术思想的主要体现点是:把握中医主要证型,灵活论治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中医治疗有优势;慢乙肝的病机关键是湿热蕴结;慢乙肝的病机枢纽是肝络瘀阻;慢乙肝无症可辩,舌诊当先;慢乙肝治中焦如衡,治湿勿忘清透气机、平调寒热;重症肝病患者,大黄量重须防白蛋白低下;衷中参西,重视肝病中医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