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建立常规的小巨核细胞免疫酶标染色方法,并讨论该方法对儿童血液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采用CD41,单抗免疫酶标法检测儿童血液病患者骨髓涂片小巨核细胞。结果对照组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25%,未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不同疾病组比较,小巨核细胞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MDS组最高,AA组阳性率最低。结论与常规骨髓瑞特染色比较小巨核细胞免疫酶标染色可准确识别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有助于某些儿童血液病的鉴别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希望从中发现医院感染的一些规律,以达到减少医院感染的目的。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6年我院血液病病房共收治血液病患者337例,其中男138例,女199例,年龄16-68岁,平均36.6岁。住院时间7~162d,平均29.4d。12诊断标准①血液病的诊断以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②医院感染诊断以《医院感染诊断指南》为标准,即以无明显潜伏期,发生在人院48h以后和在原有的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病原菌,作为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③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年终报表…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血液病的正确诊断率,减少临床诊断误差,使病患得到及时诊治。方法:采用瑞氏染色,化学染色,以及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的方法进行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染色。结果:经20多年来,1850例血液病病例诊断中,由于骨髓穿刺不佳,瑞氏染色效果不好等原因,造成诊断与上级医院诊断不符者5例,诊断不明者3例。结论:重视各个环节的操作,对血液病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骨髓活检塑料包埋技术对血液病的诊断意义第二附属医院内科韩照平,龚五星,赵云,聂惠关键词骨髓;活组织检查,针吸;血液病;诊断;塑料包埋;方法骨髓活检塑料包埋方法国外己有报道[1]。但对多种血液病的诊断价值国内尚未见专题报道。本文总结我科1992年8月至...  相似文献   

5.
血细胞粒度分布矩形图对血液病的诊断价值(摘要)康瑛林其国血细胞粒度分布矩形图不仅能提供细胞相对频率信息和它们的分布状态,还可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对血液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现将我们对144例血液病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44例血液病病人均经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国外多通过一步法获取涂片与切片2种标本,进行骨髓二重检查诊断血液病,使血液病诊断中的骨髓检验,进入骨髓细胞形态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相结合的新阶段,而国内骨髓活检切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院从2005年以来46例患者行骨髓活检切片、骨髓涂片、外周血涂片三片同步检查诊断血液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老年血液病197例病种分析吕桂琦(附属第一医院)对老年血液病患病情况的了解,是早期诊断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现将我院1988~1995年老年血液病患病病种做一分析。1一般资料1988~1995年住院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年龄>60岁,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老...  相似文献   

8.
推荐理由: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于2005年制定了我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并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提高了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既往诊治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及国外的指南,经反复讨论,制定了最新版的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次修订版)”,对指导临床医生的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与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AgNORs)在诊断骨髓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价值,对16例MDS的骨髓细胞核仁组成区(NORs)进行染色观察,结果发现,MDS的AgNORs染色颗粒数量,形态有恶性表现,而与正常人及良性血液病有明显差异,提示,AgNORs染色有助于良恶性血液病鉴别及早期诊断恶性血液病和良性血液病的恶变。  相似文献   

10.
初用BASIC语言建立了一个血液病微机诊断系统,能对50余种血液病自动做出准确的诊断,并能打印出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文字描述。用其来自不同地区,涉及近30个病种的328例血液病病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诊断系统与传统方法的诊断相比符合率为93.2%(309/328),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证明本诊断系统具有技术先进、准确,操作简便省时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在化疗后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改进治疗措施,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方法分析8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微生物学情况及治疗预后。结果感染部位:呼吸道为最常见,其次为胃肠道、血液。真菌培养结果:白色念珠菌最多(44.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7.6%)。所有病例均经抗真菌治疗,总有效率75.3%,病死率24.7%。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高,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早期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因而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基于Web平台的血液病临床教育资源系统,介绍系统设计原则、网络拓扑结构及开发情况,阐述系统功能,包括在线综合培训、模拟考试、互动交流模块,指出该系统有助于提高带教工作效率,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临床教学水平和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骨髓小粒拉片(简称拉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血液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8月血液系统疾病患者83例,取患者的骨髓小粒制备拉片,以同期同部位采集的骨髓穿刺涂片(简称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简称切片)为对照,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在增生程度的判断上,以切片为金标准,拉片与切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51,P〉0.05),拉片显著高于涂片(χ2=6.1179,P〈0.05);临床诊断符合率以拉片最高为86.7%,显著高于涂片(χ2=7.8253,P〈0.01),但与切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38,P〉0.05),三种方式联合检测诊断符合率达94.0%。结论骨髓小粒拉片在增生程度的判断上及低增生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上有明显优势,可作为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的补充,二者联合切片检查,能提高血液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贫血的病因、对母儿影响及处理。方法:本文通过对90例妊娠合并贫血患者的贫血原因,贫血程度的统计,对贫血孕妇妊娠过程及并发症发生,胎儿生长发育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合并贫血的病因中,血液系统疾病占一定比例;妊娠合并贫血程度多为轻、中度,重度贫血较少,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多为中、重度;妊娠合并贫血患者,血小板减少多因血液系统疾病引起,减低程度多为中、重度减低;妊娠期合并贫血、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和血小板减少可增加对母儿的不良影响。结论:加强产前检查,早诊断、早治疗,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降低围产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血液病的分布及预后情况。方法对135例老年血液病患者进行13年的诊治、随访,分析其发病年龄、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发病年龄集中在80—89岁,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最高(31.11%),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6.30%)。两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2.38%、50%。急性白血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最差,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不受影响。结论老年血液病患者预后差,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仍可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例慢性期和10例急性转化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的CMI,病例,以良性血液病病人和正常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一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CMI。慢性期端粒酶活性中等增高(F=36.38,q=5.84,P〈0.01),阳性率达35%(7/20);急性转化期时端粒酶活性较慢性期显著升高(q=12.06,P〈0.01),阳性率达80%(8/10)。端粒酶活性水平与CML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C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CML诊断、病程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何云燕  罗建明  蒋玉凤 《重庆医学》2011,40(23):2327-2329
目的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CD20抗原表达与初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血液病房2006年7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初诊120例B-ALL患儿CD20抗原表达。结果 120例患儿中CD20抗原表达阳性率为25%,CD20抗原表达与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FAB分型、染色体改变、初诊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诱导化疗缓解第19天骨髓状态及临床危险度分型无关。结论 CD20+与CD20-的B-ALL患儿初诊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不具有更多高危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院内血液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菌群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败血症1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败血症的血液病患者共142例。31.88%的患者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敏感。粒细胞减少83.80%,能找到原发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占32.48%)83.20%。结论革兰阴性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是导致住院血液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最常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感染途径。结果 5127例次住院血液病患者中,院内感染败血症107例次,大肠埃希菌占34.58%(37例次)。均在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或应用免疫抑制剂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发生,97%患者为粒细胞缺乏。81.1%的患者可找到原发感染部位,以肛周感染最为多见(35.1%)。经治疗后7例死亡,死亡率为18.9%,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大肠埃希菌是血液病院内感染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体,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故应注意预防,化疗后尽快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及药敏未明确之前需要早期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在恶性血液病诊断及其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5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分为急淋(ALL)、急非淋(ANLL)、慢粒(CML)、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分别测定血清IL-8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中CML组尚进行了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各组的血清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HL组的血清IL-8水平高于HD组(P<0.01)和其余各疾病组(P<0.05),且经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HD组的血清IL-8水平低于ALL、ANLL和CML组(P<0.05).结论:测定血清IL-8水平可作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指标,亦可作为区分HD和NHL的参考指标,在CML的病程中观察血清IL-8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助于对病情变化以及对治疗反应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