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不同血运重建方式治疗冠心病三支病变的利弊。方法 63例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分为PCI组(35例)和CABG组(28例),随访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再住院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0.54±5.13)个月。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22.9%vs.3.6%)(P<0.05),再入院率亦高于CABG组(45.7%vs.17.9%)(P<0.05),而CABG组无事件生存率高于PCI组(78.6%vs.48.6%)(P<0.05)。结论冠心病三支病变患者2年后血运情况CABG组优于PCI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00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DES组150例和CABG组150例,术后随访10个月。观察两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和随访情况。结果 CABG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高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患、再次血运重建率、MAC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情况,CABG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患、MAC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低,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883-887
目的:探讨对于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应用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9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接受冠脉造影(CAG)检查为冠脉多支病变,住院诊断考虑为稳定型心绞痛,并拟行PCI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通过CAG指导的PCI治疗组(CAG组)及通过FFR指导的PCI组(FFR组)。在FFR组,当FFR≤0.80时,行支架植入干预治疗,而在FFR>0.80的情况时,不考虑行支架植入治疗。所有入选的稳定型心绞痛的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都采取最优化的药物治疗方案。随机对照研究的临床观察终点为12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等在内的全体事件。结果:CAG组与FFR组平均病变数分别是(2.79±0.73)支和(2.83±0.56)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人平均使用支架的数量为(2.76±0.78)个和(1.45±1.0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2个月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是20%和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的冠脉多支病变中,FFR组支架使用量明显减少,且可使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事件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再血管化治疗方案对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成功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456例,根据其再血管化方式分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组(n=288)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n=168),依据SYNTAX评分将各组分为高、中、低分亚组进行各亚组组间比较。评价的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致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非致死性卒中),次要终点为12个月再次血运重建。结果:术后12个月内再发心肌梗死比例PCI组高于CABG组(P0.05),2组间总不良事件、死亡、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YNTAX评分PCI组高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CABG组(P0.05),而在低分亚组与中分亚组,PCI组和CABG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接受CABG治疗并不优于PCI治疗,但SYNTAX评分高分组患者接受CABG治疗可能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再血管化治疗方案对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成功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456例,根据其再血管化方式分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组(n=288)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n=168),依据SYNTAX评分将各组分为高、中、低分亚组进行各亚组组间比较.评价的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致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致死/非致死性卒中),次要终点为12个月再次血运重建.结果:术后12个月内再发心肌梗死比例PCI组高于CABG组(P<0.05),2组间总不良事件、死亡、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YNTAX评分PCI组高分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CABG组(P<0.05),而在低分亚组与中分亚组,PCI组和CABG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接受CABG治疗并不优于PCI治疗,但SYNTAX评分高分组患者接受CABG治疗可能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住院与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212例高龄(年龄〉75岁)患者,根据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PCI支架组149例和CABG组63例,记录其临床与造影特征、血运重建情况和住院临床结果等资料,并进行临床随访。主要观察终点为住院与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ABG组相比,PCI组的院内MACCE发生率较低(2.0%vs12.7%,χ2=10.3,P〈0.05);院内死亡率较低(2.O%V87.9%,χ^2=4.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BG组院内MACCE发生的风险显著高于PCI组(P〈0.05)。平均随访19个月(中位时间579d)显示,2组MACCE(17.2%VS13.7%,P=0.57)、再次血运重建(P〉0.05)、卒中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与CABG组相比,PCI组随访期间MACCE风险较低(P〈0.05)。结论与CABG相比,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院内及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高龄(≥80岁)女性冠心病(CHD)患者冠脉造影(CAG)特点及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比较162例高龄女性冠心病患者(A组)与271例高龄男性CHD患者(B组)临床和冠脉造影的特点及介入治疗的疗效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患者冠脉血管细小、病变复杂且严重.远期随访结果:A组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B组[15.1%(21/139)vs.6.5%(15/230)](P<0.05);A组MACCE发生率略高于B组[12.2%(17/139)vs.8.3%(19/230)](P>0.05).结论 与高龄男性冠心病患者相比,高龄女性CHD患者的冠脉细小、病变复杂,行介入治疗同样安全有效,血运重建率高,但MACCE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血运重建方式的不同,117例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的糖尿病并发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与药物洗脱支架置入(DES)治疗。结果院内观察期间CABG组和DES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7.2%、12.5%,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7.2%、1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CABG组、DES组再次血运重建例数分别为1例(1.4%)、5例(10.4%),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治疗糖尿病多支病变患者近中期疗效肯定,是较为理想的血运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疾病 中远期疗效与并发症。方法 系统检索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 Registry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计算每项研究中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 区间(95%CI),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9篇文献纳入研究,累计研究对象4 030例,其中1 142例 接受HCR治疗,2 888例接受传统CABG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中远期随访中HCR组术后全因病死率(OR= 0.72,95%CI:0.54~0.96)和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OR=0.54,95%CI:0.35~0.82)均低于CABG组。而在血运重 建(OR=0.90,95%CI:0.61~1.34)及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发生率(OR=0.51,95%CI:0.18~1.4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中期随访中 HCR 组的 MACCE 发生率低于 CABG 组(OR=0.31,95%CI:0.15~0.66),而全因病死率(OR=0.79, 95%CI:0.52~1.22)、血运重建(OR=0.77,95%CI:0.30~1.96)以及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发生率(OR=0.71,95%CI:0.05~ 9.46)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远期随访中HCR组术后全因病死率(OR=0.67,95%CI:0.46~0.98)及心肌梗死或心绞 痛发生率(OR=0.32,95%CI:0.15~0.68)均低于 CABG 组。而在 MACCE(OR=0.72,95%CI:0.43~1.21)与血运重建 (OR=0.93,95%CI:0.60~1.4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CR相比CABG可降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中 期MACCE和远期全因病死率、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09年8月冠状动脉造影示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125例,按年龄分组,对照观察老年组[年龄≥60岁,平均(74.6±10.7)岁]56例及中青年组[年龄<60岁,平均(52.3±12.6)岁]69例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闭塞血管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结果老年组女性患者比例、高血压病患病率、脑血管病及其他疾病患病率高于中青年组,闭塞时间长于中青年组,合并2支以上血管闭塞率较中青年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闭塞病变血管支数及部位、平均造影剂用量、应用导丝数量及球囊数量、支架植入数、闭塞病变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CTO患者行PCI安全可行,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及北京友谊医院行心脏冠脉造影临界病变(50%70%)患者142例行FFR检测,选取FFR>0.80患者78例,强化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FFR≤0.80患者64例行PCI治疗,随访时间>2年。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及再发心绞痛、再次心因性住院、出血。结果 FFR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7%,心绞痛发生率为16.7%,无事件生存率高达91.13%;PCI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心绞痛发生率为12.5%,无事件生存率达87.5%,强化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PCI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4),强化治疗组心绞痛发生率略高于PCI组,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3)。结论验证了FFR>0.80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行药物强化治疗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杨洋  夏豪  刘浙波  李晶 《安徽医药》2016,20(11):2139-2142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多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患者196例,根据术前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观察组,84例)和非替罗非班组(对照组,112例)。替罗非班组在术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而对照组未加用。术后均对患者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征、药物使用情况,分析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在基本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征、药物使用情况的统计中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随访期间(6个月内)MACE发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出血并发症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的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MACE的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 ,探讨不同病变支数对左室功能的影响 ,并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178例AMI患者 ,分为PCI组105例和静脉溶栓组73例 ,比较其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 (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PCI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成单支、双支、3支病变组。结果 :(1)PCI组与溶栓组比较 ,血管再通率 (99.0 %vs52.1 % ) ,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5.63±1.99)hvs (7.05±3.02)h] ,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0.9%vs8.2% ) ,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0.5 %vs21.9 % ) ,再梗死率 (1.9%vs11.0 % ) ,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住院病死率PCI组低于溶栓组 ,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9 %vs8.2% ,P>0.05)。 (2)PCI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溶栓组[ (59.76±8.56) %vs (55.65±9.51) % ,P<0.01] ;EDD水平显著低于溶栓组[(53.43±5.42)mmvs (56.55±6.89)mm ,P<0.01]。 (3)PCI组中单支血管病变组的LVEF比双支和3支血管病变组高 (P<0.01或P<0.05) ,而EDD低于后两者 (P<0.01)。结论 :与溶栓比较 ,直接PCI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挽救濒死心肌 ,改善左室功能 ,降低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溶栓后冠脉介入(PCI)与延迟急诊冠脉介入(D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的疗效及术后6个月的生命质量。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溶栓后PCI(n=42)和DPCI(n=36)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MACCE)(包括死亡、再发心梗、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术后TIMI分级,评估溶栓后PCI和D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术前、术后6个月发放SF-36生命质量调查表(SF-36量表),比较两种治疗方式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冠脉造影示行PCI术前溶栓后PCI组单支病变率明显高于DPCI组(38.1%比13.9%,P=0.016),溶栓后PCI组三支病变率明显低于DPCI组(14.3%比41.7%,P=0.007)。术后6个月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溶栓后PCI组明显低于DPCI组(7.5%比27.3%,P=0.023)。死亡率、再发心梗率、脑卒中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IMI分级:溶栓后PCI组0~Ⅰ级明显低于DPCI组,Ⅱ~Ⅲ级明显高于DPCI组(P=0.028)。溶栓后PCI组术前躯体健康总评(PCS)、精神健康总评(MCS)分值高于DPCI组(P0.01)。溶栓后PCI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均较DPCI组分值高(P0.05)。溶栓后PCI组生理职能、总体健康、MCS改善情况优于DPCI组(P0.05)。术后6个月PCS、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两组改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溶栓后PCI在血管早期再灌注方面较DPCI有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心血管不良事件及预后,溶栓后PCI组略优于DPCI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部分血运重建介入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4例接受完全血运重建,B组63例接受部分血运重建,比较两组近远期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近期非致死性AMI、急诊CABG、死亡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非致死性AMI、再狭窄率、再次血运重建、死亡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远期心绞痛复发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部分血运重建介入治疗并不会明显降低高龄冠心病患者的近远期预后,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狭窄的疗效。方法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病例45例,26例行药物支架治疗(PCI组),19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治疗(CABG)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平均住院(7.1±2.3)d,短于CABG组的(13.1±4.2)d(P<0.01)。住院期间PCI组心血管事件7例,CABG组4例;术后6个月PCI组心血管事件12例,CABG组8例;术后12个月PCI组心血管事件17例,CABG组11例。三个时间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ABG比较,PCI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狭窄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不增加术后心血管事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老年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对照分析我院677例年龄≥60岁(老年组)和547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接受PCI并获得完全血运重建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近、远期临床随访结果。结果表明,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女性、合并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20mm长病变、显著钙化病变和复杂病变(B2 C型)患者的比例及平均植入支架数均较多;2组PCI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3·8%)及总死亡率(3·0%)分别高于非老年组的1·8%和1·1%(P<0·05);平均随访(11·9±3·8)个月,2组总随访率、造影复查再狭窄率、心绞痛复发率、随访患者MACE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PCI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及总死亡率高于非老年组,但其PCI成功率、手术并发症、长期临床疗效与非老年组相似,提示PCI是治疗老年多支冠脉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梁盛伟  刘震 《黑龙江医药》2021,34(5):1125-1129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合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预后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内科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结果提示任意一支血管符合CTO病变,并且行PCI治疗成功开通病变血管的患者105例,根据肾功能情况进行分组:肾功能正常组(A组,n=47),轻度肾功能不全组(B组,n=31),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C组,n=27),另选取同期以药物保守治疗的170例合并轻度、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CTO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治疗后1年全因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CTO患者治疗后1年出现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CTO病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随访终点事件情况:A组中出现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及再次住院治疗的概率最低,对照组中出现上述终点事件的概率最高,C组及对照组出现终点事件出现概率均高于A组及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发现:四组患者无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与再次住院治疗发生生存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Log Rank: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GFR<90mL/min/1.73m2(尤其是eGFR<60mL/min/1.73m2)、年龄>70岁、3支血管病变与术前LVEF<50%均为肾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预后出现全因死亡/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另合并糖尿病也是肾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预后出现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药物保守治疗,合并肾功能不全CTO患者行PCI治疗1年预后更佳,肾功能不全、高龄、存在多支冠脉病变、心力衰竭均是影响肾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行PCI治疗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罗新林  刘强  王丽丽 《安徽医药》2013,17(9):1568-1570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比伐卢定抗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拟行PCI的年龄≥80岁ACS患者155例,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78例)及普通肝素组(77例).比较两组PCI术后24 h、30 d的主要心脑不良事件(MACCE)及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PCI术后24 h、30 d的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卢定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肝素组(P〈0.001).结论 与普通肝素相比,比伐卢定在老年ACS接受PCI治疗的人群中,明显减少出血事件,且未增加MAC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重建术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4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重建术(CR)治疗[冠脉介入(PCI组)或冠脉搭桥术(CABG组)]或药物保守治疗(药物保守组),并进行12个月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及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复发、再次入院和再次血运重建术情况。结果:于入院至随访12个月期间药物保守组心源性死亡高于PCI组、心绞痛复发高于CABG组(P<0.05);PCI组在心绞痛复发例数方面高于CABG组(P<0.05)。结论: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行冠脉重建术治疗是安全的,能够降低病死率及心绞痛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