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电刺激仪器是通过电流作用于目标组织,使目标组织产生相应的功能变化。刺激方式、刺激电流、波形等均会影响治疗效果。市面上现有的神经肌肉电刺激仪一般只有单一的治疗模式,局限性很大。为了有针对性地治疗不同肌肉疾病,我们设计了一个能够方便准确地控制刺激电流的多参数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系统:方法:设计了一个以STC12C5410AD单片机为核心控制芯片的多参数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系统,采用串口实现上下位机的通讯,通过软件编程,上位机发送波形、频率、脉宽、间隙时间、最大刺激电流等各项参数指令,由单片机控制D/A转换芯片DAC8532输出指定波形,经过高压开关保护电路加入恒流源电路,产生恒定的电流对目标组织进行刺激。系统加入多项安全控制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结果:通过对系统进行电阻测试,验证了系统为恒流型仪器,经过电阻的刺激电流由且仅由输入信号的各项参数确定,与电阻的大小无关。由临床试验证明了通过改变参数,可以改变刺激模式,并验证了该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论:该系统能设置成临床上使用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的各种模式。安全有效,有利于临床实验和相关科研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电刺激狗盆神经诱导阴茎勃起其阴部动静脉血流量变化,为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研究予以临床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症(DVT)是围手术期突然致死性疾病之一,死亡病例中43%发生在1 h内[1].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或由于静脉壁的直接损伤等原因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因此,对围手术期病人有意识地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神经肌肉电刺激模拟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电刺激模拟肌肉力量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的训练效果显著优于肌肉直接电刺激(MES),肌肉力量素质的增长与电刺激方式和刺激源的电特性有关;NMES能以较低的体能消耗完成肌肉力量的训练,适合作为常规训练前,中、后的辅助训练手段,NMES模拟肌肉力量训练的方式能满足肌肉功能群协调能力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中国人群疾病谱中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在目前针对脑卒中后康复的物理治疗中,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较为临床所重视.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是中国人群疾病谱中最主要的致残因素之一,近年来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经过40多年的研究表明,电刺激疗法能成功地恢复脑瘫患者的部分运动功能,且具有无创、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等优点,它是现代康复工程领域很有应用前景的一项新技术。本文综述了当前应用于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的两类电刺激即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阈值电刺激(TES)的治疗原理、临床疗效、适应症及并发症等,并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治疗技术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李岩  段长虹 《医学信息》2008,21(2):164-16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的静脉阻塞性疾病,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外科大手术后未采取预防措施者,DVT的发生率高达25%,严重影响患者的愈合并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我科对住院患者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住院患者中存在易患因素的4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经验,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机械性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效果。结果321例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占0.31%。结论采用机械和药物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神经重复电刺激检查对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Neuromatic型2000C及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查93例神经科肌无力患者188条神经的重复电刺激,按临床诊断分为重症肌无力(MG)组(n=59)和非重症肌无力(nMG)组(n=34)。结果:MG组神经重复电刺激诱发的波幅衰减阳性率(64%)显著高于nMG组(88%)(P<0005)。975%的MG患者在低频刺激时即可获得阳性结果,波幅衰减最大的刺激频率为5Hz而非3Hz。测量波面积对MG的诊断价值优于测定波幅。结论:神经重复电刺激检查在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耳大神经对大鼠电惊厥的抑制作用胡江元,黄显奋,李宽严(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上海200032)材料科学、生物刺激术及电极研究的发展,使周围神经功能性电刺激术成为可能。有文献报道电刺激迷走神经抗痫在人和大鼠上取得成功,但由于电刺激迷走神经对...  相似文献   

11.
贺媛  马丽红  杨飞 《医学信息》2019,(3):102-104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口肌训练在改善流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流涎患儿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盲对照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配合口肌训练。根据流涎分级(TDS)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儿流涎评分情况,应用Pearman相关分析口肌训练配合程度与流涎评分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63.80%,低于研究组的8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流涎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操训练配合评分与流涎评分呈负相关(r=-0.901,P=0.000)。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口肌训练能有效提高流涎患儿的临床疗效,且患儿口肌训练配合程度越好,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2.
经硬脑膜对视皮层电刺激为视觉功能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前期的仿真工作利用激活函数定性研究了经硬脑膜电刺激对视皮层的作用效果,本研究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引入神经无模型,定量研究不同刺激波形及参数对电极作用范围的影响.该方法将已建立的神经元模型耦合到视皮层区域有限元模型中,利用傅里叶-有限元方法分别计算双脉冲、指数脉冲和正弦波刺激下视皮层区域模型内的场电位,将电位加载到神经元模型上,观察神经元是否发生兴奋,以神经元区域兴奋个数判定电极的作用范围.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的表达刺激的响应范围:不同刺激波形及参数引起的神经元区域兴奋数量不同,且解剖结构会影响刺激效果.所得结果对实验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易患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骨盆及下肢术后47.36%(18/38);盆腔手术后39.21%(15/38);上腹部大手术后5.26%(2/38);其它手术后7.89%(3/38)。31例临床治愈,6例好转,1例并发肺栓塞死亡。结论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多种易患因素,手术、制动、血液高凝状态是主要原因,下肢及盆腔手术后高发,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预防其发生,早期发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电刺激仪器都是采用三角波、方波与非对称波等信号作为刺激信号源,或是将一些特定的信号先进行存储、然后再输出作为信号源,这些信号都呈现出周期性,作用于人体时容易使人产生适应性,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多而使效果逐渐变差,论文设计了一个基于混沌模型的非周期信号的电刺激系统。首先是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平台下构建出混沌模型,然后借助于DSP Builder软件将混沌模型转换为FPGA的工程文件,通过Simulink平台的模型仿真及Modelsim软件的行为级仿真,仿真无误后将工程文件在Altera公司的开发平台Quartus软件下进行编译、综合,最后生成可执行文件,下载到FPGA芯片即产生了混沌信号;将信号进行电压放大,功率放大,接入电极,实现了基于混沌信号的电刺激系统。所设计的系统获得了新型的电刺激效果,通过改变混沌方程的参数以及改变信号的输出频率,可以改变刺激时的直观感觉,由于人体的生物信号本身具有复杂的混沌特性,用它作用于人体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生物效应还需更多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重复神经电刺激(RNS)对神经肌肉病变的诊断有着肯定意义,虽然单纤维肌电图 (SFEMG)被认为是目前研究神经肌肉传导障碍最敏感的检查技术,但其损伤性大,耗时长,特异性较低,技术要求也较高,而RNS有其特定的优势,具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研究探索人类记忆、学习、情绪调控等认知功能、感知功能、运动功能的神经电刺激增强。脑机接口可用作更精细化的神经电刺激,它的信息读写性能提升也得到研究。非侵入式刺激以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为代表,实施较为便捷,但是在长期有效性和刺激精度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侵入式刺激方式以脑深部电刺激(DBS)、迷走神经刺激(VNS)为代表,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刺激具备高精度特性,但是在增强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上存在限制。对以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人体增强研究的局限和发展趋势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7.
体感诱发电位是检测脊神经和周围神经活动的重要方法,而经皮电刺激是体感诱发电位检测中的常用手段,通过对经皮刺激电极下电势场和电流密度场的分布的研究,可以提高检测的效率与质量。本采用镜像法,对经皮刺激电极下人体组织中电位场和电流密度场的分布进行了理论的推导,得到了场分布的解析解,以此解析解为基础,就可以得到电极放置位置下场分布的数值解,为临床神经刺激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周围神经损伤包括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临床上促进神经功能修复、避免失神经肌肉萎缩、恢复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常见治疗方法有手术、物理、化学等疗法,其中电刺激疗法应用最为广泛,有高、中、低频电刺激,刺激方法有经皮式、植入式、术中超强电刺激等方法,经皮式刺激避免了体内埋置电极的烦琐操作和需再次手术取出针电极造成的创伤,具有方便、无痛和适应证广泛等特点,最容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9.
采用表面阵列电极的人体前臂电刺激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阵列电极在改进刺激选择性和控制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能,而触点大小和间距是对刺激范围和深度影响最大的因素。针对手功能康复需求,在建立前臂同心圆柱层次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仿真得到直流阴极表面电刺激下前臂组织内神经纤维的胞外电势分布,采用神经纤维激励函数表征外加电场对神经轴突电活动的影响。通过仿真研究不同触点尺寸和排列方式的阵列电极设计,采用激励函数峰值和半宽度评价刺激效果。结果表明,当阵列电极触点尺寸由12 mm增大到14 mm,间距由6 mm减小到2 mm时,被激活的靶组织区域面积增大了169.36 mm2,使得刺激选择性变差;而大小触点交叉排列的结构设计能使激活的靶组织区域面积减小至少89.52mm2,有助于提高刺激选择性能,从而为表面阵列电极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限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广泛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由其诱发的肌疲劳.设计NMES诱发下肢运动条件下的肌疲劳检测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角度的检测和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频谱分析.研究表明,平均频率(MNF)、中值频率(MDF)及AR时变参数模型参量是评价NMES诱发肌疲劳的可靠指标,并且AR模型具有显著的高分辨灵敏度,最大变化率为90.23%,大于平均频率的43.82%和中值频率的55.49%,为NMES使用过程中诱发肌疲劳的准确评价和反馈寻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