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蒋鹏程  施如霞 《中国肿瘤》2006,15(11):792-79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其预后因素。[方法]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06例,直线加速器盆腔野体外照射,24例加阴道施源器HDR腔内后装治疗。按患者年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6个观察指标分析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53.6%。年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生存率显著相关(P〈0.05),病理分级与生存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的疗效肯定,年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生存率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子宫内膜癌可通过淋巴转移、直接蔓延、血行转移途径转移,其中淋巴转移为主要途径.早期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时术中是否行淋巴结切除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术中是否行淋巴结切除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01-01-2015-05-01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的81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CA125水平等可能与发生淋巴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通过SPSS 17.0软件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1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88例(10.76%),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85例(10.39%),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5例(8.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附件转移、宫旁转移、CA125、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盆腔部位转移、合并子宫肌瘤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肌层浸润、附件转移、CA125水平升高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术中应充分考虑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肌层浸润、附件转移、CA125水平等危险因素,以决定是否行淋巴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进行生存及预后分析。结果:12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90.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组织分级、病理类型、深肌层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分期及术后放化疗等因素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深肌层浸润以及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总体生存率高,手术-病理分期、肌层受累程度以及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行子宫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程度、子宫浆膜浸润以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脉管内是否有癌栓是影响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状况改善有效率为56.52%,明显低于未转移患者(8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1年生存率(69.57%)明显低于无转移组患者(9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脉管内癌栓是影响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对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影响子宫内膜腺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评价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肿瘤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治疗学随访相结合方法观测临床分期等7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DNA倍体与子宫内膜癌预后和五年生存率间高度相关,而血管内癌栓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正确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肌层浸润是影响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ER、PR、DNA与治疗后预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方瑜  滕慧  孙艳  方翠莲 《肿瘤学杂志》2023,29(7):573-579
摘 要: [目的] 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00例作为建模组,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验证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Cox回归模型筛选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预后相关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 术后对300例患者实施5年随访,失访14例,286例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45%、86.71%。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影响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3年、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95%CI:0.820~0.892)、0.849(95%CI:0.805~0.880);校准曲线为斜率近似于1的直线。验证组列线图预测3年、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95%CI:0.803~0.903)、0.827(95%CI:0.758~0.876)。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高危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8.63%,明显低于低危组患者的92.31%(P<0.05)。[结论] 基于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术后3年、5年生存率的区分度与一致性良好,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年龄<40岁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185例,根据随访3年后的最终结果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对临床资料、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随访3年发现,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87.3%。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比较,在BMI、ER(+)、PR(+)、合并PCOS、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情况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ER(+)、PR(+)、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BMI较大,ER(+)及PR(+)率较低,病理分期较晚,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探讨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为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预后改善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妇产科(101例)和武汉市第三医院(30例)2014-01-01-2018-03-20收治的131例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一般人口学、病理及术后辅助治疗等资料,并对其生存预后进行Kaplan-Meier曲线分析,log-rank检验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可能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Cox回归分析,明确子宫内膜癌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50岁(97.4%)、未绝经(96.8%)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高于年龄≥50岁(81.5%)及已绝经(87.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87、6.793,均P<0.05。术后联合放化疗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96.6%)高于未联合放疗患者(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2,P<0.05。腺鳞癌(37.5%)、高拷贝型(35.6%)、伴脉管浸润(65.7%)、N3级淋巴结转移(38.3...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GRMC1的表达,分析PGRM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98.61%),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2.07%)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17%),P均<0.05。PGRMC1在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76.5%)明显高于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50.0%),P<0.05。PGRMC1的强阳性表达还与子宫内膜癌中ER、PR表达水平相关(P均<0.05)。PGRMC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0.05)。PGRMC1表达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但在透明细胞癌中,PGRMC1强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晚、浸润深度≥1/2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最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PGRMC1的强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类型及ER、PR表达水平相关。PGRMC1强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嗜神经侵袭(PNI)与早期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A2~ⅡB期3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早期宫颈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PNI的关系,并分析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30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PNI阳性率为15.0%(45/300)。早期宫颈癌PNI的发生与间质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手术切缘无关(P>0.05)。在随访期间,PNI阳性组复发率高于PNI阴性组(P<0.001);两组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I阳性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66.7%,84.4%)均低于PNI 阴性患者(90.1%,9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0)。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手术切缘是影响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间质浸润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37);而PNI不是影响无瘤生存率或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NI的发生与早期宫颈癌间质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有关,其与预后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行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分析患者术后临床特征,以及影响患者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患者行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分别为21.2%和23.9%,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仅为7例;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肿瘤中低分化、深度肌层浸润、临床分期及脉管浸润,而影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有肿瘤低分化、非子宫内膜样癌、深度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浸润;71例患者随访1年生存率为87.32%,且发生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 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有利于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年轻女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年轻(≤35岁)乳腺癌患者73例及老年(≥60岁)女性乳腺癌患者51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组乳腺癌患者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年轻组患者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均较老年组高,而ER、PR表达率较老年组低(P<0.05)。结论年轻女性乳腺癌较老年女性乳腺癌侵袭性强,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配体(fatty acid synthase ligand,FasL)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82例子宫内膜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24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标本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Ki67、FasL蛋白表达水平,分析Ki67、FasL与子宫内膜癌各项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对Ki67与FasL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Ki67、FasL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率均逐渐增加,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FasL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肌层浸润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月经状态、脉管瘤栓形成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Ki67与FasL表达呈正相关性(r=0.438,P<0.05)。Ki67高表达者2年存活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61.76% vs 92.86%,P<0.05);FasL高表达者2年存活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57.14% vs 88.46%,P<0.05)。结论:Ki67、FasL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有望共同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判断患者预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关慧  王瑄  陈杰 《现代肿瘤医学》2017,(8):1271-1273
目的:探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Ⅰ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系统的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286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患者中3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4.9%,其中所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19.4%的患者未经盆腔淋巴结而直接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织学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21例患者因淋巴结转移而分期升级,术后需要辅助化疗和/或放疗.结论:全面的分期手术可以明确淋巴结转移情况,准确提供预后相关信息,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miR-367表达水平,并探讨不同病理分期、组织分化、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及脉管浸润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本实验分别收集了6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5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运用定量real-time PCR检测miR-36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量的差异,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miR-367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之间发现miR-367存在显著差异性表达,其中占85.25%的子宫内膜癌组织miR-367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内膜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病例中,miR-367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期(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肌层浸润深度三种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存在着统计学联系:miR-367低水平表达的病例通常表现出分化程度更低(P=0.001<0.05)和对肌层浸润程度更深(P=0.000 3<0.05)的特点.与年龄、淋巴转移、脉管浸润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统计学分析,还得出在FIGO分期Ⅲ-IV期子宫内膜癌病例中miR-367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FIGO分期I、II期内膜癌(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367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miR-367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中的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肌层浸润深度有统计学差异,并且它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发生及发展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1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宫颈受累及肌层浸润、脉管浸润等有关(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为非内膜样癌、肌层浸润及脉管浸润程度深、病理分期程度低及宫颈受累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方法 :应用 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 nm2 3蛋白与 PCNA蛋白在 48例胃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nm2 3低表达率为 41.6 7%。nm2 3低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 (P>0 .0 5 ) ,而与胃癌的浸润程度呈负相关 (P<0 .0 5 )。nm2 3低表达者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 nm2 3正常表达者 (P<0 .0 5 )。nm2 3低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细胞增殖活性分别较 nm2 3正常表达及无淋巴结转移者高 (P<0 .0 5 )。结论 :nm2 3等位基因缺失和癌细胞增殖活性增高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浸润及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和血管内皮生长子(VEGF)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Versican和VEGF的表达。结果:Versican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8.0%、57.5%和5.0%;VEGF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86.0%、55.0%和10.0%。Versican和VEGF分别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殖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rsican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与肿瘤分级、浸润深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rsican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样腺癌间质中富于Versican和VEGF,其表达可能与肿瘤发生、增殖和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CA125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化学比色法检测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4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及40例健康献血员(对照组)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CA125含量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患者血浆LPA水平为(5.87±2.0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31±0.45)μmol/L(P<0.01),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和CA125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69.2%、63.1%,特异度为60.0%、53.8%;LPA对子宫内膜癌早期(0+Ⅰ期)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晚期(Ⅱ~Ⅳ期)(P<0.05)。与肿瘤大小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其阳性率随病理分级逐渐降低并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随肿瘤浸润肌层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程度增加亦逐渐降低(P均<0.05)。而CA125阳性率随着病理分级逐渐升高,并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在深肌层浸润及子宫外转移病例中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血浆LPA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优于CA125,LPA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1~1997年收冶的14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全部随访。结果:147例患者、平均年龄56.1岁;5年生存率72.8%;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135例、盆腔包块81例、白带增多38例及腹痛23例;绝经前病例为39.5%,已占相当比例,有年轻化趋势;临床病理分期愈晚,预后愈差;肌层侵犯的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深肌层浸润者,易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也差;手术为主、放疗、化疗为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预后好、并发症少;孕激素对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措施;绝经前后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的妇科症状时,必须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孕激素的应用都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