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导致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SAH。由脑实质内、脑室出血和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和蛛网膜流入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猪实验性脑室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动物模型,对脑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雌性贵州小型猪20只,健康对照组5只、实验组15只。实验组分别将15ml(1只)、12ml(1只)、8ml(13只)枸橼酸化的自体静脉血注入侧脑室内建立猪实验性脑室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动物模型;健康对照组不作处理。采用MRI动态观察脑室变化,SPECT观察蛛网膜下腔CSF循环的改变,观察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健康对照组死亡1只(1/5)、实验组死亡4只(4/15)。实验组脑室出血后30d有7只(7/11)形成慢性脑积水;健康对照组未出现脑积水。脑室出血后各时相点蛛网膜下腔核素显影均局限在椎管穿刺点附近,显示CSF循环障碍持久存在;脑室出血后蛛网膜下腔轻度增宽、蛛网膜细胞间隙纤维样结构增多,未形成脑积水动物的病理改变较形成脑积水者轻。结论猪脑室出血后蛛网膜下腔的CSF循环吸收障碍可能与电镜所发现的蛛网膜纤维化有关;蛛网膜纤维化可能是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主要形成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软脑膜上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出血(如高血压脑出血),血液穿破脑室或软膜,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在本文内讨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先天性脑底动脉瘤引起,其次是动脉硬化、血管畸形(血管瘤)。发病率占脑血管病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脑出血)。本病容易再发(约30%),死亡率亦高(约25%),  相似文献   

4.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痉挛的含义包括:(1)脑血管造影可见一根或多根脑底部大血管的管腔明显变窄。这由于血管损伤后的反应,使动脉壁内的平滑肌收缩及沿动脉壁内面的形态学发生了改变;(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迟发性神经缺失症状。此种症状认为是由于部分脑组织缺血或梗塞所致;(3)上述两种情况并存(症状性痉挛)。颅内动脉痉挛并不只是发生在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但这是最典型的发生条件,并非所有动脉瘤出血的病人都会发生动脉狭窄,都会出现迟发性神经功能缺失,也并非所有动脉狭窄的病  相似文献   

6.
兔脑基底动脉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脑动脉壁局部性反应,免疫反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脑池局部应用尼莫地平对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在经斜坡暴露并穿刺兔基底动脉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基础上,测量各组动物血管痉挛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并观察血管病理变化及动脉壁免疫球蛋白IgG沉积情况,结果:存在迟发性脑血痉挛的脑动脉壁渐次出现动脉中膜平滑肌变性,坏死,内皮细胞脱落及外膜炎症细胞浸润等现理改变,免疫球蛋白IgG在血管壁上表现为“一过性沉积”,与血管痉挛程度无明显关联,及池局部应用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虽然可以明显缓解脑动脉痉挛,但并不能完全阻止迟发性脑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的实质是以脑动脉壁的炎性反应为主,为临床超早期手术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现(一)发病年龄显著增高;(二)病因为脑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增多;(三)死亡率下降;(四)死因与蛛网膜下腔中血液阻塞脑脊液的循环和/或血中肾上腺素和正肾上腺素水平上升引起全脑血管收缩,导致颅高压、脑疝形成有关;(五)用血管扩张剂治疗。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发病急,病情险,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50%~80%),脑血管畸形及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次之.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脑血管痉挛(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为脑底大动脉的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腔形态学变化,从而在动脉造影时表现的管腔狭窄。严重者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梗塞,引起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引起CVS,...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主要病因为动脉瘤的破裂。该病起病急、致残率与病死率均高,也是神经内科的急症之一。SAH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检查无局灶性神经体征,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探讨护理干预对SAH头痛的作用,本研究筛选的32例住院患者,分别予以护理干预及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1],一般所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即是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38例孙旭文,乔学壮,孙旭霞急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近期并发症之一,它与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一样不可忽视。本文观察了100例SAH病人,全部在发病后两周内进行CT扫描,发现38例有早期脑室扩张积水,并对其中36例...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abarachnoid cavity hemorrhage,tSA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有报道头外伤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12%~53%[1].tSAH的血性脑脊液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许多研究结果提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积血是外伤后血管痉挛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2,3].另外血性脑脊液可能引起蛛网膜粘连,如不及时正确处理,易并发非交通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人后颅窝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0例成人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10例全部采取开颅囊壁切除造口粘连松解术,并使之与第四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交通,1例同期行颅内多发性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术.结果 所有病人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前症状改善6例,无变化4例.术后1周常规复查头部MRI,囊肿缩小、小脑部分复位6例.3个月后随访复查头部CT,无囊肿复发.其中小脑完全复位4例,大部分复位6例;脑积水消失、脑室恢复正常4例,脑积水减轻6例;临床症状消失7例,好转3例.结论 开颅在显微镜下获得囊肿腔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交通是避免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复发和治疗脑积水的关键,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外溢到脑表面充满脑脊液的腔隙中形成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将其分为创伤性和自发性两类,后者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磁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由各种原因引起脑底部及脑表面血管破裂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SAH.……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多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灾难性打击,其高致残率、病死率显著影响了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恢复,加重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SAH最常见的病因(85%)。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早期脑损伤(EBI)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脑表面或脑底部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引起机体强烈的神经炎症反应,表现为小胶质细胞活化,外周免疫细胞募集,微循环障碍,血脑屏障破坏和神经细胞凋亡。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已知的有关EBI的病理生理机制,同时讨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EBI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 SAH)是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特殊类型,是指出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大脑皮质的凸面脑沟内,而不累及邻近的脑实质、大脑外侧裂、大脑纵裂、基底池或脑室。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瘤破裂,典型表现为突发异常剧烈的全头痛,头痛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常于发病数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脑能量代谢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皮质脑血流量(CBF)变化的相关性。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第1、3、5、7天组.应用非抗凝自体动脉血枕大池两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另5只大鼠用于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观察。应用微透析仪监测各组大鼠脑组织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及丙酮酸(Pyr)含量,并计算乳酸/丙酮酸比值;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各组大鼠皮质脑血流量;于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动脉血管壁的病理学改变。结果(1)5只用于观察颅内血液大体分布的大鼠中4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鼠血液主要分布于基底池、脚间池及额叶底面,亚甲蓝与血液混合物主要沉积于颅底.同时在脑室及纵裂池亦可见血液分布;余1只注入人工脑脊液后未发生颅内出血及血液沉积。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制备成功。(2)与对照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葡萄糖及丙酮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乳酸/丙酮酸比值明显升高(P〈0.01),以第5、7天组升高最为明显(P〈0.01);第5天组乳酸含量亦明显升高(P〈0.01)。(3)激光多普勒监测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大鼠脑血流量减少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第5天组减少最为显著。与其他各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脑血流量变化与乳酸/丙酮酸比值、乳酸水平的改变呈正相关(r=0.721,0.477;均P〈0.01),与葡萄糖、丙酮酸水平的改变呈负相关(r=-0.447,-0.579;均P〈0.01)。结论微透析指标与脑血流量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间液生化指标的动态监测,用于预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脑底或脑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常见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是脑卒中疾病中能在1h左右引起死亡的一种类型。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颅腔内容物增加,除迅速出现头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