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回顾性分析1l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8例行CT平扫,10例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l例行MRJ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扫描。结果11例表现为大脑后部病变,10例两侧基本对称,1例单侧发生。CT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灰白质交界模糊,皮层变薄,脑沟变浅;MRI表现为脑回样异常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呈明显高信号,DWI及eADC呈等低信号,ADC呈等高信号,增强无明显异常强化。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CT可作为本病的筛选手段,MRI应作为确诊和疗效观察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2.
任永 《当代医学》2016,(35):43-45
目的 观察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选取18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按照回顾性分析办法总结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比较18例患者中临床治疗方法及MRI影像学诊断特点,观察统计患者主要影像学指标表现及信号图像.结果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MRI图像经查发现异常病灶集中在双侧外囊,左顶叶,双顶叶,右额叶,右颞叶等部位.其中左顶叶部位发病患者数最多达到38.88%(7/18).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T 1WI信号大部分表现为稍低或不明显,T2WI及FLAIR均呈高信号,D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ADC表现为病灶信号增高,MRV均未见异常,增强扫面大部分未见异常强化,仅在7例左顶叶病灶患者中出现多发性小点强化.结论 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特点发现在颅脑病变区域,异常信号灶均累及大部分脑部组织,包括额叶、颞叶白质及颞叶、顶叶脑皮质,双侧基底节区等.在T2WI及T2水抑制图像中异常部位呈现高信号表征.对于弥散加权成像呈等或稍低信号,对于表观扩散系数图像表现为高信号.提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的鉴别与辅助诊断作用明显,其临床选择优势较高,患者对其无不良反应,适用范围较广,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CT及MRI影像学表现,为该病临床准确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8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临床CT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经分析发现,4例患者MRI影像表现为:双侧顶枕叶基本对称分布,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T2FLAIR呈现为高信号。而DWI则主要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4例患者临床CT表现:其双侧大脑后循环供血区表现为斑片状、低密度区。结论临床应用MRI及CT检查可为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从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有利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收集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检查影像资料,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对其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MRI检查病灶表现为T 1WI像上呈稍低、等信号,T 2WI像上呈高、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像上呈明显高信号,DWI像上(b值1000)呈等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未见扩散受限征象。病灶主要位于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区、小脑半球;以顶枕叶最多见,部分病灶分布较对称。11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MRI表现具有特征性,FLAIR序列显示病灶尤为明显,结合DWI检查及临床特征及病史,可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的MRI诊断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RES患者的MRI资料并进行追踪随访。7例患者均行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结栗MRI显示PRES以顶枕叶白质为主的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病变,部分累及皮层,颞叶后部、额叶或小脑也可有相同性质的小片状病灶受累。病灶DWI图呈等信号3例,略高信号2例,高信号1例,病灶DWI及ADC图呈混杂小片状低信号1例。经积极治疗随访发现,D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者预后较好,DWI呈高信号及DWI和ADC图均显示低信号者预后较差。结论PRES的MRI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征性,扩散加权成像对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111-11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患者均行CT、MRI平扫及DWI检查,其中2例患者行MR增强检查。结果 MR及CT显示双侧顶枕叶9例、基底节区3例、额颞叶2例、小脑2例、丘脑1例、胼胝体1例及脑干1例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或低密度影,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内。MR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2例增强后病变未见强化,12例患者高b值DWI均呈等信号,相应ADC图呈高信号。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复查MRI,病灶逐渐缩小、消失,临床症状好转。结论 DWI能明确PRES早期病变为血管源性水肿,DWI并结合常规MR对PRES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患者治疗后影像学评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MRI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PRES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MRI平扫,4例患者同时行MRV扫描,3例患者行MR增强扫描,其中8例患者经相关治疗后复查。结果病灶主要累及双侧枕叶及顶叶皮层下白质,其次累及概率依次为额叶、颞叶、小脑半球、基底节区、胼胝体及丘脑。MRI表现在T1WI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T2Flair像呈明显高信号,DWI像大多呈等或稍高信号,相对应ADC图大多呈高信号。行MR增强扫描的患者脑实质均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的信号。其中8例患者经临床治疗9-12天后复查MRI,大多患者的图像显示病变范围缩小或完全消失。结论PRES的头颅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RV及DWI像具有鉴别意义,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病因,有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围产期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MRI资料,并进行随访追踪.13例病例均行T1WI、T2WI、FLAIR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其中7例行增强MRI,5例行MR静脉成像(MRV). 结果 全部病例均急性起病,均有血压骤然升高病史.MRI表现为双侧对称性以大脑后部皮质下白质为主的病变,包括颞叶、额叶、基底节、小脑、脑干等亦可受累,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8例,稍高信号4例,ADC图呈稍高信号,有1例DWI呈高信号,ADC图呈略低信号.治疗后随访MRI显示DWI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图呈稍高信号者预后良好,DWI呈高信号、ADC图呈略低信号者预后欠佳. 结论 围产期PRES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 病变为血管源性水肿,治疗及时可逆转.MRI应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DWI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头颅CT及MRI检查发现脑白质弥漫性水肿,累及双侧顶枕叶及小脑白质和额叶,皮质亦见受累.病灶在CT上表现为等-低密度,常规MRI T1WI为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扩散成像检查可显示血管源性水肿,DWI低信号和ADC图高信号的典型改变.磁显葡胺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治疗后,其中3例复查头颅MRI或CT均提示病灶完全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头颅CT和MRI检查为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MRI检查是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子痫所致PRES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单独进行MSCT平扫4例,MRI平扫2例,同时行MSCT及MRI扫描3例,其中MRI增强3例,经治疗后复查4例.结果 PRES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侧枕叶或顶枕叶皮层下脑白质的密度/信号异常,增强扫描无强化.MSCT平扫顶、枕叶脑白质密度减低3例,顶、枕叶及左侧额叶密度减低1例,顶枕叶白质及皮层同时受累1例,单纯枕叶密度减低2例;MRI检查5例中顶枕叶皮层下白质病灶2例,顶枕叶及左侧额叶白质病灶1例,单纯枕叶白质病灶2例,所有病灶均呈长T1WI、长T2WI信号,FLA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DWI上均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在ADC上呈高信号,3例增强病灶均无强化,MRA及MRV均未见异常征象.经治疗后复查4例,MSCT/MRI显示病灶完全逆转恢复.结论 PRES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这一综合征,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表现、MRI表现及MRI诊断价值,提高对PRES的早期诊断正确性,帮助临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RPES的MRI图像及临床诊断治疗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剖宫产后36 d,突发头痛9 h入院,早期MRI示左侧顶、枕叶皮层及白质、左右小脑半球见斑点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DWI示左右小脑半球病灶呈略高信号,给予改善循环、缓解头痛、营养神经、调控血压等对症治疗,症状基本消失,18 d后复查磁共振示,脑内病灶完全消失,无任何后遗症。结论 PRES多累及顶、枕叶及小脑半球,及时诊治一般预后较佳,MRI结合临床对诊断PRES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6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CT示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不清.1例患者MRI显示双侧顶枕叶多发异常信号,在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随访CT显示所有患者病灶范围、数目逐渐变小、减少,甚至消失.结论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好发于顶枕叶脑白质,也可见于基底节、额颞叶.顶枕叶呈双侧对称性,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临床上均有血压突然升高.一般患者经适当治疗后,影像学表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3.
傅可  余翔  周琳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298-1299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观察。共分析1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病因多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先兆子痫7例,继发性高血压3例,原发性高血压3例,肾功能不全3例。主要临床表现视觉障碍、头痛、精神异常和癫痫发作。多数患者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T1WI呈低或等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ADC呈高信号,双侧对称或不对称;予以积极对症处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明显好转。结论:RPLS的病程具有可逆性,脑后部白质损害是其主要特征,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是本病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后循环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临床诊治的16例后循环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和DWI检查.结果 病变部位位于枕叶16例,顶叶12例,额叶3例,颞叶2例,脑干2例,丘脑2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FLAIR像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4例,低信号5例,等信号7例,对应的ADC图呈低、高、等信号.结论 后循环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早期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新官  邱维加  丁可  刘光俊  戴文海 《重庆医学》2012,41(23):2361-2363
目的提高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行MRI扫描,包括T1WI、T2WI、FLAIR、DWI序列,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3例患者行CT检查。结果 3例患者CT示两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两侧基本对称,其中1例累及额叶白质。7例MRI病灶主要位于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其中3例累及两侧额叶,1例累及右侧颞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FLAIR显示4例灰质受累,大部分D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表现扩散系数(ADC)图高信号或等信号,1例局部病灶ADC图呈低信号。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8例患者经过临床治疗1~4周后临床症状消失,7例1~4周后复查MRI脑白质病灶恢复正常。1例1周后复查CT额顶叶病灶低密度影消失。结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的血管源性水肿是PRES的典型影像学表现,FLAIR和T2WI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可逆性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寇红伟 《吉林医学》2013,34(6):1105
目的:讨论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方法:综合分析20例确诊为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患者均有头痛、视力模糊的表现,并且患者还伴有高血压,20例患者均做常规生化检查,血、尿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进行常规的核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扫描。结果:20例PRES患者的MRI显示病变部位均位于顶枕叶并双侧基本对称,病变主要是皮质区,尤其是白质部分。病变信号主要集中在双侧基本对称的白质,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白质及受累皮层均呈高信号,边界不清,DWI显示部分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表现弥散系数图(ADC)上呈高信号,部分病灶上呈高信号,ADC上呈等信号。治疗后随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逐渐减小,消失。结论:PRES好发于顶枕叶皮质及皮层下白质区,病变早期为血管源性水肿,晚期为细胞毒性水肿,治疗及时可以逆转,采用MRI、DWI等检查综合临床的典型特征分析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继发高血压脑病7例,子痫6例,子痫前期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急性肾小球肾炎1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急剧血压升高伴头痛15例,癫痫发作11例,意识障碍9例,视物模糊8例,精神异常5例,伴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4例;MRI主要表现为双侧枕顶叶多发皮层下白质较对称性异常信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和T2-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CT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15例治疗后MRI复查,10例病灶完全消失,5例病灶减少、范围缩小。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有基础疾病史,病变主要位于后循环供血区,以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经积极治疗后其信号具有可逆性,掌握以上特征对该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逆性大脑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表现,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1例妊高征子痫患者首次MR检查双侧顶枕叶及额叶皮质下白质对称性弥漫性T1WI低等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等及稍高信号,皮质也可见受累。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灶。经治疗两周复查MR,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水肿消失,仅可见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灶;另1例SLE患者,MR表现为双侧颞枕顶叶及部分额叶以白质为主长T1长,T2信号,皮质可见受累。累及基底节及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DWI呈等及稍高信号。患者入院3d后因DIC死亡。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MRI有一定特征性表现,DWI反应为血管性水肿。结合病因及临床表现,可早期为临床提供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及MR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女性10例,男性5例,9例患者行CT平扫,8例患者行MR扫描,其中2例患者同时行CT及MR扫描。结果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表现为以枕顶叶白质区为主的异常改变,CT图像呈片状低密度,MRI表现为T1WI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呈高信号。病灶主要位于双侧枕顶叶,其次是额叶及颞叶,也可累及脑干、小脑及基底节区。经过合理治疗大部分病灶好转,其中一例患者合并散在出血。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因,及时作出诊断,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产妇PRES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围手术期产妇PRE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平扫,2例接受MRI增强扫描,2例行MRA及MRV扫描,4例行MRI平扫复查.结果 6例患者均有子痫前期/子痫期症状,急性起病.MRI呈长或等T1信号长T2信号,T2Flair序列呈更高信号,DWI序列呈等信号,未见强化,血管未见异常.病灶主要累及大脑半球后部白质,多呈对称性分布,脑皮质、基底节等部位也可累及.4例复查MRI平扫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MRI的T2Flair和DWI序列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扫描序列,双侧顶枕叶白质对称性受累是PRES的典型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