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气虚血瘀证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10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了分析,发现60.2%的患者存在气虚血瘀证,痰浊及痰热是气虚血瘀证常见的兼夹证。存在气虚血瘀证的患免疫功能低下且有血液高凝倾向。研究认为:T细胞亚群、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溶解酶等学及血液流学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是气虚血瘀证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提出晚期小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应以“益气活血,化痰散结”为主。  相似文献   

2.
论气虚血瘀与肿瘤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气虚血瘀与肿瘤转移的关系,认为正气亏虚是肿瘤转移的根本原因,血瘀是促进肿瘤转移的条件和基础.气虚血瘀状态下免疫功能低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组织水肿,这些病理改变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治法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OLF(奥沙利铂+CF+5-Fu)方案化疗,观察组加服化瘀消瘤方并随证加减。2个化疗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 2组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化瘀消瘤方加减配合化疗可较好改善胃癌患者临床症状,显著降低血瘀证证候积分,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并增加体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的高凝状况,减轻血液、消化系统及脱发、周围神经损害等毒副反应。结论化瘀消瘤方加减配合OL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明显,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化疗后气虚证患者青紫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0例化疗后气虚证青紫舌患者静脉注射黄芪多糖针剂,并以丹参针剂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舌象、气虚证症状及止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青紫舌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减轻(P<0.01);治疗组患者气虚证症状明显缓解(P<0.01),而对照组患者气虚证症状未见明显缓解(P>0.05);治疗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亦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0.01)。结论黄芪多糖对化疗后气虚证患者青紫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止凝血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老年高血压病与肾虚血瘀证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的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从现代医学看,性腺功能低下是中医肾虚证的重要致病因素;中医学的血瘀证则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本文应用现代医学放免检测技术,通过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性激素、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规律,探讨高血压病与中医肾虚血瘀证的客观联系。1一...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与血瘀证相关性及中医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瘀证是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候,以病理性肿块、面黯消瘦、舌质紫暗、舌下脉络青紫、脉涩或结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伴发的高凝状态密切相关.本文从血液高凝状态的角度探讨了肿瘤血瘀证与血流变学、微循环障碍、血凝状态、肿瘤的增殖和转移的关系,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确定了益气活血的治疗原则及防治对策,以期有效改善肿瘤血瘀证的血液高凝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周阿高教授提出正虚血瘀是胃恶性肿瘤的主要病机,运用扶正活血法治疗中晚期胃癌,能明显提高中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改善免疫功能与高凝状态。扶正活血法既能增强机体正气,提高自身抗癌能力,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又能改善机体血瘀状态,血为气之母,血液正常运行,则有利于机体正气的恢复和增强,提高免疫功能,进而有利于肿瘤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测定53例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并观察PGD患者中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的关系。结果显示:PGD患者血浆GMP-14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其中血瘀证组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血瘀证患者中气虚组高于非气虚组(P<0.05),说明GMP-140是反映PGD血瘀证的客观指标,气虚能加重血小板活化,加重血瘀倾向,符合中医“气虚血瘀”理论。高血脂、高血压与GMP-140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造成PGD高凝状态、血瘀倾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气虚血瘀证大鼠现代医学表征及免疫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气虚血瘀大鼠模型免疫学功能的变化.方法:复制大鼠气虚血瘀模型,动态监测动物表征及血液流变性、T淋巴细胞转化、T细胞亚型计数、肾上腺重量和肾上腺指数.结果:模型动物表征与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一致;从造模中期开始出现血液黏、凝、聚状态(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和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外周血T细胞亚型计数以CD8CF的减少更为显著;3H-TdR掺入量显著的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先亢进而后又转入了抑制状态.结论:气虚血瘀证动态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以T细胞数量、T细胞转化能力以及HPA轴免疫调节功能异常为主的免疫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癌症患者发生猝死前的舌脉象及相关临床表现并予分析,发现此类患者均见舌紫暗、脉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作者认为,此类患者猝死前多有气虚血瘀病机,猝死原因可能为心、脑、肺的梗死,并就其防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冠心病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血液脂质过氧化、一氧化氮及纤溶活性及其临床疗效的关系,我们观察了86例益气通络丹治疗前后冠心病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复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心阳虚型、痰湿型、血瘀型、气虚痰湿型和气滞血瘀型有较好临床疗效,对阴虚型无效。说明中药疗效与临床证候之间关系密切。进一步观察血浆LPO、SOD、T-PA、PAI和NO的变化,发现益气通络丹对气虚血瘀型、心阳虚型和气虚痰湿型上述指标的影响最大,说明上述指标的变化与临床疗效是基本一致的。此外,气虚血瘀证和气虚痰湿证患者血浆t-PA和NO水平均低于单纯血瘀证和痰湿证患者,说明气虚与t-PA和NO水平低下有关。阳虚证患者血浆t-PA和SOD水平低于阴虚证患者,说明阳虚与t-PA和SOD水平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风后遗症患者主要证型及其血液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证候分型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指导临床用药,以预防中风病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与证候学研究相结合.结果在所有证候分型中,气虚血瘀证型占中风病后遗症期47.88%;与健康老年组比较,气虚血瘀证组在血流动力学相关生化指标FIB(g/L)、ηL(10s-1)、ηp(mPa·s)、ESR(mm/h)、IR值、PAgT、VWFAg、Fn、ATⅢA、PLG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气虚血瘀证是中风病后遗症期患者主要证型,该型患者血液呈高黏、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气虚血瘀大鼠炎症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虚血瘀证的炎症免疫分子机理。方法12只大鼠随机分为气虚血瘀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全基因芯片对气虚血瘀大鼠和正常大鼠进行全基因表达谱检测,分析与炎症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气虚血瘀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表达上调的基因有831个,已知功能的基因563个;表达下调的基因782个,已知功能的基因544个。在已知功能基因中,与炎症免疫反应相关的表达上调的基因50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7个。结论炎症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揭示出气虚血瘀证与异常的炎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 笔者在治疗冠心病的实践中体会到,不论是血瘀、气滞、阳虚或阴虚等不同证型,其中皆有气虚的病理变 化。因此,不论哪一证型皆应注重应用补气之法,该法应贯穿于冠心病治疗之始终,黄芪、党参是该治法的常用药物。 气虚与冠心病其他病理变化关系密切。现代医学认为衰老是动脉硬化发生的基础,故冠心病患者以老年人为多见,其机体逐渐趋向衰老,正气逐渐虚衰。正气虚中除了阴亏、阳虚外,气虚是衰老正虚的一个主要病变。如现代研究认为衰老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而气虚病变即主要表现为免疫功能衰弱。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血瘀证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 Iism,VTE)患者常见临床证候,VTE形成机制以血液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凝状态的变化为病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血液的高凝状态。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静脉血栓栓塞症血液高凝状态与中医血瘀证关系,为寻找VTE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气滞气虚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及心功能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心病气滞气虚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及心功能比较张永杰黄西园李一翔海南省中医院(海口570203)为了探讨冠心病气血失调证候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本文采用血液流变学、心血管功能测定等方法,对57例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并以正常...  相似文献   

17.
本文资料说明:血瘀证在糖尿病中具有普遍性,而肥胖在糖尿病血瘀证中也具有同样性;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合并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变为主)还是合并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为主)与血瘀证密切关系(均为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流不畅,血液瘀滞,活血化瘀法可以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改善血管病变,已从临床与动物实验中证实),活血化瘀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极其重要;肥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卵巢癌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原发性卵巢癌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常规DMBA(二甲基苯葸)卵巢埋线法诱发原发性卵巢癌模型,结合大黄芒硝合剂灌胃建立(脾)气虚血瘀模型,分A组(原发模型)、B组(短期灌胃模型)、C组(长期灌胃模型),比较三组的体重变化及血液流变学、细胞免疫功能、成瘤率、腹水发生、肿瘤转移程度.结果:B组大鼠灌胃期体重下降明显,免疫功能降低、血液粘滞度增高,但气虚血瘀状态仅堆持4周,对后期肿瘤发生及转移的影响不显著.c组大鼠气虚血瘀证程度较B组轻,但维持时间较长,且平均成瘤时间较前两组显著缩短,肿瘤腹水率增加,提示预后不良.结论:以DMBA埋线结合大黄芒硝合剂小剂量长期间断灌胃造成的大鼠气虚血瘀证模型更符合临床,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卵巢癌证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充血性心衰阳虚证与免疫功能及血流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丽华  杨霞 《河南中医》1996,16(6):344-346
通过对免疫指标和血流变指标进行检测,探讨充血性心衰阳虚证与免疫功能及血流变的关系。结果显示:心衰阳虚和气阴虚患者的免疫功能呈紊乱状态,表现为细胞免疫低下,T细胞亚群失衡,T4/T8比值升高,补体C3水平升高。认为免疫功能低下及T4/T8失衡是心衰阳虚证的免疫学基础;而心衰阳虚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正常和阳性对照组,存在比较严重的血瘀,其血液呈高粘、高凝状态,从而提示心衰阳虚证的血流变异常是其循环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气虚血瘀证的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洪  李荣亨 《中医杂志》2005,46(6):471-472
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与血相互依存,彼此为用,关系密切.目前,气虚血瘀证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不少研究证明,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凝血和抗凝、纤溶及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