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般认为急性共转性内斜视(acute concomitant,esotropia,ACE)多属良性,不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文报告6例儿童患脑瘤引起ACE,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共转性内斜视和习惯用手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例共转性内斜视和200例非斜视健康对照组,共转性内斜视内斜度数均大于5°,经三棱镜法和角膜映光法检查后确诊.习惯用手以写字、拿筷子、刷牙三方面判断,凡其中2项大部分时间用右手者称为右利手,大部分时间用左手者称为左利手.统计两组人群中左利手和右利手所占百分比,分析习惯用手和共转性内斜视的关系.结果 共转性内斜视组中左利手占24%,对照组中占14.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转性内斜视者中,左利手者所占百分比较健康人群高,考虑共转性内斜视与左利手有相关性.(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99-100)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通过系统治疗后调节性内斜视矫正规律。方法:随机选择56例调节性内斜视进行散瞳检影验光、戴镜和综合弱视治疗^[1],在6月、12月和24月进行重复检查。结果:治疗6月后内斜度数基本稳定。结论:调节性内斜视治疗6个月后,即可考虑手术矫正非调节部分内斜视。  相似文献   

5.
一般多认为对内、外直肌的后退量要掌握比较保守的原则,而将更多的手术量分配给缩短肌肉,以免影响有效的眼球转动。但在临床中发现,过多的缩短直肌,  相似文献   

6.
一、临床资料1.A组 :本组 8例 ,其中男 4例 ,女 4例 ,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47岁。病史 2~ 41年。斜视度 30°者 1例 ;35°者 3例 ;40°者 2例 ;45°者 1例 ;5 5°伴右上斜视 5°者 1例 ,均为共转性内斜视。除 1例患者单眼弱视外 ,其余患者双眼视力均相等。B组 :随机抽调 8例斜视度数在 30°以上的共转性内斜视病历 ,行回顾性总结。其中男 6例 ,女 2例 ,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2 2岁。病史 5~ 17年 ,斜视度 35°者 1例 ;45°者 5例 ;5 0°以上 2例。除 1例 2 2岁男性患者单眼弱视外 ,其余患者双眼视力相等。2 .手术方法 :(1) A组 :距角膜缘 5…  相似文献   

7.
内斜视手术矫正不足是常见的,Bietti 及Bagolini 温习了1600例患者,术后约有40%患者至少仍保留有10△内斜视。本文作者认为内直肌后退,超过最大量5—6mm 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减弱手术。作者报告19例在常规最大量水平位肌肉后退截除术后仍有内斜视患者,继而进行内直肌由角膜缘后退至13.5mm,中6例同时进行同侧外直肌截除8mm。  相似文献   

8.
1984年至1991年采用双眼对等或近似对等内直肌后退手术治疗水平性共同性内斜视42例。术后矫正眼位正位率:术终79%、近期69 %、远期59%;本文提示:1眼内直肌后退1mm可矫正内斜1.8~2.9°,实用、  相似文献   

9.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与屈光矫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共同性内斜常与屈光状态异常有直接关系。因此,合理地应用屈光矫正在共同性内斜的分型和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随机抽样,对1981年初诊的143例共同性内斜的儿童病历进行了分析和追踪,展现了共同性内斜儿童屈光状态与分型的关系及随年龄增长其屈光状态的变化规律,阐述了屈光矫正治疗内斜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对共同性内斜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固定性内斜视临床上较少见,治疗方法亦无定式.自2004年以来,我们采用内直肌切断联合眼球外转缝合固定的方法治疗5例,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4年5月至2010年2月经我院手术治疗的固定性内斜视5例.男1例,女4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4岁.4例为单眼发病,1例对侧眼内直肌亦有轻度的挛缩,表现出约20°的内斜视(未处理).术眼视力光感~手动,斜视度均大于45°,眼球水平转动功能丧失,垂直转动及旋转功能大部丧失,患眼(主斜视眼)无注视功能.对侧眼呈-5 ~ -11D的近视或复性近视性散光,矫正视力0.1 ~0.6,3眼有老年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11.
李××,女,4岁,住院号31502。患儿自幼双眼斜视,1987年2月为行矫正手术而收我科住院。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无家族史,出生后发育迟缓,智力低下,3岁时始学走路与讲话,语言含糊不清。  相似文献   

12.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的矫正手术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随着眼科学的进展,关于先天性斜视和婴幼儿斜视手术时机问题已渐趋向一致,绝大部学者已意识到矫正偏斜眼位时间越早,恢复双眼视觉可能性越大,主张在儿童期与双眼视力平衡后尽早手术矫正。近年,虽全麻手术的危险大大减少,但小儿术前检查的困难和手术方案难以准确设计,手术一次成功率不高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通过总结92例学龄前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病例资料,重点对儿童手术量和矫正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儿童手术方案设计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调节性内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内斜视类型,常需配戴远视矫正眼镜矫正眼位,以提高视力和双眼视功能。但调节性内斜视的病程较长,需要长期监测患者屈光状态的变化,维持远视足矫会干扰眼球的正视化发育过程,而远视低矫又有内斜视失代偿的风险,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常有困惑。同时高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的调节性内斜视配戴双光镜的收益以及三棱镜对残...  相似文献   

15.
水平性共转性斜视矫正术为临床上常见手术。但手术时移动水平眼肌的数量,尚有不同的算法,兹将我院通常使用的计算方法及其疗效,作一统计分析;对象和计算方法对象:系我院1972~1980年共8年期间收治的水平性共转性斜视患者134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7例。年令:7岁1例、10~19岁46例、20~29岁65例、30~39岁19例、超过40岁的3例。共转性内斜视68例,共转性外斜视48例,交替性内斜视9例,交替性外斜视8例,废用性外斜视1例。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 1 996年 7月~ 1 998年 8月应用内直肌肌腱延长、外直肌缩短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 3 0例 ,近期效果较为满意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 3 0例 ,男性 1 9例 ,女性 1 1例 ,年龄最小 4岁 ,最大 43岁 ,平均 1 5岁。内斜1 5°~ 2 5°者 9例 ,大于 2 5°以上者 2 1例。为了便于手术台上观察 ,全部病例用角膜映光法测定斜视度。手术方法1 麻醉方法 :不合作的儿童采用全麻 ,余均采用局麻。2 手术量的设计 :( 1 )内直肌肌腱延长 ,即肌腱上下缘错位切开肌腱宽度 2 / 3 ,手术中测量大约可使肌腱延长 5mm ,手术台上角膜映光见矫正度数为 1 0…  相似文献   

17.
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内斜视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内斜视的疗效.方法 对内斜视39例(共同性内斜视37例、外伤后周定性内斜视2例)实施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加外直肌缩短术.结果 术后远期正位35例.正位率89.74%;好转2例.总有效率94.87%.欠矫1例,欠矫率2.56%;过矫1例,过矫率2.56%.无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眼眶骨膜瓣矫正固定性内斜视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眼眶骨膜瓣矫正固定性内斜视一例黄发明,汤明芳,赵俊锋我们采用限眶骨膜瓣矫治1例因麻痹性固定性内斜视不能视物20余年的患者,术后眼位正常,视力恢复,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65岁,1950年左眼拳击伤后失明且内斜。1973年右眼不明原因发生内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调节性内斜视儿童远视矫正后的散光改变.方法 收集看远和看近内斜视10 PD以上、远视1.0 D以上、配戴足矫远视眼镜看远斜视度在10 PD以内的初诊病人;按初诊年龄分为≥2岁<4岁组和≥4岁<8岁组;根据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结果予以配戴足矫眼镜.每年再次验光,应用向量分解法,用90°~180°轴向的散光J180,及45°~135°轴向的散光J45作为散光统计指标.连续观察3年以上.结果 符合条件的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共44名,平均初诊年龄(4.7±1.7)岁,观察(4.3±1.4)年.≥2岁<4岁组儿童右眼的散光J180平均为(0.35 ±0.34)D,在配戴眼镜的第2年和第3年出现了分别为0.28 D、0.20 D的散光增加(P<0.05),≥4岁<8岁组右眼的散光J180,平均为(0.34±0.44)D,在戴镜后的第1年和第2年也分别增加了0.22 D和0.18 D(P <0.05),两组儿童在随后的2~3年下降到初诊水平并保持稳定;两组儿童的散光J45平均为(0.14±0.16)D、(-0.002±0.16)D,数值小且无明显变化.结论 调节性内斜视配戴远视足矫眼镜以后散光会出现少量的增加,之后有所降低,该变化与最初配戴眼镜的年龄无关.戴镜在一定时期内能影响儿童屈光的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单眼水平直肌超常量手术矫正共同性内斜视的术后眼位成功率和眼球运动情况。方法回顾性无对照病例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单眼超常量眼肌手术的30例资料齐全的不同偏斜度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入选。排除非共同性内斜视及既往有眼肌手术病史的患者。共同性内斜视患者30例,含知觉性内斜22例,行主斜眼内直肌后徙6~7mm,或伴有同眼外直肌截短6-9mm。随访时间:1.5~60个月。观察指标:术后不同时期的眼位和眼球运动。末次随访的眼位偏斜度〈10PD视为正位,眼球内转或外转不足-1--14均视为运动异常。结果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末次随访时双眼正位24例,正位率为80%。30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术前8例存在外转不足(-1--2),大部分存在内转不同程度亢进,术后6周以上随访,29例患者眼球内外转均到位,1例术前外转-2,术后改善为外转-1。结论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可有效地矫正共同性内斜视;内直肌后徙6~7mm或联合外直肌截短术未导致眼球运动障碍,术前外转不足的患者术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