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管内植入式药物输注系统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中重度癌痛患者根据疼痛部位分别行硬膜外(15例)和鞘内(11例)置管植入药物输注系统镇痛,比较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并评价术后镇痛效果和生活质量。结果:2组患者术后1~8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术前1天明显降低(P<0.01),生活质量评分亦均较术前1天升高(P<0.05~P<0.01),2组间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可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采取相应的椎管内镇痛方式进行治疗,以减轻癌痛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联合鞘内输注舒芬太尼治疗骨转移癌爆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骨转移癌爆发
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普瑞巴林+鞘内输注舒芬太尼组,n=20),B组(安慰剂+鞘内输注舒芬太尼组,n=20)和C组
(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组,n=20)。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3组患者治疗后基础痛及爆发
痛的强度,并观察爆发痛的发作频率、总体满意度(general satisfaction,GSS)及不良反应。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
组患者的基础痛及爆发痛VAS评分和发作频率显著降低(P<0.05),患者的GSS最高 (P<0.05),恶心呕吐、嗜睡及便秘等
不良反应少。结论:普瑞巴林联合鞘内输注舒芬太尼能有效减轻骨转移癌基础痛和爆发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无线镇痛系统微控皮下吗啡给药对难治性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10月在本院接受无线镇痛系统及终端电子泵持续皮下泵注吗啡治疗的19例难治性癌痛患者以代替其口服吗啡药物,观察疼痛缓解时间、程度及缓解率与给药调整完成时间和不良反应,并记录比较治疗前后3 d疼痛评分(VAS)及24 h吗啡总用量。结果使用镇痛泵后平均疼痛缓解时间35 min;应用镇痛泵前后VAS评分分别为7(1)分和1(1)分(P<0.01),治疗前后吗啡日用量分别为(92.6±21.3)mg(口服剂量)和(31.0±9.34)mg(皮下给药)(P<0.01);治疗后各观察点间VAS评分与吗啡用药量比较无显著差异;疼痛缓解率为94.7%(18/19),平均给药量调整完成时间38.4 h;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尿潴留和精神症状。结论无线镇痛系统皮下吗啡给药可有效控制难治性癌痛,具有安全、高效、方便、稳定持久的优点,并降低难治性癌痛患者的吗啡药物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鞘内镇痛系统注射吗啡治疗重度癌痛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例视觉模拟评分(VAS)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经鞘内镇痛系统注射吗啡。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和30天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术后第1,3,7与30天各时间点鞘内吗啡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0例癌性疼痛患者鞘内注射吗啡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VA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及第30天鞘内吗啡用量与术后第1天和第3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结论经鞘内镇痛系统注射吗啡可以有效地治疗重度癌痛,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治疗8例顽固性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鹏  杨辉  杨天德  黄其林 《重庆医学》2007,36(17):1755-1756
目的 探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在顽固性疼痛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8例经筛选试验成功后的顽固性疼痛患者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并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8例患者在术后持续输注吗啡, 经过剂量调整, 在术后3个月时平均剂量为(1.98±0.30)mg/d,镇痛效果明显, VAS评分为2.31±0.37,基本无不良反应.结论 通过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将镇痛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及大脑, 镇痛效果确切, 而且用药量明显减少,避免了全身给药时的不良反应, 是治疗顽固性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骨转移癌爆发痛患者在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表达水平,探讨外周血中ET-1与骨转移癌爆发痛的疼痛强度(painintensity,PI)的相关性。方法将60例骨转移癌爆发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普瑞巴林+鞘内舒芬太尼输注组,n=20),B组(安慰剂+鞘内舒芬太尼输注组,/Z=20)和C组(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组,n=20);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爆发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外周血中ET-1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A组患者爆发痛的VAS评分及外周血中ET-1的表达水平降低最显著(P〈O.05);(2)对3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的ET-1水平与爆发痛的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在0.05水平(双侧)显著相关。结论血浆ET-1水平与骨转移癌爆发痛疼痛强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腔导管介入镇痛与非椎管内途径多药物联合镇痛治疗胰腺癌所致腹部顽固性癌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胰腺癌相关腹部顽固性癌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非全植入式硬膜外腔导管介入镇痛组(试验组):采用硬膜外腔导管介入自控镇痛技术,经侧腹壁做皮下隧道,外接自控镇痛泵。药物联合镇痛组(对照组):采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卫生部2011年版)》建议的非介入性治疗,主要为三阶梯镇痛药物的联合,包括口服、静脉、肌注、黏膜、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等用药方式的联合。随访3个月,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镇痛效果,记录VAS降低>20%和降低>50%的病例数,应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通用毒性标准(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mmon Toxicity Criteria,NCI-CTC)标准(纳入15项观察指标)计算药物毒性评分,记录通用毒性标准(common toxicity criteria,CTC)降低>20%的病例数,计算等效口服吗啡节俭效应,记录两组患者3个月后存活率。结果镇痛治疗4周时试验组与对照组VAS和CTC评分同时降低>20%的病例数分别为79.2%和39.1%,VAS降低>50%和CTC降低>20%的病例数分别为87.5%和34.8%;对照组VAS评分均值由7.8下降到4.8,CTC评分均值由6.8下降到5.8;试验组VAS评分均值由7.9下降到3.2,CTC评分由6.9下降到2.9;试验组和对照组等效口服吗啡节俭率分别94.5%和31.2%(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3个月存活率分别为79.2%和33.3%(P<0.01)。结论与非椎管内途径多药物联合镇痛比较,经椎管内硬膜外腔导管介入镇痛治疗胰腺癌所致腹部顽固性癌痛的镇痛效果更好,镇痛药相关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蛛网膜下腔植入式输注系统输注吗啡在晚期癌痛患者镇痛的疗效。方法晚期癌痛住院患者25例,通过蛛网膜下腔植入式输注系统输注吗啡镇痛,观察治疗前与吗啡输注后24h、72h、1周、1月的VAS评分、睡眠质量(Qs)、毒副反应。结果1月后疼痛控制程度达优者22例(88%),良1例(4%),一般1例(4%),差1例(4%);优良率为92%。睡眠质量优22例(88%),良3例(12%)。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2例(8%),恶心3例(12%),便秘3例(12%),尿潴留4例(16%),未见嗜睡和呼吸抑制者。结论经蛛网膜下腔植入式输注系统输注吗啡对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自控镇痛微控皮下吗啡给药对晚期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住院期间的38例晚期癌痛口服阿片类药物效果不佳患者,应用吗啡自控镇痛泵以代替其口服吗啡用药,记录治疗前后3天疼痛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2(QOL-2)及24小时吗啡总用量,观察疼痛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并记录。结果:应用镇痛泵前后VAS评分均值分别为7.16±0.89和1.79±0.38(P<0.01),QOL-2评分均值分别为28.34±6.57 和50.03±8.41(P<0.01),治疗前后吗啡日用量分别为92.6±21.01mg(口服剂量)和31.0±9.34mg(皮下给药)(P<0.01);疼痛缓解率为94.7%(36/38);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尿潴留和精神症状。结论:经皮下吗啡给药自控镇痛可有效控制晚期癌痛,具有安全、高效、方便的优点,并降低晚期癌痛患者的吗啡药物的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鞘内植入镇痛输液港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80例晚期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注吗啡治疗,试验组采用鞘内输注吗啡治疗。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睡眠情况。结果:试验组镇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疼痛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和睡眠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睡眠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植入镇痛输液港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144-147
目的分析癌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在改善晚期肠癌患者癌性疼痛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4月我院肛肠科及胃肠外科收治的晚期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后对比策略,第一阶段给予常规护理,第二阶段给予规范化护理流程护理,分析患者两阶段疼痛评分、生存质量、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结果第一阶段NRS评分(5.54±0.49)分,较入院时显著降低(t=4.92,P0.05),经过第二阶段护理后NRS评分为(2.81±0.42)分,显著低于第一阶段(t=7.16,P0.05);第一阶段患者完全依从患者占42.5%,部分依从占35.0%,总依从性为77.5%,显著低于第二阶段患者总依从性100.0%(χ2=6.85,P0.05);第一阶段SF-36评分(49.51±6.26)分,经过第二阶段护理后SF-36评分为(88.16±9.67)分,显著高于第一阶段(t=8.71,P0.05);第一阶段患者满意度中满意占52.5%,较满意占20.0%,总满意度为72.5%,显著低于第二阶段患者的总满意度(92.5%)(χ~2=6.73,P0.05)。结论规范化的癌痛护理在晚期肠癌患者癌痛护理工作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14.
癌症爆发痛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而爆发痛作为癌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起病急、持续时间较长、疼痛程度高,对患者及社会常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关注爆发痛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从爆发痛的定义、分类分型、病理生理学机制和通过不同给药途径综合治疗特点等方面分析爆发痛。  相似文献   

15.
Intravenous opioids in chronic cancer p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18.
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lumba Quigley是颐养关怀治疗领域中的一位专家,她为一个以医院为基础的支持团队(a hospital based support team)工作。同时她还服务于一所颐养关怀社团和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在那里,患者得到临终护理,延续生命并控制症状。癌症患者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常常伴发疼痛。此外,疼痛还是癌症患者最令人恐惧的症状。适当应用镇痛药物(特别是阿片类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绝大多数患者的癌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癌痛规范化治疗对中重度癌痛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方法 采用患者自身前后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肿瘤中心收治的晚期癌症并伴有中重度癌痛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以疼痛的“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规范化综合治疗、不良反应防治、健康教育和随访为护理要点的癌痛规范化治疗,以数字疼痛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和体能状况Karn of sky评分法(KPS)、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分析患者实施癌痛规范化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中重度癌痛患者在实施规范化治疗后,92.7%患者的疼痛强度降低至轻度疼痛或无痛;不良反应(便秘、头晕、恶心呕吐、嗜睡和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的12项内容均明显改善,平均QOL评分和KPS评分分别为49.91±7.64和84.51 ±3.56,显著高于规范化治疗前的29.40±10.38和68.42±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癌痛规范化治疗能有效缓解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体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