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吐酸病的中医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中关于吐酸病的证治文献,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文中纳入292首处方,涉及中药146味,用药频数最高的前10味药依次是为陈皮、甘草、茯苓、半夏、干姜、白术、人参、吴茱萸、厚朴、木香,得到了治疗吐酸病的核心药物为茯苓、甘草、人参、白术、陈皮、半夏、干姜、厚朴,核心组合12个,并推演出新处方6个。结论理气降逆、健脾益气、平调寒热是治疗吐酸病的重要治法;文章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吐酸病用药规律进行探讨,对吐酸病的临床治疗能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勋治疗痢疾用药规律。方法:统计王勋《慈航集三元普济方》中治疗痢疾的处方中所使用的中药,将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查处其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Statistic 24.0、SPSS Modeler 18.0计算机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用药频数分析、高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整理王勋治痢处方44首,使用中药64味,其中高频药物(使用频率≥5%的药物)22味,排名前十的药物为车前子、当归、甘草、木香、白芍、枳壳、槟榔、茯苓、莱菔子、大黄;关联分析共产生"莱菔子→车前子、枳实→甘草、陈皮→枳壳、枳壳→车前子、槟榔→车前子、枳实→木香"等15条2味药物关联,聚类分析得出当归、车前子、莱菔子、枳壳、白芍、甘草、槟榔、赤芍、陈皮;大黄、枳实、厚朴、黄连等4个聚类方。结论:数据挖掘的手段研究王氏治疗痢疾处方用药的规律,以此总结王氏治疗痢疾的用药特点,对临床治疗痢疾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归纳整理和分析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中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收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官方网站公布的最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药诊疗方案,下载相关文献并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处方,运用WPS office2016统计常用药物频数并分析整理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结果:一共收集整理处方14首,中药种类75种,使用总频数180次,使用频数5次及以上的前10味药分别是甘草、藿香、半夏、石膏、苍术、厚朴、麻黄、柴胡、生姜、杏仁,频数总占比为36.67%.使用频率最高的甘草属补虚药;藿香、苍术、厚朴属化湿药;麻黄、柴胡、生姜属解表药;半夏属化痰药;石膏属清热药;杏仁属平喘止咳药.除石膏大寒,柴胡微寒外,性味多为温、辛、苦,归经多归肺、胃、脾经.结论:内蒙古新型冠状病毒中药治疗方案主要以化湿、解毒为治疗目标;以宣肺平喘、清热泻肺为主,补脾益气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法调节病患的机体,并且用药三因制宜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医药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收集分析徐景藩教授的医案,并研读其脾胃病专著,发现徐景藩教授治疗脾胃病时,常运用厚朴配伍其他中药,常见配伍有厚朴配苍术、厚朴配枳实、厚朴配半夏、厚朴配黄连,分别治疗湿阻中焦证、气机郁结胃肠证、痰气交阻证、湿热郁结证,冀对临床运用厚朴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胡斌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胡老治疗慢性胃炎处方,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统计资料显示,胡老治疗慢性胃炎的方剂1522首,涉及中药128味,最常用的药物有制厚朴、炒黄连、乌贼骨、党参、砂仁、干姜、姜半夏、芙蓉叶、八月扎等,常用的药对组合厚朴-乌贼骨、厚朴-炒黄连、乌贼骨-炒黄连、干姜-炒黄连、姜半夏-黄连等,核心处方为半夏泻心汤加减。[结论]胡斌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重在理气燥湿、疏肝健脾。数据挖掘法的应用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内服复方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发表的中药内服复方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相关文献。采用Excel 2010、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24.0软件对所纳入处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处方53首,涉及药物123味,用药共计533频次。高频药物有生甘草、生地黄、黄连等;药物药性以寒、平、微寒性,甘、苦味为主;主要归肺、心、脾、胃经。挖掘到关联规则4条,即:玄参-生地黄、黄芩-黄连、茯苓-山药、茯苓-白术。聚类分析将药物聚为4类,涉及增液汤、知柏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甘草泻心汤等。结论 中药内服复方治疗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用药以寒性为主,辅之以平,注重清热解毒、凉血润燥、滋阴泻火、补气健脾、寒热平调,组方多以增液汤、知柏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甘草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整理总结陈永灿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陈永灿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医案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频数、关联及聚类分析挖掘其用药经验和规律。[结果]共收集处方228首,中药197味,性味以温寒平、苦甘辛为多,归经以脾胃肺肝为主,高频药物有甘草、大枣、半夏、陈皮、黄连、枳壳、吴茱萸、蒲公英等,常用药物组合有"甘草-大枣""半夏-甘草"等,计算得出核心组合4个,新处方2个。[结论]陈永灿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以仲景学说为指导,以气液代谢为物质基础,主张调和通达,强调护胃舒胃,并形成自有特色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开展浙江名中医群治疗结直肠癌的中医思辨特征和共性规律研究,总结出名中医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群体共性规律。[方法]临床随诊在省内治疗结直肠癌有一定影响力的六位名中医(吴良村、郭勇、沈敏鹤、林胜友、冯正权、单泽松),规范采集和录入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名中医医案的数据库,根据数据挖掘的主题,建立相应的数据仓库,采用聚类分析、相关系数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各名中医的用药特点、辨证规律等进行数据的分析挖掘。[结果]六位医家在药物频数、药物性味、药物分类、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均有所不同,用药频数最高的分别为茯苓、甘草、太子参、黄连、白术和茯苓;吴良村、沈敏鹤、冯正权药物性味以平为主,而郭勇、林胜友、单泽松则以温性为主;六位医家都以甘味中药治疗结直肠癌;除林胜友以清热药为主外,其余五位医家均以补虚药治疗结直肠癌;吴良村高频药物以木香、黄连、地榆炭、马齿苋为主,沈敏鹤则以虎杖根、水杨梅根、藤梨根为主,郭勇以白术、茯苓、太子参、白芍、淡竹叶、荷叶、藤梨根、六神曲为主,林胜友以木香、黄连、大血藤、蒲公英、乌药为主,冯正权以生晒参片、白术、甘草、茯苓、陈皮、白芍、黄芩、厚朴为主,单泽松以茯苓、白术、党参、黄芪、干姜为主。[结论]六位医家对结直肠癌的处方用药,扶正为本,健脾为先,清化热毒,消积祛湿,辨证论治,善用药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法探讨袁肇凯治疗高血压的常见用药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金润中医院袁肇凯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采用Excel表对袁肇凯治疗高血压的中药处方进行中药味数、四气、五味、归经、功效频数统计,运用SPSS 21.0分析软件,根据功效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袁肇凯中药处方共运用79味中药,其中高频中药38味,频次排名前10位的中药有白芍、天麻、石决明、牡蛎、龟板、甘草、玄参、牛膝、代赭石、杜仲。获得2个聚类方,第一类方具有平肝潜阳、养心安神的功效,由地丹平压片与养心汤化裁而成;第二类方具有镇肝熄风、滋养肝肾的功效,由镇肝熄风汤与天麻钩藤饮化裁而成。结论:袁肇凯治疗高血压病用药具有平肝潜阳、养心安神、滋养肝肾、镇肝熄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内服治疗糖尿病足(DF)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重庆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建库以来的相关文献,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SpringerLink和Pubmed文献为补充;人工检索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处方;统计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系统可视化分析用药频次,筛选高频药物,并做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检索到4013篇文献,纳入279篇文献,319首处方,239味中药;高频药物依次是当归、黄芪、赤芍、川芎、丹参、甘草、红花等32味中药,多为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湿通络药;药物性味中温、平、寒、苦、甘、辛最多,多归为肝、脾、肺经;高频药物二项和三项关联规则中,支持度和置信度较高的是当归—红花、当归—川芎、当归—甘草、当归—赤芍和当归—川芎—黄芪;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提炼出5首新处方,由补阳还五汤、糖脉通、丹血蛭甲逍遥汤、当归四逆汤等经典处方加减而来。结论 中药内服治疗DF整体处方以活血化瘀、益阳生阴为主,辅以清热解毒、祛湿生津和通络止痛,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提炼出5首新处方,为DF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亦起到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之临证经验。【方法】收集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门诊有效病案的资料及处方,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网络构建方法等探讨庄礼兴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157首处方132味药物。药物频次居前的药物依次为白芍、枳壳、柴胡、陈皮、法半夏、甘草、川楝子等;药物分类主要分为理气药、补虚药、清热药等;归脾经或胃经药物最多,其次是肝、胆经。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聚为3类,即C1类:枳壳、柴胡、白芍、陈皮、法半夏;C2类:川楝子、延胡索、甘草;C3类:白术、熟党参、茯苓、炙甘草、砂仁、厚朴。关联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海螵蛸-枳壳、竹茹-法半夏、柿蒂-枳壳、川楝子-枳壳-白芍-柴胡、白芍-枳壳-法半夏-陈皮-柴胡等药物组合。【结论】庄礼兴教授诊治慢性胃炎的思路为:把握病因病机,辨清标本虚实与轻重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重视理气,强调中焦气机与少阳枢机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田德禄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6年8月—2022年5月田德禄教授治疗的IBS-D患者104例,提取患者病案中的有效方药120首,运用Microsoft Excel2020、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3.0)软件进行用药频次及分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数据挖掘发现,田德禄教授在104例IBS-D患者的治疗中共使用了109味中药。药物频次分析显示,应用频次在30次以上的中药共22种,其中应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包括白芍、防风、黄连、陈皮、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干姜、白术、木香等。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白芍、防风”“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干姜、黄连”药对出现频次较高。聚类分析得到4个核心聚类方药组合,第1组为防风、白芍、黄连、炒白术、陈皮、干姜,第2组为赤芍、白芍、太子参、黄连、防风、炒白术,第3组为白芍、陈皮、半夏、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第4组为干姜、乌梅、黄连、防风、炒白术、肉桂。结论 田德禄教授治疗IBS-D 患者以清降为原则,立足于肝脾,养肝柔肝以疏肝,补气温中以健脾,用药配伍以辛开苦降为主,调畅气机,邪祛正安,燥湿相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林毅教授治疗乳癖的用药规律。方法采集并整理林毅教授诊治的乳癖病案,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关联规则和熵聚法方法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乳癖病案593例,其中肝郁气滞案242例,痰瘀互结案152例,冲任失调案199例,上述3证病案处方分别涉及中药98味、102味、112味,通过频次分析得到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处方药对,经聚类分析处方中核心组合。结论林毅教授治疗乳癖病经验为:辨证施治,病证结合,标本兼顾;五脏相关,肝为至要,平衡为宗;知药善用,组方精妙,用药平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沈红权治疗不寐的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方法 计算机收集并整理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沈红权主任门诊收治的不寐患者病史资料和医案处方,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V2.3.7对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应用频次、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药味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总结处方用药经验和组方规律。结果 共纳入处方245首,涉及210味中药,总结归纳出高频单味中药20味。药性以平、寒、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经为主。药物关联中得出高频药物药对关联规则8条;高频中药角药关联规则7条。药物聚类得出5个聚类处方。核心处方1主要用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者;核心处方2主要用于伴下焦湿热伴便秘者;核心处方3主要用于气虚伴瘀热内蕴证者;核心处方4主要用于肝胆郁热证者;核心处方5主要用于肝郁脾虚证者。结论 沈红权主任治疗失眠以宁心安神、疏肝解郁为基本治法,实证常配伍清利湿热、凉血活血药物,虚实夹杂证配伍健脾养心、调和肝胃药物,虚证配伍益气养血、扶正安神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陈意教授治疗不寐的用药组方规律。[方法]收集陈意教授2014至2016年在浙江省中医院诊治不寐的病案,采用SPSS软件、SPSS Clementine12.0 软件、Liquorice软件,以频数分析法、复杂分析网络、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陈意教授治疗不寐的临床用药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总结陈意教授治疗不寐的用药组方规律。[结果]陈意教授治疗不寐的高频药物是炒枣仁、五味子、远志筒、丹参、茯苓、淮小麦、甘草、香附、黄连等。根据复杂网络分析,陈意教授治疗不寐核心方为炒枣仁-五味子-远志筒-茯苓-淮小麦-丹参-香附-甘草。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炒枣仁、琥珀、丹参、淮小麦、龙骨、牡蛎、石菖蒲、五味子、郁金、远志筒;第二类为柏子仁、百合、地骨皮、煅龙骨、煅牡蛎、黄柏、麦冬、生地、知母;第三类为柴胡、炒白芍、川芎、当归、甘草、香附、枳壳;第四类为陈皮、茯苓、厚朴、姜半夏、龙齿、吴茱萸;第五类为黄连、黄芩、焦山栀。[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分析得出陈意教授治疗不寐临床用药灵活、精准,药必执法,擅于补虚泻实,平衡阴阳,值得深入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收集并分析含马钱子的内服中成药处方的用药特点,为马钱子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版《中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有马钱子的内服中成药处方,借助Excel、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最终共收集内服处方99首,涉及中药264味,其中包括高频中药52味,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主要归肝、脾经。主治疾病以痹证、创伤类疾病为主,治疗痹证处方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54种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8类;治疗创伤类疾病处方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7种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分为5类。[结论]含马钱子的内服处方中,常以马钱子配伍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和补虚药,在以血瘀为基本病机的痹证和创伤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高祥福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处方用药规律,以便更好指导和应用于临床。[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祥福教授门诊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资料,运用Excel 2019对使用的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包括性味、归经、功效等,并选取使用频次>49次的高频中药,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层聚类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共计340诊次,共使用中药115味,总频次为4766。药物四气前3位为寒、温和平;五味前3位为苦味、甘味和辛味;药物归经前3位是肝经、脾经和肺经;按功效排序,前3位为补虚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高频中药共28味,以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和健脾化湿药6大类为主。聚类分析提示高频中药可聚为3类,且聚拢趋势较好,第一类为杜仲、续断、延胡索、防风、山药、生地黄、丹参,第二类为黄芩、黄连、葛根、淫羊藿、薏苡仁、牛膝、苍术、牡丹皮、黄柏、穿山龙、茯苓、川乌、青风藤、佛手,第三类为黄芪、当归、麻黄、附子、桂枝、知母、川芎。[结论]高祥福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扶正祛邪为原则,用药上寒温苦辛甘并用,多应用补虚药和解表药,病程中注意活血化瘀,标本兼治,同时配伍清热泻火、祛风除湿中药,从而可起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叶天士和薛生白在治疗湿热类温病的用药异同及各自治法特点。方法?根据叶天士、薛生白两人著作中的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应用关联规则及SymbolcA@检验比较二者用药异同。结果?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茯苓、陈皮、厚朴、杏仁、滑石、泽泻、半夏、薏苡仁、白术、苍术等10味均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其中杏仁、滑石、泽泻3味药物的使用中叶天士要多于薛生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药物配伍方面,叶、薛二家均喜用茯苓-陈皮-厚朴;不同的是叶天士还喜用黄芩-黄连、猪苓-泽泻、滑石-竹叶-杏仁等配伍,而薛生白使用较多的是杏仁-厚朴-白豆蔻、陈皮-白术-茯苓、厚朴-茯苓-陈皮-草果等配伍。结论?叶、薛二家在治疗湿热类温病时均遵行了《内经》的治湿原则,另外叶氏的常用配伍也体现了其“总以苦辛寒治湿热”的用药特色,而薛氏的用药则体现了其“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的认识,治疗以中焦阳明、太阴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我院中医科2017年治疗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处方446张,利用Excel、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频数频率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446例患儿使用了148味中药,使用频数前6位的中药为桔梗、甘草、黄芩、苦杏仁、连翘、薄荷;中药类别频数前3位的为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甘草和苦杏仁,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桔梗、薄荷和苦杏仁;聚类分析得到5个新组合。结论: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用药进行数据挖掘,体现了以解表为核心,辨证加入化痰、止咳、清热、健脾的用药及组方特点,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用药规律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录入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医案处方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改进的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等无监督数据挖掘算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的用药经验以及组方规律。结果对脾胃病证筛选出的29个医案,共71首处方、108味中药进行分析,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是甘草、陈皮、砂仁、茯苓、木香、法半夏、厚朴、枳实;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是"陈皮-甘草""砂仁-甘草""茯苓-甘草";挖掘出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的4个核心组合及1首新处方。结论熊继柏教授治疗脾胃病证多用醒脾开胃,行气化湿之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