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家庭负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料者造成的家庭负担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用家庭会谈量表 ( FIS)对照料者进行评定 ,以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病情评定分析。 结果 :照料者 FIS总分为 ( 2 0 .17± 12 .15 )分。影响 FIS最大的因素依次为照料者的经济状况 ,患者持续治疗的时间 ,患者目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及照料者本人的年龄。 结论 :改善照料者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和躁狂症患者的家庭照料者负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抑郁症与躁狂症患者的家庭照料负担.方法采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和自制量表,调查了48例抑郁症和43例躁狂症家庭照料者负担,并分析照料者与被照料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与照料负担的关系.结果照料者的负担明显,影响了照料者涉及经济、家庭日常生活、家庭关系、家庭娱乐活动、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抑郁症及躁狂症FIS总分分别为19.77±9.26,19.05±8.54),躁狂症对照料者的家庭活动影响比抑郁症明显.无职业抑郁症患者的照料者负担高于有职业抑郁症.结论抑郁症与躁狂症的负担包括对家庭照料者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的特点,作为照料抑郁症患者的家属 易产生照料者负担,继而影响照料者本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对患者的持续治疗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影响照料者负担的主要因素可分为照料者本人因素、患者临床因素及经济水平3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 认知行为治疗及以网络为介质的心理干预为当前国内用以降低照料者负担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直接照料者社会支持和家庭负担的效果。方法 从 开展社区个案管理服务的中山南朗镇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直接照料者40 名作为个 案管理组,根据经济和人口匹配原则,从开展社区基础管理的中山民众镇随机抽取40 名精神分裂症患 者的直接照料者作为对照组。个案管理组患者及家庭接受社区个案管理,对照组组患者及家庭接受国 家要求提供的基础管理服务。对两组患者跟踪随访1 年,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及家庭负担会谈量 表(FBS)在入组时及第2 年进行评估,对两组的社会支持和疾病负担差值进行比较。结果 个案管理组 的照料者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SSRS 总分的增加值优于基础管理组(t分别为5.84、5.02、 7.41、10.89;P< 0.01);个案管理组的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和 FBS 总分减分值优于基础管理组(t 分别为-4.86、-2.73、-3.16、-3.80、-4.37;P < 0.01)。结论 个案管 理相对于基础管理可更好地提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降低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研究为期6个月的家庭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02-2011-01收治的112例精神病患者,均由直系亲属照料.纳入标准:(1)符合CCMD-3中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并不具备智能障碍以及躯体疾病;(2)患者的照料家属必须>18岁,能够清楚对量表或问卷内容进行理解;(3)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者伴随智能障碍及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2)照料家属中也伴随不同的精神疾病.如果家属较多,那么只选择1位和患者接触最密切者即可.所有患者按出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龄17~60岁,平均(28.26±7.43)岁;病程3个月~25 a,平均(4.45±1.26)a.对照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18~59岁,平均(29.38±8.69)岁;病程3个月~28 a,平均(4.59±1.76)a.在研究过程中3例失访.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告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现状调查的结果,发现家庭负担以家庭日常生活和家庭经济最多,分别占95%和94%,并且在程度上也比较严重。有一定比例的家庭照顾者存在有一定比例的家庭照顾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庭功能。方法采用家庭负担量表(FBS)和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对350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进行评定,从家庭的角度评价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FBS的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休闲娱乐活动、家庭成员心理健康4个因子的阳性回答率较高(均高于60%),家庭成员生理健康、家庭关系两个因子的阳性回答率较低(均低于40%);农村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城镇患者(P<0.01),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城镇患者(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造成严重的家庭负担,应作为干预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患者对家庭生活质量、家庭生活功能和家庭经济负担有明显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抑郁症患者照料者的家庭负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家庭功能和照料者生活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和直接照料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和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299例符合DSM-Ⅳ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和直接照料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并与248个一般家庭进行同一评定结果比较,从家庭的角度评价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前、后家庭功能存在障碍的家庭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患病后比患病前家庭功能出现障碍的比例显著升高(P<0.001)。患病后APGAR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比患病前显著降低(P<0.001)。直接照料者生活质量评定,在SF-36的8个因子中,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它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照料者的生理机能和躯体疼痛2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男性(P<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对家庭功能和直接照料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严重的和多层次的,需进行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复原力的特点。方法:使用复原力量表对来本院门诊替患者取药或陪诊的家庭照料者(照料者组)进行评估,结果与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比较。结果:照料者组复原力总分(85.55±18.84)及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00.60±18.19)(P均<0.01);不同家庭身份的照料者复原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母为照料者的复原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配偶和子女(P均<0.05);初中、高中文化照料者复原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大专、本科及以上文化(P均<0.05);照料者复原力评分与被照料者复发次数、病程呈负相关(r=-0.533,P<0.01;r=-0.307,P<0.05),与被照料者的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427,P<0.01);照料者的复原力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复原力降低,其家庭身份、文化程度、被照料者发病次数、发病年龄、病程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精神分裂症的家庭负担情况。方法采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amilyinter-viewscheduleFI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编量表为工具,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900例,其中15例资料不完整者被剔除,余下885例中,男性534例,女性351例,调查其家庭照料及经济负担情况。结果照料者的负担明显,精神分裂症患者FIS的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休闲娱乐活动、家庭成员心理健康4个因子的阳性回答率较高,均超过60%,家庭成员生理健康、家庭关系两个因子的阳性回答率较低,均低于40%,男性患者照料者其家庭娱乐活动所受影响比女性患者照料者明显;男性患者照料者感到负担重,且直接照料时间越长,负担越重;885例患者亲属SAS的均分为(49.76±9.25),明显高于正常人,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SDS均分为(51.27±9.97),明显高于正常人,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经济负担,应作为干预的对象,患者亲属焦虑、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10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关系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及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2)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P<0.01或P<0.05);患者的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家庭成员的控制性差,以及父亲的过分干涉、拒绝及否认(P<0.01-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方法对5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家庭干预,并以50例单一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人作对照。结果一年后实验组的复发率为14%,显著低于对照组(44%),同时DAS总分也明显下降。结论家庭干预不仅可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且有助于社会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老年痴呆患者住院治疗对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照料负担的影响,探讨住院模式与减轻家属负担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住院顾虑量表”、家庭会谈量表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87名老年痴呆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痴呆患者住院三个月后家属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改善;家属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家庭关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主观负担均显著改善,而经济负担并无显著增加;影响家属选择住院模式的主要原因排序依次为;“社会及家人舆论压力”〉“担心经济负担加重”〉“感情不能接受”〉“看望和照顾不方便”〉“担心医院对老人照顾不周”。结论老年痴呆患者住院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照料负担。  相似文献   

15.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焦虑情绪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随机抽样的原则调查2002年3月-2002年6月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130名,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制问卷进行逐人评定。结果:130人家属中有63名出现焦虑症状,其发生率为48.46%,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其焦虑情绪的5项因素。按作用大小依次是:家属健康状况、家属性格、家属年龄、与病人感情、与病人关系。结论:患者亲属的焦虑情绪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儿童精神分裂症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影响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临床表现和疗效。方法对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儿童精神分裂症2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有精神病家族史占36.4%;其母孕期及婴幼儿期有害因素对中枢NS的损害不明显;家庭环境良好但家庭教育不当者占45.0%;77.3%为内向性格;临床表现以幻觉妄想为主,情感不稳定、易激惹,行为紊乱也较突出,近期疗效满意。结论提示在儿童期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塑造一个良好性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城乡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家庭负担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了解城乡结合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现状及城乡患者之间家庭负担的区别,采用FIS和DAS量表分别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病例组家庭负担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济负担农村高于城市,而主观负担城市高于农村,病例组FIS与DAS密切相关,某些FIS单项分布与病程相关,表明精神分裂患者确实给家庭带来明显的客观和主观负担,客观负担与患者的社会功能密切相关,主观负担与家属的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城乡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照料者的应付行为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调查城乡病人及其与其同住6个月以上家庭照料者各50例。调查工具分别为家庭应付行为问卷(FCQ)、GHQ-28、PANSS、WHO/DAS。结果:总体应付行为父母好于配偶、子女及其他照料者。家庭照料者的应付行为与病人的精神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社会功能有着显著正相关,也与照料者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料者多数存在不良的应付行为,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庭照料者进行家庭干预,不仅有利于病人精神症状的缓解、社会功能的恢复,对照料者本身也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Many youngsters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re not referred to mental health clinics. Par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erral process of youngster to mental health clinics. The main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 for referral of adolescents to outpatient psychiatric clinics. Method: Employing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we compared a referred sample of 39 adolescents in outpatient psychiatric treatment with a non-referred matched control sample of 39 adolescents. The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and Youth Self-Report were employed to a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population groups. Results: Adolescents referred to Norwegian mental health clinics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report more perceived care from mothers and a trend of more care from fathers compared with non-referred controls matched on level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ge and gender.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 for the role of parents on referral of adolescents to mental health clinics and for treatment complian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