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是其主要临床特征。CD80(B7.1)和CD86(B7-2)是T细胞活化必需的协同刺激分子。我们研究了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CD80和CD86的表达,以期探讨CD80和CD86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CD69与系统性红斑狼疮T、B细胞活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以T、B淋巴细胞功能改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许多临床症状被认为是B细胞功能亢进所引起 ,而T细胞活化是继B细胞功能亢进、细胞因子分泌、抗体产生、补体活化后的反应[1 ] 。因此 ,T细胞介导的免疫参与SLE病理过程。CD6 9抗原的表达在细胞活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它的功能仍不清楚。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中T、B细胞上CD6 9抗原的表达 ,以阐明CD6 9抗原在SLE患者体内活化中的作用 ,以及与SLE发病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 :31例SLE患者均符合 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CD5 B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57例SLE患者和35名正常人群外周血CD5~ B细胞进行检测,并且同时检测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L)、补体C3、C4。结果SLE患者CD5~ B细胞水平[(2.1 0.4)%]与正常人[(1.5±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SLE患者CD5~ B细胞水平(2.5±0.5)%显著高于稳定期(1.4±0.5)%;CD5 B细胞与dsDNA、ANA、抗心磷脂抗体(ACL)升高呈正相关,与补体c3呈负相关。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5~ B细胞明显升高,与SLE疾病活动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树突状细胞体外发育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体外发育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人DC体外培养时,加入不同剂量(0、0.3、1.0、3.0、10、30、100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处理,观察DC的生成情况,以流式细胞仪分析各处理组生成细胞的免疫表型及抗原内吞能力,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各组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体外培养7天后,10μg/L及以上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处理组细胞大部分破坏死亡。低剂量(0.3、1.0、3.0μg/L)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对生成的DC的形态及数量、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内吞蛋白质抗原OVA-FITC的能力、同种T细胞的免疫刺激活怀均无显著影响;但正常DC与同种T细胞混合培养时,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依赖性方法抑制T细胞的增生;正常DC以30μg/L雷公藤内酯醇处理24h,有54%的细胞发生凋亡;结论:低剂量(0.3、1.0、3.0μg/L)的雷公藤酯醇处理对DC的体外发育及免疫功能均无显著影响,高剂量则阻止DC发育生成及诱导DC调亡。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内酯醇通过细胞凋亡阻止人T细胞增殖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目的:通过观察雷公藤内酯醇是否能导致人外周血T细胞发生细胞凋亡(apoptosis),探讨该化合物阻止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被PHAP,佛波脂(PMA),及白介素2(IL2)等有丝分裂原刺激的人T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吖啶橙染色细胞的形态,DNA片断的测定,和DNA凝胶电泳作为判断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的标准。结果:①未发现雷公藤内酯醇能使处于静止状态的T细胞出现细胞凋亡;②雷公藤内酯醇与有丝分裂原同时作用于T细胞后,其3HTdR掺入率明显降低的同时,只有少量的T细胞呈细胞凋亡的表现,DNA片断检测也无显著变化;③对已活化的T细胞,雷公藤内酯醇可使大量T细胞呈细胞凋亡样变化,此时其DNA片断的测定和DNA凝胶电泳均证实活化的T细胞已发生了细胞凋亡;而且,作者还证实活化的T细胞细胞凋亡的发生与雷公藤内酯醇呈浓度依赖性。活化的T细胞3HTdR掺入明显减少。结论:雷公藤内酯醇阻止活化T细胞增殖的效应与其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内酯醇通过细胞凋亡阻人T细胞增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通过观察雷公藤内酯醇是否能导致人外周血T细胞发生细胞凋亡,探讨该化合物阻止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被PHA-P,佛波脂,及白介素-2(IL-2)等丝分裂原刺激的人T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吖啶橙染色细胞的形态,DNA片断的测定,和DNA凝胶电泳作为判断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的标准。结果:(1)未发现雷公藤内酯醇能使处于静止状态的T细胞出现细胞凋亡;(2)雷公藤内酯醇与有丝分裂原同时作用于T细胞后,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瞬间表达的CD4 0反义RNA对EB病毒转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B淋巴细胞CD4 0分子表达、细胞增生以及免疫球蛋白 (Ig)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 构建人CD4 0反义RNA的真核表达载体CD4 0 /pcDNA3,并将其转染入EB病毒转染的SLE患者B淋巴细胞中。应用流式细胞仪 (FACS)检测观察B淋巴细胞膜上CD4 0分子表达的变化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 (MTT)观察反义CD4RNA对B淋巴细胞增生能力的影响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转染后的B淋巴细胞的Ig分泌功能。结果 与转染pcDNA3空载体组相比 ,转染CD4 0 / pcDNA3组的CD4 0分子的表达明显降低 (P <0 0 1) ;细胞的增生能力明显降低 (P <0 0 5 ) ;细胞的Ig分泌功能明显受抑制 (P <0 0 1)。结论 CD4 0反义RNA对SLE患者的B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免疫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重组B细胞刺激因子(rhBlys)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分离22例SLE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细胞,分为3组:rhBlys 加抗IgM抗体组、抗IgM抗体组和培养基组.培养72 h收集B细胞及培养上清.MTT法检测B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gG、IgM和抗ds-DNA抗体浓度. 结果 ①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在rhBlys与抗IgM抗体的协同作用下,增殖显著增强(0.36±0.15对比0.21±0.05,P<0.01),强于单用抗IgM抗体组(0.36±0.15对比0.24±0.08,P<0.05);②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在rhBlys与抗IgM抗体的协同作用下,IgG、IgM和抗ds-DNA抗体分泌显著增强,强于培养基组(1 207.04±200.84对比801.16±116.22,P<0.01;375.11±78.20对比208.15±47.96,P<0.01;159.27±42.65对比102.21±32.54,P<0.01);也强于单用抗IgM抗体组(1 207.04±200.84对比926.54±134.64,P<0.05;375.11±78.20对比236.50±53.72,P<0.05;159.27±42.65对比114.16±33.25,P<0.05);③SLE患者B细胞的增殖和培养上清IgG、IgM和抗ds-DNA抗体的分泌均高于健康对照者. 结论 本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Blys是B细胞强共刺激剂,Blys与抗IgM抗体对B细胞的增殖和分泌功能有协同增强的作用.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可能存在B细胞数量上的异常或本身免疫耐受的缺陷.这为干预Blys在SLE患者B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中的作用,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SU-DHL-4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0、0.031 25、0.062 5、0.125、0.25及0.5μmol/L(μM)的TPL作用于SU-DHL-4细胞,采用MTS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分别采用0、0.1、0.2、0.3μM的TPL作用于SU-DHL-4细胞,采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ARP、Pro-caspase3、Pro-caspase8、XI-AP、Mcl-1)及细胞增殖相关蛋白(AKT、ERK、STAT5)表达。结果 0.125μM以上的TPL能明显抑制SU-DHL-4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半数致死量所需药物浓度为0.131μM;随TPL浓度升高与作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多;PARP活化,Pro-caspase3、Pro-caspase8、XIAP、Mcl-1表达下降,AKT、ERK、STAT5及其磷酸化形式P-AKT、P-ERK、P-STAT5的表达下降。结论 TPL能抑制弥漫性大B淋巴瘤细胞株SU-DHL-4生长,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为抑制细胞凋亡蛋白表达、抑制增殖相关蛋白表达及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10.
CD154在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B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5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异常表达及其在狼疮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6例活动期SLE及14名正常健康人,分离外周血CD19阳性B细胞,以流式细胞仪荧光抗体标记检测其CD154的表达,并体外观察抗CD154抗体对外周血B细胞的增生及IgG分泌的影响。结果①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CD154阳性率(36±17)%及表达强度(364±238)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后者分别为(10±8)%,124±97%(P均<0.001);②体外单独培养,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自身即可异常增生并分泌IgG,[3H]-TdR掺入及体外培养上清液IgG浓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001和0.001)。抗CD154抗体可显著抑制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异常增生及IgG的异常分泌,[3H]TdR掺入及体外培养上清液IgG浓度与对照抗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27和0.034)。结论CD154在活动期SLE的B淋巴细胞中有异常表达,其异常调控可能是导致分泌自身抗体B细胞克隆增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中的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25例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并与狼疮活动程度和临床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25例SLE患者血清平均Bly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2±0.18)ng/ml vs(0.34±0.10)ng/ml,P=0.0031];SLE患者血清平均Blys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呈一定程度相关性(r=0.73,P=0.018);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与抗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而与血清IgG、补体、蛋白尿、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发热等临床表现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升高,与狼疮活动呈一定相关性,但不能准确反映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活动期SLE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淋巴细胞凋亡变化,了解T、B淋巴细胞的调亡改变及与SLE有关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 ①活动期SLE患者中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DNA断裂百分率也低于正常(P〈0.01,P〈0.01);②B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1);③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与SLE有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结论 细胞凋亡的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抑郁症状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抑郁状况。方法 选择门诊和住院的56例SLE患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1%SLE患者具有抑郁临床表现,其中易倦、兴趣丧失、性兴趣减退.绝望、易激惹、忧郁、思考困难、睡眠障碍、不安、生活空虚感等抑郁症状常见。抑郁临床表现患者中,以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体力劳动者为主(P<0.05),抑郁表现与病程及婚姻相关(P<0.05),与病情活动无关(P>0.05)。结论 在SLE患者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诊治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及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31例SLE患者及582名年龄性别相对应健康体检者人群HBV标志物,并进行发组检测各组中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血清含量。结果 131例SLE患者HBsAg均阴性,较对照组(7.7%)明显降低,HBeAb、HBcAb伴有HBsAb阳笥者为43.8%,较对照组(26.1%)明显增同。SLE患者血清中IFN-γ的含量低于对照组。SLE合并HBV感染组IFN-γ的含量比SLE组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LE患者IL-10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但SLE合并HBV感染组与慢性HBV感染组相比IL-10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SLE中乙型肝炎表面标志物HBsAg明显降低,SLE感染HBV后更易产生HBsAb,表明SLE发病与HBV感染并无相关。SLE合并HBV感染者中IL-10、IFN-γ与SLE病人有明显差异,向HBV感染者偏移。此现象可能与Th1/Th2型细胞因子在疾病中相互调节、相互制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Li DM  Li XP  Zhang JH  Hu SR  Xiao B  Chen W  Zeng XF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9):772-775
目的 研究CD73在初发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初发未经治疗的活动期SLE患者(SLE组)和22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CD73+T细胞百分率及CD4+CD73+、CD4+CDhi25、CD4+CD25+T细胞中叉头状转录因子3(FOXP3)蛋白表达,同时对CD73表达水平与SLE活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73+T细胞百分率低于健康对照组[(1.25±1. 32)%vs(2.35±1.09)%,P<0.01].SLE组和健康正常对照组,CD73在C4+ CDhi25T细胞的表达水平[(29.05±12.53)%、(43.35±10.09)%]高于CD4+ CD25+T细胞[(17.48±6.92)%、(29.98±10.39)%,P<0.001];FOXP3蛋白在CD4+ CD73+ T细胞[(65.36±14.40)%、(63.80±14.05)%]、CD4+ CDhi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67.30±13.04)%、(56.30±9.21)%]明显高于CD4+ CD25+ T细胞[(45.70±12.74)%、(43.98±5.17)%,P<0.001],在CD4+ CD73-T细胞几乎不表达,而在CD4+ CD73+ T细胞、CD4+ CDhi25 T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CD73在CD4+ CD25+ T细胞的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ESR、C反应蛋白、抗补体C1q、抗核小体抗体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CD73可作为调节性T细胞新的表面标记,其在调节性T细胞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SL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1的表达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1的表达与疾病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47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1c及CD1d的表达及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结果SLE活动组病人CD1c+及CD1d+细胞百分率显著增高(P<0.05),CD4+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P<0.01),CD3+、CD8+细胞百分率正常,CD20+细胞数增高(P<0.01)。稳定期病人CD1c+及CD1d+细胞百分率正常,CD4+、CD8+、CD20+细胞百分率均正常。SLE患者CD1c+、CD1d+细胞阳性率与患者SLEDAI的评分有显著的相关性(r=0.68与r=0.66,P<0.01),与抗dsDNA抗体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r=0.36与r=0.41,P<0.05);SLE患者CD1c+细胞阳性率与抗磷脂抗体(ACA)的表达有显著的相关性(r=0.68,P<0.01),与血清C3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35,P<0.05)。经治疗后CD1c及CD1d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1c与CD1d的表达与疾病的活动性明显相关,CD1c、CD1d可能在SLE脂类抗原及核酸类抗原的递呈及抗dsDNA抗体、抗磷脂抗体的产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寡聚核苷酸基因表达芯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应用包含21522条70 mer长度Oligo DNA的寡聚核苷酸芯片(22K Human Genome Array)分别检测6例SLE患者和6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和健康志愿者B淋巴细胞之间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差异,芯片中聚类表达显著上调的基因15个,主要包括Ⅰ型干扰素(IFN)通路中的相关分子;聚类表达显著下调的基因22个,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相关的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家族等与雌激素代谢相关的基因.进一步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与B淋巴细胞的JAK-STAT信号通路和激素代谢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基因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芯片显示氨基酸代谢、激素代谢、细胞增殖和凋亡、炎症反应等相关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可能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ang XY  Lu XY  Xü DH  Lü QH  Wang QH  Wu HX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8):570-572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 5T细胞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3例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 5T细胞表达,根据CD25表达荧光强度>100者为CD4 CD25brightT细胞,并与SLE活动指数评分(SLEDAI)、血清补体C3水平、抗双链DNA抗体、抗核抗体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 5T细胞表达率为(7·84±1·85)%,显著低于对照组(9·18±2·01)%(P<0·05),且活动期组[(6·72±1·16)%]较稳定期组更低[(8·57±1·91)%,P<0·01]。外周血CD4 CD25brightT细胞表达率在活动期组[(0·85±0·24)%]和稳定期组[(0·91±0·25)%]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但均低于对照组[(1·43±1·08)%,P<0·01]。随治疗后SLEDAI评分的下降,活动期组SLE患者外周血CD4 CD25brightT细胞表达率无明显变化。进一步分析外周血CD4 CD25brightT细胞表达率与SLEDAI评分、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滴度和血清C3水平的相关性,分别为ρ=-0·188,P=0·178;ρ=-0·216,P=0·121;ρ=0·082,P=0·560;ρ=0·010,P=0·9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D4 CD2 5T细胞的减少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