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GE—DIASONICS高频超声对160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P脉压差〉55mmHg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大于脉压差为40-55mmHg者(P〈0.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卫星  徐林莉 《当代医学》2009,15(32):80-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156例,分为A组(脉压差〉60mmHg组)和B组(脉压差40~60mmHg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内膜厚度,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的患者(P〈0.05)。统计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中层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松 《吉林医学》2007,28(9):1111-11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 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常海宁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1009-101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7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与21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为对照,对所有患者行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的内膜-中层增厚≥1.3mm定义为斑块。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脉压的增大,颈总动脉内径、平均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发生率显著增高;高血压病患者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内膜-中层厚度逐渐增厚;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明显正相关,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老年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脉压在评估早期动脉硬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高血脂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方法:medison-8000Ex高频超声对120例高血脂患者及120例血脂正常者两组,观察其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血脂升高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彩超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对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智琳 《中外医疗》2012,31(7):177-177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查高血压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对于本院临床确诊的115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脉压差将病例分为2组,40~55mmHg组54例,〉55mmHg组61例,对比2组病例的检查结果和斑块检出率。结果 〉55mmHg组患者的最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平均颈总动脉内径等数据均〉40~55mmHg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同时,在2组病例的斑块检出率方面,〉55mmHg组患者检出斑块43例(70.5%),40~55mmHg组患者检出斑块17例(31.5%),2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检查中,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运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高血脂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情况。方法:用高频超声对120例高血脂中老年患者及120例血脂正常的中老年人两组人员分别进行观察,观察其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血脂升高组,颈总动脉最大的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血脂增高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起促进作用,而彩超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对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和疗效的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中,分别选取34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作为A组,30例全期型高血压(SDH)患者作为B组,32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患者作为C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脉压(P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内膜厚度(IMT)。结果:A组患者的PP和血HCY水平分别为(83.53±8.07)mmHg、(27.54±4.16)mmol/L,均高于B组、C组、D组患者,且A组的平均颈动脉IMT为(1.86±0.27)mm,与D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H患者的脉压与血HCY及IMT呈正相关。A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1.2%、61.8%,明显高于B、C、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的PP增大与血HCY水平升高和颈动脉IMT增加有关。PP和HCY是IS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将13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依据动态脉压水平分组:工组,动态脉压≤40mmHg,II组,40mmHg〈动态脉压≤60mmHg,III组,60mmHg〈动态脉压≤80mmHg,IV组,动态脉压〉80mmHg;对入选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液学检查。结果4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IMT随动态脉压的增加明显增加;动态脉压与IMT的相关性最好。结论脉压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研究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Communis Carotis Artery,CCA)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s Artery,I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脉压(PP),左室重量指数(LVMI),血管的阻力指数(RI),切率(SR)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高血压患者68例,CDFI检查每例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D),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收缩期血流最大峰值流速(PSV)及RI,测算血管的SR和斑块指数,用自身PP,LVMI与RI,SR作相关线性分析,并与28例同期对照组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的LVMI增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增宽,IMT增厚,斑块的发生率,斑块指数,RI增高,SR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其中PP,LVMI,RI,SR呈线性相关。结论:劲动脉作为观察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 彩超检测 15 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血管内径、内 -中膜厚度 (IMT)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性质情况 ,并将同期住院而无心脑血管疾患的患者 7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5 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IMT、血管内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性质 ,在高血压病的进展和预后的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曹锐红  李献良 《右江医学》2009,37(5):526-528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2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两组:CA-IMT≥0.9 mm为增厚组(n=53),CA-IMT<0.9 mm为正常组(n=74)。结果①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 h平均收缩压(145.7±9.2)mmHg和(127.5±9.6)mmHg,24 h平均舒张压(83.5±5.1)mmHg和(76.7±5.6)mmHg,24 h脉压(62.3±10.1)mmHg和(47.8±9.5)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8.6±6.3 mmHg)和(134.8±8.2)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6.7±4.8)mmHg和(80.1±5.7)mmHg,白天脉压(63.5±10.9)mmHg和(51.4±9.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9.2±12.4)mmHg和(121.6±8.6)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9.3±9.0)mmHg和(70.3±5.2)mmHg,夜间脉压(60.1±11.7)mmHg和(50.4±7.1)mmHg,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其动态血压呈非勺型节律为54.7%比35.1%,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于英哲  张晓敏  朱红 《北京医学》2009,31(5):273-27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脉压﹥60mmHg组及≤60mmHg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僵硬度、颈动脉扩张性。结果脉压﹥60mmHg组颈动脉僵硬度为(1437.33±497.41)mmHg,显著高于脉压≤60mmHg组的(843.46±214.72)mmHg(P〈0.05),颈动脉扩张性显著降低[(0.21±0.11)×10-2mmHg-1vs(0.39±0.16)×10-2mmHg-1,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与颈动脉僵硬度成正相关(r=0.552,P﹤0.01),与颈动脉扩张性成负相关(r=-0.552,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功能改变有关,脉压增高可使颈动脉僵硬度增高、颈动脉扩张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115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结果: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的TMT均明显增加(P<0.01);斑块总检出率也增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高血压分级、血浆Hcy水平、脉压及斑块稳定性分组。结果不同高血压分级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Hcy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Hcy组(P〈0.05),高脉压组血浆Hcy、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脉压组(P〈0.05)。血浆Hcy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5)。血浆Hcy与IMT及24hPP均呈直线正相关(P〈0.05),IMT与24hPP呈直线正相关(P〈0.05)。血浆Hcy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Hcy率及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与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24hPP的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形成风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