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的61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并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49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特点.结果 病例组61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44例,上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晚期肿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以53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53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27例,上肢深静脉血栓6例,肺栓塞13例,脑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2例,脾静脉栓塞1例,15例治愈,22例好转,总有效率为69.8%。结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晚、发生远处转移、D-二聚体水平升高、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与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于雷 《中国肿瘤》2012,21(12):956-959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7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不伴有血栓性疾病的7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分析晚期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并发感染(OR=3.249,P=0.038)、输血(OR=1.460,P=0.041)及远处转移(OR=7.376,P<0.001)是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1.0% vs 52.6%,x2=4.991,P=0.025).[结论]远处转移、并发感染、输血治疗是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发生深静脉血栓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中,并发颈内静脉血栓形成4例,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0例,单纯肺血栓栓塞(PTE)3例,DVT合并PTE5例。5例合并PTE患者中3例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多有低氧血症、血D-二聚体明显升高。心电图仅1例有典型SIQIIITIII表现。[结论]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常见,对手术、化疗、放疗、PICC置管或疾病进展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中心静脉置管并发血栓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03年-2006年808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腋静脉,18例股静脉.结论:术后及下肢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易发生血栓.贵要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减少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0例晚期肿瘤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50例晚期肿瘤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随访24个月,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远处转移、中心静脉置管、糖尿病、感染、输血、血小板计数>350×109/L和D二聚体>500μg/d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远处转移(OR=7.382)、输血治疗(OR=1.458)及感染(OR=3.256)为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0.8±2.4)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6.7±3.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2个月生存率为3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均于3 d内起效,治愈35例,有效6例,死亡9例,总有效率为82.0%。结论影响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远处转移、输血治疗及感染,深静脉血栓对晚期肿瘤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临床需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2003年-2006年808例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腋静脉,18例股静脉。结论:术后及下肢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易发生血栓。贵要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减少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妇科肿瘤患者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组织因子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的水平含量进行测定,探究其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3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TF、TFPI抑制物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分析二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研究中有9例患者在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其中宫颈癌患者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例,卵巢癌患者2例。全部类型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TF、血浆TFPI-1水平以及TFP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TFPI-1水平显著低于有、无深静脉血栓组,而TF水平显著低于有深静脉血栓组(P<0.05);无深静脉血栓组的TF、TFPI-1水平均显著低于有深静脉血栓组(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TF、TFPI-1水平显著增高,可将TF、TFPI-1作为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措施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深静脉血栓( DVT)患者给予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后,28例痊愈,1例左侧下肢伴有轻微下肢功能障碍。1例肺栓塞( PTE)患者转入心内科治疗后痊愈。大龄女性、静脉血栓史、合并慢性病、恶性肿瘤、术后服用止血药及雌激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前后积极预防,充分评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妇科肿瘤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改善并发PT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堵塞静脉血管的血凝块(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表现,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具潜在致命性的常见疾病之一,是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的主要合并症.2003至2007年我科共收治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徐瑶  彭聪  邓晓杨 《现代肿瘤医学》2017,(11):1773-1775
目的:探讨宫颈癌化疗患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我院158例宫颈癌化疗患者,按是否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分成VTE组(n=40)与无VTE组(n=118),记录分析两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病例类型、肿瘤分期、血小板计数、血黏稠度、D-二聚体以及治疗措施.结果:VET组Ⅳ期:90.00%,血黏稠度增高:67.50%,D-二聚体增高:70.00%;无VTE组Ⅳ期:70.34%,血黏稠度增高:46.61%,D-二聚体增高:49.15%(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分期、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黏稠度与宫颈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高度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例宫颈癌化疗合并VTE患者2例并发大出血死亡;其余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9例治愈,4例好转,总有效率为57.50%.结论:宫颈癌肿瘤分期晚、D-二聚体水平高以及血黏稠度高与宫颈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高度相关,为宫颈癌患者并发VTE的高危因素;及时评价宫颈癌化疗患者合并VTE的高危因素,及早抗凝治疗,可预防及减少并发VTE,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胃癌患者按照接受手术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比较2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免疫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流质时间、排便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30.00%)(P<0.05).手术后7天,2组的hs-CRP、IL-6、IL-10水平均较手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的hs-CRP、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4+和CD4+/CD8+水平较手术前显著升高(P<0.05),CD8+较手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CD4+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免疫应激反应,减少对免疫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不同的起始时间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我科收治的肺癌手术患者,按照手术顺序采用SPSS 19.0随机分成A、B、C、D组。其中A、B、C组为抗凝组,分别于术后12 h、24 h、48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 100 IU,bid,皮下注射,连续应用7天;D组为空白对照组。抗凝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都给予基础的血栓预防措施。术前及术后连续5天查血常规和血栓弹力图(TEG)并监测术后胸引量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4组肺癌术后患者的下肢血栓形成情况:A组0例,B组1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C组2例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D组6例肌间静脉血栓形成。A组与D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所有肺癌患者术后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静脉血栓栓塞症。血栓弹力图指标术前均无显著差异,而R值在术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4组肺癌患者术后胸引量和出血相关并发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肺癌术后12 h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明显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优于24 h、48 h开始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联合利伐沙班对结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间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气压治疗联合利伐沙班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右两侧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D和Fi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和PT较治疗前延长,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中,气压治疗联合利伐沙班可以增加静脉血液流速,调节凝血因子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监测胸外科肿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80例行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I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3天后,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胸外科肿瘤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能够作为早期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玮  高立  张永利 《实用癌症杂志》2017,(12):2061-2063
目的 对比宫颈癌根治术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观察并记录2组围手术期指标,切除范围,术后24 h、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及随访3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2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但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排气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切除范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内,2组VA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3%(P<0.05).结论 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对宫颈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创伤小,对内脏器官干扰小,术后疼痛感轻,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治疗组,60例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开腹手术患者相比,腹腔镜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更短,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腹腔镜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止痛药应用次数均少于开腹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清扫淋巴结总数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总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开腹组(36.67%)(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发生率明显更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吻合口出血、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在2组间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创伤小、疗效佳,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