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bcl-6和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目的 研究bcl-6和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DLBCL标本中bcl-6和Ki-67的表达情况。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bcl-6在DLBCL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4.44 %(49/90), 在RH组织中为15.00 %(3/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4,P=0.001);其表达与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及Hans分型相关 (χ2值分别为5.257、5.257、4.704、16.024,均P<0.05)。Ki-67在DLBCL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80.00 %(72/90),而在RH组织中为20.00 %(4/2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85,P=0.000),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及近期疗效相关(χ2值分别为5.889、6.451、6.024,均P<0.05)。结论 bcl-6和Ki-67的异常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IPI及Hans分型等相关,可为其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表达与临床预后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表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自1997年至1999年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共63例,均接受治疗并进行随访.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软件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中有43例survivin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8.3%,其表达与性别、年龄、分期、结外病灶数目无明显相关关系,与PS、LDH、B症状、IPI显著相关(P<0.05).其5年总生存率为50.04%.survivin表达阳性的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survivin表达阴性患者(P=0.000 1),二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0.36%和90%.多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表达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survivin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极有价值的预后指标,与IPI结合可于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DLBCL及15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iNOS的表达情况,分析iNOS的表达与DLBCL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之间的关系。结果 iNOS在DLBCL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2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IPI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 iNOS在DLBCL组织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及IPI相关,提示iNOS在DLBCL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分析LncRNA AK09398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探讨LncRNA AK093987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 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6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28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H)组织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LncRNA AK093987的表达,分析LncRNA AK093987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RH组(1.819±0.165)比较,LncRNA AK093987在DLBCL组(8.026±0.357)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01);LncRNA AK09398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症状、化疗敏感性及IPI指数相关(P均<0.05);LncRNA AK093987高表达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明显短于LncRNA AK093987低表达者(P<0.001)。单因素及Cox回归分析显示,LncRNA AK093987表达、化疗敏感性和国际IPI指数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LncRNA AK093987在DLBCL中高表达,LncRNA AK093987可能成为DLBCL独立的预后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53和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中p53和c-myc的表达情况。结果 p53和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其IPI有关(P<0.05)。p53和c-my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12,P<0.05)。结论联合检测P53和c-myc蛋白有助于判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复发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头颈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并对Hans、Choi和Tally三种分型法进行比较,同时观察各蛋白的表达在各种分型法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5月到2012年10月共103例头颈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CD10、Bcl-6、MUM1、GCET1、FOXP1和LMO2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进行Hans、Choi和Tally三种分型.结果:103例病例中,CD10、Bcl-6、MUM1、GCET1、FOXP1和LMO2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6例(15.53%)、68例(66.02%)、69例(66.99%)、21例(20.39%)、75例(72.82%)、50例(48.54%);Hans分型中,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6例(25.0%),活化B细胞(ABC)型77例(75.0%);Choi分型中,GCB型25例(24.0%),ABC型78例(76.0%);Tally分型中,GCB型20例(19.4%),ABC型83例(80.6%).CD10、MUM1、GCET1、FOXP1和LMO2表达情况对于分型诊断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l-6的表达对于Hans和Choi分型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头颈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ABC型多见;Hans、Choi和Tally三种分型法之间无明显差别;CD10、MUM1、GCET1、FOXP1和LMO2的表达情况对于诊断结果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Xiang XJ  He YJ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4):298-301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caspase-3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97年至2000年间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4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caspase-3表达情况。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9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survivin和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1%和76.6%,其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显著相关(P〈0.05)。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阳性患者的复发率高,survivin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31.3%)明显低于survivin表达阴性患者(64.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urvivin表达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survivin和caspase-3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指标,与IPI结合可在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骨髓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与c-myc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8例NHL患者骨髓及10例慢性淋巴结炎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PTTG及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 NHL患者骨髓中PTTG和c-myc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淋巴结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TG:0.567 7±0.270 7比0.071 2±0.020 1,t=4.706,P<0.05; c-myc:0.352 6±0.185 4比0.107 3±0.043 5,t=3.303,P=0.002).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PTTG及c-myc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TTG:0.556 8±0.211 3比0.602 8±0.244 6,t=0.640,P=0.527;c-myc:0.350 1±0.177 6比0.361 0±0.190 2,t=0.302,P=0.765).PTTG基因的表达与NHL骨髓浸润、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呈正相关(r=0.422,r=0.387;均P<0.05).c-myc基因的表达与NHL骨髓浸润、IPI评分呈正相关(r=0.431,r=0.344,均P<0.05).NHL患者骨髓PTTG基因和c-myc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0,P<0.05).结论 NHL中PTTG、c-myc呈高表达状态,PTTG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促进c-myc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 9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bcl-6、CD10、FOXP1、GCET1、MUM-1的表达情况。根据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分别将所有病例分型。其中3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按Hans分类法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1例,非GCB(nonGCB)型78例;按Choi分类法GCB型23例,nonGCB型76例。GCB型生存率明显优于nonGC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OXP1蛋白阳性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1),GCET1阳性表达则与预后呈正相关(P=0.027)。在35例DLBCL患者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高发于nonGCB型患者,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免疫分型GCB型预后都优于nonGCB型。bcl-6、FOXP1、GCET1的表达与预后有相关性。Choi及Hans分类法对DLBCL的免疫分型、临床预后估计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华肿瘤杂志》2022,(3):238-245
目的探讨circZNF609靶向miR-153调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淋巴瘤组织50例, 选取同期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反应性增生的正常淋巴结组织30例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和对照组织中circZNF609的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CI-LY19细胞分为Control组(空白对照)、si-con组(转染siRNA control)、si-ZNF609组(转染circZNF609 siRNA)、si-ZNF609+Anti-NC组(共转染circZNF609 siRNA和inhibitor control)和si-ZNF609+Anti-miR-153组(共转染circZNF609 siRNA和miR-153 inhibitor)。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情况, Western blot检测C-caspase-3、cyclin D1、p21蛋白的表达水平,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circZNF609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miR-320d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EnVision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有随访资料的原发于淋巴结的DLBCL 62例石蜡标本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免疫标记检测,根据Hans分类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采用安捷伦16.0高密度芯片对24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miRNA表达谱筛选,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62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miR-320d表达验证.将1 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62例DLBCL中,GCB型22例(35.5%),non-GCB型40例(64.5%),GCB型miR-320d表达水平是non-GCB型的3.43倍(P=0.034).miR-320d在对照组的表达量是DLBCL的5.65倍(P< 0.001).单因素分析示DLBCL中miR-320d低表达组总生存期低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示62例DLBCL中,miR-320d低表达(RR=2.434,95%CI1.148~5.159,P=0.020)为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IPI)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miR-320d表达下调预示DLBCL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0例DLBCL及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DLBCL组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表达水平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44和0.047);三者表达均与Ann Arbor临床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04、0.001和0.027);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外病变累及、ECOG体力评分、骨髓累及、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其中MTAP与CDKN2A基因表达情况还与B症状(P值分别为0.003和0.028)和国际预后指数(IPI)相关(P值分别为0.001和0.011)。此外,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相关(P值分别为0.022、0.019和0.042)。结论 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在DLBCL中呈低水平表达,与疾病进展和患者预后有关,可作为反映其生物学行为和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治疗效果一直不佳.本研究检测DLBCL中A20(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rotein 3 gene,TNFAIP3,A20 gene)基因缺失情况,探讨A20基因缺失对DLBCL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通路活化和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06-01-2015-05-3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60例DLBCL标本,以同期1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作研究对照.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20探针在60例DLBCL和12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中DNA缺失的情况.免疫组织化PV两步法检测A20、p65、P-gp蛋白的表达,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结果 DLBCL病例中A20基因缺失率为21.7%(13/60),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中未检出A20基因缺失;在DLBCL病例中活化B细胞样(Activated B cell-like,ABC)的A20基因缺失率30.5%明显高于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 cell-like,GCB)的8.3%,χ2=4.190,P=0.041.A20蛋白表达与A20基因缺失之间呈低度负相关(r=-0.259,P=0.023),p65蛋白和P-gp蛋白表达与A20基因缺失之间呈低度正相关(r=0.280,P=0.015;r=0.278,P=0.020).P-gp在DLBCL阳性表达率48.3%(29/60),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表达率为16.7%(2/12),χ2=4.090,P=0.043.DLBCL中ABC-DLBCL的P-gp蛋白的表达阳性率61.1%明显高于GCB-DLBCL的29.1%,χ2=5.032,P=0.015.结论 DLBCL中A20的缺失和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降低了A20对NF-κB的负调节作用,使肿瘤内NF-κB异常活化,下游靶基因MDR1转录上调,P-gp表达增加,使肿瘤细胞对DLBCL的化疗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BCAR4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90例DLBCL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90例淋巴反应性增生(RLH)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2组血液LncRNA BCAR4含量,并分析其与DLBCL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患者血清BCAR4表达水平(4.25±0.23)明显高于RLH患者(1.12±0.07)(P<0.05)。肿瘤较大、分期较高、存在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较高的DLBCL患者LncRNA BCAR4表达水平明显更高(P<0.05);高表达lncRNA BCAR4的DLBCL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6.15±2.24个月)显著短于低表达者(33.06±3.22个月)(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表达的lncRNA BCAR4与高IPI指数是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ncRNA BCAR4在DLBC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并与患者的肿瘤大小、分期、是否存在B症状、IPI指数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DO表达对CD2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RCHOP方案治疗的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经组织活检诊断为DLBCL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免疫组化检测CD20蛋白阳性表达,先后通过RCHOP方案治疗,分析IDO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预后差异。结果非GCB型、临床分期Ⅲ~Ⅳ期、有B症状、化疗效果为PD+SD的CD20+DLBCL患者IDO表达阳性率高于GCB型、临床分期Ⅰ~Ⅱ期、无B症状、化疗效果为PR+CR患者(P<0.05)。IDO阳性患者1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22%、36.11%,低于IDO阴性患者的91.67%、70.83%(P<0.05);IDO阳性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3%、50.00%,低于IDO阴性患者的95.83%、79.17%(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非GCB型、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B症状、IPI评分为3~5分、IDO阳性表达均是导致CD20+DLBCL患者RCHOP方案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DO高表达患者近期疗效较差,3年无进展与总生存率较低。IDO表达水平可以作为DLBCL患者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伟  叶绥艳 《现代肿瘤医学》2020,(16):2876-2880
目的:分析粘性蛋白1(MUC1)和粘性蛋白5AC(MUC5A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组患者35例为对照组,q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MUC1和MUC5AC表达水平。结果:DLBCL组患者肿瘤组织中MUC1 mRNA水平显著高于RLH组患者(P<0.05);MUC5AC mRNA水平显著低于RLH组患者(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LBCL组患者MUC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RLH组,MUC5AC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RLH组(P<0.05);MUC1和MUC5AC表达水平与DLBCL肿瘤分期、B淋巴症状、IPI评分有关(P<0.05);MUC1阴性表达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表达组(P<0.05),MUC5AC阳性表达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MUC1和MUC5AC表达水平及肿瘤分期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UC1在DLBCL组织中显著表达上调,MUC5AC在DLBCL组织中表达下调,其表达水平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叉头框转录蛋白1(FOXP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85例DLBCL组织中FOX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OXP1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85例DLBCL组织中FOXP1的阳性表达率为71.8%(61/85),FOXP1表达与年龄、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0.05)。在生发中心型(GCB)DLBCL中FOXP1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无病生存期(PFS)为13个月和44个月(P=0.002),总生存期(OS)为28个月和50个月(P=0.003);而在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中FOXP1表达与生存预后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分期、LDH水平、有无B症状以及FOXP1表达与DLBCL患者的PFS和OS均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期(95%CI:1.410~4.415,P=0.02)和FOXP1表达(95%CI:0.143~0.734,P=0.007)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FOXP1蛋白有可能是DLBCL的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尤其在GCB型DLBCL中FOXP1蛋白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