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药材》2017,(11)
目的:为探究钩藤产地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丰缺现状及主要限制因子,促进钩藤优质、高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对钩藤产地根区土壤与非根区土壤的碳、氮、磷的含量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与其周边林地与荒草地土壤碳、氮、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钩藤产地土壤根区与非根区产地土壤性状存在不同差异,其中,钩藤基地土壤pH平均值为5.60,符合钩藤生长土壤的酸碱度;钩藤基地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有机质为四级;钩藤基地根区与非根区土壤全氮为二级;钩藤根区土壤碱解氮为二级,非根区土壤碱解氮为三级;钩藤基地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有效磷为四级;土壤pH值与土壤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全氮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结论:钩藤基地土壤有效态养分含量比较匮乏,在种植过程应加强人为管理和施肥,而土壤缺磷问题是钩藤种植基地土壤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20,(1)
目的:了解不同种植年限下白及生长土壤pH、有机质、酶活性及白及块茎有效成分特征。方法:以不同种植年限下白及生长土壤与白及块茎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土壤pH、有机质、酶活性及药效成分,探讨土壤pH、有机质及酶活性与药效成分的关系。结果:种植1年土壤为中性,种植2年土壤为弱酸性,种植3年土壤为弱碱性;有机质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规律为种植2年种植3年种植1年;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为种植3年种植1年种植2年,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为种植3年种植2年种植1年,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表现为种植2年种植3年种植1年;白及多糖含量表现为种植3年种植2年种植1年,总酚含量表现为种植2年种植1年种植3年;土壤pH与土壤多酚氧化酶、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蔗糖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酚与土壤多酚氧化酶、土壤磷酸酶及土壤pH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总酚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白及块茎总酚含量与土壤pH、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具有相关性,但影响作用较为复杂,而白及多糖含量则与种植年限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置丹参与决明、辣椒、紫苏、玉米4种混作复合种植群体,分析4种搭配植物对丹参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根系隔离处理,初步探索4种搭配植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的作用机制,从中选择适于与丹参建立复合群体的搭配植物,为构建丹参高效复合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复合群体中丹参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决明、玉米、紫苏与丹参复合种植均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电导率;而辣椒×丹参复合群体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电导率。因此,辣椒与丹参构建复合种植群体有利于改良丹参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是与丹参构建复合种植群体的最佳搭配物种。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9,(5)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贵州地产钩藤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方法:以贵州地产钩藤根区与非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贵州钩藤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过氧化氢酶在林地、荒地和钩藤基地的根区与非根区土壤活性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林地钩藤基地荒地;土壤磷酸酶与土壤脲酶成显著正相关,土壤磷酸酶和土壤脲酶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均表现为:林地荒地钩藤基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的活性均表现为:根区非根区。总体上来看,钩藤产地的土壤酶系统活跃,能够较好的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氧化分解,加速土壤中的能量流动、矿物质的循环。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中氮、磷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及来源。结论:长期翻耕容易造成钩藤产地土壤养分含量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的繁衍不利。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地产钩藤的高产优质栽培及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生境土壤微生物、内生真菌和根表真菌对蛇足石杉扦插生根率和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蛇足石杉分别在原生境土壤(土壤Ⅰ)、接种了内生真菌和根表真菌的灭菌土壤(土壤Ⅱ)、灭菌土壤(土壤Ⅲ)上进行扦插,调查蛇足石杉扦插生根率,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PO(多酚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和石杉碱甲含量。结果:与土壤Ⅲ上的扦插蛇足石杉相比,土壤Ⅰ和土壤Ⅱ上植株生根率,分别提高了10%和16%,土壤Ⅱ上扦插植株茎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土壤Ⅰ上扦插植株叶片和茎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P<0.05),土壤Ⅰ和土壤Ⅱ上的扦插植株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提高。结论:原生境土壤微生物、内生真菌和根表真菌对扦插蛇足石杉的生根有促进作用,提高蛇足石杉体内的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6.
药用植物栽培种植中的土壤环境恶化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针对药用植物长期栽培或连作中土壤环境恶化的特点,综述了土壤养分缺乏、土壤酸碱度变化、有害盐类含量增加、土壤有害微生物增加、土壤化感物质增加、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等种种土壤环境恶化的表现,指出药用植物土壤环境恶化的综合防治手段,包括:选育抗逆境中药品种、实施轮作等科学的栽培管理、科学补充土壤营养元素、选用合适的物理处理技术、开展营养液培养、接种VAM真菌栽培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土壤理化因子与滇龙胆中药有效成分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采集大理市、保山市、临沧市和毕节市4个产地7个样点滇龙胆植株及根际土壤,测定土壤理化因子、滇龙胆中有效成分(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当药苷、马钱苷酸)的含量。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有效成分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龙胆苦苷含量与土壤pH、全钾、多酚氧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獐牙菜苦苷含量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呈极显著正相关;当药苷含量与全钾和多酚氧化酶呈显著正相关;马钱苷酸含量与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龙胆苦苷含量的主导土壤因子为全钾、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影响獐牙菜苦苷含量的主导土壤因子为多酚氧化酶、全磷等;影响当药苷含量的主导土壤因子为有机质、脲酶;影响马钱苷酸含量的主导土壤因子为pH、多酚氧化酶。结论 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滇龙胆中药品质的重要因素,且各土壤因子之间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立体栽培(3层)三年生三七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与大田土壤(对照)在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差异及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栽培各层(下、中、上)土壤微生物浓度显著低于大田;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从下层至上层逐渐升高,除各层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外,上层及下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立体栽培下三七各农艺性状指标均劣于大田栽培,3层中以中层长势最好,上层次之,下层最差。相关分析表明,真菌、放线菌及中性磷酸酶活性与三七农艺性状显著相关;土壤真菌和细菌浓度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放线菌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土壤pH和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日最大温差呈显著负相关。当前研究表明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比例失衡和土壤酶活性剧烈变化是导致立体栽培三七农艺性状劣于大田栽培夫的诱因之一。因此,改善立体栽培结构,从而使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接近大田土壤,为三七生长营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是保障三七健康生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壤碳循环的丹参连作障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测定丹参连作土壤呼吸速率,揭示丹参连作土壤碳循环变化规律,为解决丹参连作障碍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丹参不同连作年限地块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湿度,分别考察丹参连作与土壤呼吸及土壤温度、湿度的相关性。结果:丹参土壤呼吸速率随种植时间增加而降低,不同连作年限地块的土壤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各地块间土壤湿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丹参连作使根际微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减弱,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甘草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以甘草规模化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检测和分析轮作、连作种植模式下,其土壤中微生物类群及数量变化。结果: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影响差异显著,随着种植年限增加甘草土壤微生物明显降低,甘草与棉花、小麦轮作土壤微生物数量较连作地显著提高;各土壤总微生物数量变化均为细菌〉真菌〉放线菌;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三大微生物数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轮作能够提高甘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路腾飞  于泽胜  姚璐  高树明  周好波  李琳  高杉  于春泉 《中草药》2016,47(12):2137-2141
目的 观察柴胡白芍药对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验证柴胡白芍药对的抗抑郁作用。方法基于CUMS抑郁大鼠模型观察给予柴胡白芍药对后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包括大鼠的体质量、糖水消耗情况以及旷场实验活动行为情况。结果给大鼠柴胡白芍药对14 d后,柴胡白芍药对低、中、高各剂量组大鼠的体质量、糖水消耗量以及旷场实验中穿越横格数及直立次数均显著增加。说明柴胡白芍药对可以改善大鼠的抑郁行为。单用柴胡和单用白芍也可以不同程度改善部分指标。结论柴胡白芍药对对大鼠有明显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技术对当归根的转录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王金权  丁维俊  李炜弘  刘宏伟 《中草药》2015,46(8):1216-1222
目的 识别当归Angelica sinensis根药用活性物质的基因序列,阐释当归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遗传基础.方法 从当归头、当归尾提取总RNA,质量鉴定合格后构建测序文库.测序文库检测合格后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仪上完成双端测序.采用相关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当归根的转录组特性.结果 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获得当归根转录组的66 431 540个原始短读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头组装并注释了30 432个功能基因序列(unigene).应用Uniprot蛋白数据库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当归功能基因序列主要分布于目前研究较深入的7种重要经济作物,如葡萄、蓖麻、毛果杨、大豆、苜蓿、拟南芥和烟草.研究发现,当归根表达的127、69、70、94个unigene分别映射到类苯基丙烷生物合成、N-聚糖生物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和叶酸生物合成等路径,可能参与药用活性物质阿魏酸、当归多糖、当归总黄酮和叶酸的生物合成.结论 参与当归根重要药效物质(阿魏酸、当归多糖、当归总黄酮等)生物合成的功能基因序列可能是当归补血、活血功效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龙登凯  李军  周涛  郑伟  丁铃  江维克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3):2404-2410
为探讨太子参环肽成分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太子参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太子参类胡萝卜素双加氧裂解酶(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CCDs)新基因,并设计引物对其进行全长扩增及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克隆得到的4条CCDs序列全长分别为1 617,1 461,1 746,1 875 bp,并根据其功能依次命名为Ph CCD1,Ph NCED2,Ph NCED3,Ph CCD4。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个基因均含有REP65结构域,且均含有与亚铁离子结合的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h NCED2,Ph NCED3聚为NCEDs一支,Ph CCD1,Ph CCD4聚为CCDs一支,且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At CCDs家族相比,Ph CCD1与At CDD1同源性最高,Ph CCD4与At CCD4同源性最高,Ph NCED2,Ph NCED3与At NCED3同源性最高。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Ph CCD1和Ph CCD4 2个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地上部分,其中Ph CCD1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Ph CCD4在茎叶具有高表达,可能参与太子参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Ph NCED2和Ph NCED3 2个基因的表达主要在地下部分,其中Ph NCED2在须根中表达量最高,Ph NCED3在块根木部和皮部表达量较高,可能是脱落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研究首次得到太子参CCDs基因,为进一步阐明太子参植株对于外界胁迫的应答机制,进而探讨太子参品质形成的生物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川楝内生真菌的遗传及PKS、NRPS基因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丹  张波  张小平  腾芸  李小林  辜运富 《中草药》2014,45(10):1461-1467
目的 探明川楝Melia toosendan内生真菌遗传、聚酮合成酶基因(PKS)、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NRPS)多样性,为寻找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在菌株奠定基础。方法 对分离自药用植物川楝的39株内生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并通过PCR技术扩增其ITS序列、PKS基因和NRPS基因,测序后进行BLAST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39株菌株的表型鉴定和系统发育显示,川楝内生真菌分属于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等25个属,其中曲霉属(17.9%)、青霉属(15.4%)为川楝内生真菌的优势真菌类群;共得到12个PKS基因和6个NRPS基因,其中NRPS基因都为青霉属。结论 川楝内生真菌具有非常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较强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在能力,对青霉属和曲霉属内生真菌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HPLC指纹图谱与化学计量学探究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酒炙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性,筛选差异性标志物,为探究白芍酒炙前后炮制机制及建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HPLC建立白芍饮片酒炙前后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并进行指认与相似度评价,以白芍饮片酒炙前后共有峰峰面积为指标,运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方法对白芍酒炙前后进行区分,并筛选出差异性标志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生白芍与酒白芍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但其酒炙前后峰面积有所差异;HCA与PCA可明显把生白芍与酒白芍分为2类,表明白芍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根据OPLS-DA分析筛选出峰1(没食子酸)、2(氧化芍药苷)、3、7(芍药苷)、8(没食子酰芍药苷)为酒炙前后主要差异性标志物;对其中可指认且含量较高的...  相似文献   

16.
10种药用黄芪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黄芪是最常用的中药材药物之一,药用黄芪属植物在国内有明显的地域应用特点。该文论述10种具有代表性的黄芪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分属5个亚属。10种黄芪属植物分别是簇毛黄芪亚属中的乌拉特黄芪(Astragalus hoantchy),背扁黄芪(A.complanatus);黄芪亚属中的梭果黄芪(A.ernestii),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蒙古黄芪(A.momongholicus var.mongholicus),多花黄芪(A.floridus),金翼黄芪(A.chrysopterus),草木樨状黄芪(A.melilotoidesll);华黄芪亚属中的华黄芪(A.chinensis);裂萼黄芪亚属中的斜茎黄芪(A.adsurgens)。47种皂苷类化合物中,膜荚黄芪中发现37种,蒙古黄芪10种,梭果黄芪6种,多花黄芪4种;85种黄酮类化合物中,蒙古黄芪40种,膜荚黄芪31种,斜茎黄芪21种,梭果黄芪3种,背扁黄耆15种,乌拉特黄芪3种,金翼黄芪1种,草木樨状黄芪3种;蒙古黄芪中得到6种生物碱。黄芪多糖类因为提取工艺不同,得到的结构有很大差异。药理作用主要从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抗衰老、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对心血管方面的作用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4个通用植物DNA条形码序列(trnH-psbA、matK、rbcL和ITS2)及其组合对黄精属药用植物的物种鉴定分辨率,挖掘适用于黄精属种间鉴定的高分辨率分子标记。方法 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的黄精属药用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滇黄精P. kingianum、多花黄精P. cyrtonema、玉竹P. odorati及其地方常见同属替代品、混伪品共12种79个野生个体为对象,将4个通用DNA条形码序列独立、联合分析,评估其种间、种内变异情况,并分别基于建树法(tree-based method)和PWG距离法(PWG-distance method)评估不同条形码及其组合的物种鉴定分辨率。结果 ITS2序列扩增成功率低,trnH-psbA、matK、rbcL序列的引物在黄精属植物中通用性较好;3组叶绿体序列的种间变异依次为matK>trnH-psbA>rbcL,种内变异差异不显著,种间、种内遗传距离无明显的Barcoding gap;各条形码独立及联合分析的物种鉴定分辨率普遍偏低,其中,组合条形码trnH-psbA+matK+rbcL在建树法分析中的分辨率最高,为25%,trnH-psbA+rbcL在距离法分析中的分辨率最高,为50%。结论 4个通用DNA条形码序列及其组合都并非黄精属药用植物不同种间有效区分鉴定的理想分子标记,但多序列联合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种鉴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AM真菌对滇重楼光合参数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温盆栽接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28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滇重楼光合参数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滇重楼与AM真菌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AM真菌诱导处理后,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叶片的光合参数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有所差异,AM真菌的施用能够提高滇重楼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提高滇重楼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及保护酶活性,增强了滇重楼抗不利环境的能力,促进了滇重楼的生长,而滇重楼与AM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选择性。从综合接种效应来看,瑚状盾巨囊霉Racocetra coralloidea、美丽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透明盾巨孢囊霉S. pellucida和明球囊霉Rhizophagus clarus是最适宜滇重楼大田栽培时推广应用的优良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19.
石斛属植物生物碱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李振坚  王元成  韩彬  杨业波  王振  孙振元 《中草药》2019,50(13):3246-3254
生物碱是药用石斛重要的生理活性成分,是金钗石斛Dendrobiumnobile的特征药效成分。石斛属植物中共获得52个生物碱成分,依据结构分为5种,包括倍半萜类、八氢中氮茚类、酰胺碱类、四氢吡咯类和咪唑类生物碱。倍半萜类生物碱又划分为石斛碱型、石斛星型、石斛酮型等。含有生物碱的石斛共有19种,主要有金钗石斛、束花石斛D. chrysanthum、玫瑰石斛D. crepidatum、棒节石斛D. findleyanum、黄喉石斛D. signatum、铬黄石斛D. friedericksianum等。对石斛属植物中生物碱的结构分类、含生物碱的石斛种类以及石斛属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石斛属生物碱的深入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陕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秦皮、秦艽、"十大秦药"[子州黄芪、宝鸡柴胡、洋县元胡、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宁陕天麻、宁陕猪苓、澄城黄芩、佛坪山茱萸和略阳黄精(并列第10名)]及"太白七药"等大宗品种和特色草药均是"秦药"的代表性品种。"秦药"为陕西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是陕西具有潜在发展价值与优势的产业之一,也是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秦药"的种质资源、人工栽培、基地建设、品种选育、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整理与论述,并对"秦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