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丁祥  侯怡铃 《中草药》2013,44(15):2048-2051
目的 研究乌头属植物德钦乌头Aconitum ouvrardianum根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谱学数据和对照TLC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德钦乌头根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塔拉乌头胺(1)、彭乌碱乙(2)、卡马考宁(3)、黄草乌碱亭(4)、粗茎乌头碱甲(5)、贡乌生(6)、14-乙酰黄草乌碱亭(7)、展花乌头碱(8)、黄乌宁(9)、膝乌亭丁(10)、异塔拉乌头定(11)、翠雀它灵(12).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C-3位或C-6位无含氧取代的C19-二萜生物碱,且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乌头碱型C19-二萜生物碱为德钦乌头药材的主要药用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2019,(9)
目的:对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长喙乌头Aconitum georgei Comber.的干燥块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甲醇对其粗粉进行浸渍提取,利用硅胶等多种柱色谱法对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和ESI-MS等波谱技术以及与文献报道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长喙乌头块根的甲醇浸提物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草乌甲素(1)、滇乌碱(2)、黑乌弱碱(3)、大渡乌碱(4)、粗茎乌头碱(5)、展花乌头碱(6)、8-O-deacetyl-8-O-ethylcrassicauline A(7)、丽乌碱(8)。结论:其中,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常用中药附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中性氧化铝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MCI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附子中分离得到 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新乌头碱(1)、乌头碱(2)、次乌头碱(3)、苯甲酰次乌头碱(4)、苯甲酰新乌头碱(5)、苯甲酰乌头碱(6)、展花乌头宁(7)、塔拉乌头胺(8)、尼奥灵(9)、多根乌头碱(10)、附子灵(11)、准格尔乌头碱(12)、异塔拉乌头定(13)、川附子碱B (14)、16β-羟基心瓣翠雀碱(15)、哥伦乌头碱(16)、苯甲酸(17)、6-hydroxymethyl-3-pyridinol(18).结论 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补充滇产乌头属植物鉴定资料以及建立其显微数量分析的鉴别方法。方法对17种滇产乌头属植物的淀粉粒的长径、短径、总数(单粒和复粒)及10种滇产乌头属植物的石细胞壁厚进行显微数量分析,主要通过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研究其是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测量滇产乌头属植物的淀粉粒长径、短径、单位面积总数和石细胞壁厚的数据结果,表明滇产乌头属植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说明滇产乌头属植物的淀粉粒长径、短径、单位面积总数和石细胞壁厚可以作为鉴别滇产乌头属植物种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直缘乌头地上部分二萜生物碱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娇  刘王艳  何丹  张莲  杨崇康  罗启鹏  刘佳  沈勇 《中草药》2019,50(10):2279-2284
目的对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直缘乌头Aconitum transsectum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经谱学数据(1H-NMR、13C-NMR、MS)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直缘乌头的干燥茎叶用甲醇渗漉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龙头乌碱甲(1)、14-乙酰塔拉地萨敏(2)、8-甲氧基黄草乌碱丁(3)、塔拉地萨敏(4)、黄草乌碱丁(5)、14-乙酰萨卡可尼亭(6)、forestine(7)、查斯曼宁(8)、crassicausine(9)、homochasmanine(10)、crassicautine(11)、8-去乙酰滇乌碱(12)、贡乌生(13)、黄草乌碱乙(14)、滇乌碱(15)、isotalatizidine(16)。结论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地上部分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9~11、13~14、16为首次从直缘乌头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乌头属和翠雀(草)属植物制剂在中国、日本广泛作为止痛和抗炎药使用,而二萜类生物碱是植物制剂的主要活性成分。文献报道其具有止痛作用的化合物为次乌头碱(Lappaconitine,LA),是从高乌头(Aconitum sinomontanum)中分离的一种C19二萜类生物碱,为一种河豚毒素敏感、电位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乌头属植物根的制剂在中国、日本广泛用于止痛和抗风湿治疗,这是由于该类植物所含二萜类生物碱的作用。乌头属及翠雀花属植物中生物碱含量因品种不同而异。在具有抗感受伤害和抗炎作用的生物碱中,从高乌头 Aconitum sinomontanum Nakai 中分离到的刺乌头碱(LA)是一个对河豚毒素敏感、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滞剂,它是作用于中枢  相似文献   

8.
川乌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川乌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碱性氧化铝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次乌头碱(1)、金色酰胺醇酯(2)、乌头碱(3)、松胞素B2(4)、宋果灵(5)、新乌头碱(6)、多根乌头碱(7)、北乌碱(8)、附子灵(9)。结论化合物2为首次从乌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植物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黄毛橐吾三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对菊科橐吾属植物黄毛橐吾Ligularia xanthotricha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通过柱色谱(CC)、制备薄层色谱(PTLC)及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及IR,UV,MS,1D/2DNMR等现代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出7个三萜类化合物:羽扇豆醇(lupeol,1),羽扇豆醇棕榈酸酯(lu-peol palmitate,2),3,28-二羟基羽扇豆醇(3,28-dihydroxyllupeol,3),桦木酸(betulinic acid,4),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5),蒲公英甾醇棕榈酸酯(taraxasteryl palmitat,6),蒲公英甾醇乙酰酯(taraxasteryl acetate,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铁棒锤及其炮制品中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毓杰  曾陈娟  姚喆  张静  张艺  张帆 《中草药》2010,41(3):347-351
目的研究铁棒锤及其水煮炮制品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铁棒锤及水煮炮制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铁棒锤及其水煮炮制品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鉴定为去氧乌头碱(1)、3-乙酰乌头碱(2)、乌头碱(3)、15α-OH-neoline(4)、8-acetyl-15-hydroxyneoline(5)、尼奥灵(6)、14-benzoyl-8-O-methylaconine(7)、苯甲酰乌头原碱(8)、多裂乌头碱D(polyschistineD,9)、苯甲酰去氧乌头碱(10)、polyschistineA(11)、乌头原碱(12)。结论二萜生物碱是铁棒锤块根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中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与生品相比,铁棒锤水煮炮制品中二萜生物碱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化合物9~12为炮制品新增的成分,这些成分的鉴定为铁棒锤水煮炮制法炮制原理的揭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附子的化学成分,为附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以90%乙醇回流提取,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了6个二萜类生物碱,分别为乌头碱(1),新乌头碱(2),尼奥林(3),附子宁(4),宋果灵(5)和欧乌头碱(6)。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附子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黄山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黄山乌头中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应用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黄山乌头总生物碱,经色谱法分离、纯化,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海帕乌头碱(Hypaconitine ,1) ,中乌头碱(mesaconitine,2) ,尼奥宁(Neoline,3)。结论: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双酯型乌头碱(1 ,2)为黄山乌头主要生物碱成分。  相似文献   

13.
乌头属藏药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毛茛科乌头属藏药植物达60种15变种,该属植物中含有多种类型的的化学成分,其中大部分为二萜生物碱,此外还有黄酮、酚酸以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乌头属藏药中分离得到了339个化合物。该文将对乌头属藏药的化学成分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任瑶瑶  蔡子君  赵梅宇  宋良科  江南屏  谭睿 《中草药》2018,49(19):4614-4620
目的乌头属藏药植物变异极为复杂,品种繁多,商品来源复杂,极易造成药材混乱,且大多乌头属藏药具有较大的毒性,使安全用药面临巨大挑战。采用ITS2序列为DNA条形码,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鉴定乌头属藏药药材的方法。方法从青藏高原地区采集展花乌头、凉山乌头、工布乌头、露蕊乌头、铁棒锤、甘青乌头、木里乌头、弯喙乌头、多裂乌头、缩梗乌头等乌头属藏药样品50份,分别提取样品DNA,对ITS2目标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其ITS2序列信息;运用MEGA 6.0对50条ITS2序列进行对比,计算种间、种内遗传距离,构建neighbor joining(NJ)系统进化树,并比较样本ITS2序列间的二级结构差异。结果乌头属藏药植物样本种间最小距离大于种内最大距离,NJ树显示各种乌头属植物种内之间各单独形成一个分支,ITS2序列二级结构也有明显差异,能够将乌头属各种植物区分开。结论 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将乌头属藏药植物进行准确、快速的识别和鉴定,为乌头属藏药的安全使用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伏毛铁棒锤根部二萜生物碱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伏毛铁棒锤根部的二萜生物碱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伏毛铁棒锤根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1个二萜生物碱,分别为3-脱氧乌头碱(Ⅰ)、3-脱氧乌头原碱-8-亚油酸酯(Ⅱ)、3-乙酰乌头碱(Ⅲ)、16,17-二氢-12β,16β-环氧欧乌头碱(Ⅳ)、尼奥灵(Ⅴ)、宋果灵(Ⅵ)、乌头原碱-8-亚油酸酯(Ⅶ)、乌头碱(Ⅷ)、12-表-欧乌头碱(Ⅸ)、欧乌头碱(Ⅹ)和6-O-去甲基尼奥灵(Ⅺ)。结论二萜生物碱是伏毛铁棒锤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其中Ⅱ,Ⅳ~Ⅶ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李咏梅  龚元  姜艳萍  杨勤  李良 《中草药》2013,44(8):951-954
目的 对丽江产紫乌头Aconitum episcopale中的二萜生物碱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丽江紫乌头中分离得到了10个二萜生物碱,分别鉴定为塔拉萨敏(1)、查斯曼宁(2)、草乌甲素(3)、丽江乌头碱(4)、acoforestinine (5)、滇乌碱(6)、3-去氧-8-去乙酰基滇乌碱(7)、leucanthumsine D(8)、pengshenine B(9)、macrorhynine B(10).结论 其中化合物2~5、7~10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田苗  沈彤  王秀茹 《中草药》2012,43(5):847-850
目的 对萎软紫菀Aster flaccidus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研究.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进行分离纯化,用物理化学和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紫菀属植物萎软紫菀全草中分离鉴定出14个化合物,分别为2-oxo-isocostic acid(1)、单萜环烯醚苷(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1β,6α-二羟基桉烷-4(15)-烯(4)、6β-丙酸基-1,10-脱氢呋喃艾里莫芬型烷(5)、印乌头碱(6)、羽扇豆醇(7)、甘草素(8)、黄芹素(9)、苜蓿素(10)、松柏醛(11)、木栓酮(12)、芹菜素(13)、对羟基苯甲酸(14).结论 其中化合物2~7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10、13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附子以95%乙醇回流提取、浓缩,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附子中共分离鉴定了5个C19-二萜生物碱和4个C20-二萜生物碱,分别为苯甲酰乌头原碱benzoylaconine (1)、苯甲酰新乌头原碱benzoylmesaconine (2)、苯甲酰次乌头碱benzoylhypaconine (3)、8-OEt-14-benzoylmesaconine (4)、塔拉地萨敏talatizamine (5)、chuanfumine (6)、异叶乌头碱hetisine (7)、3-epiignavinol (8)、关附辛素guan fu base H (9)。结论 化合物6、8和9为首次从附子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张莲  杨崇康  罗启鹏  刘佳  陈严平  沈勇 《中草药》2020,51(3):588-593
目的对毛茛科乌头属药用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乌头干燥的茎叶用甲醇回流提取,所得的浸膏用1.5%HCl溶解,醋酸乙酯萃取得总粗提取物。粗提物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经光谱数据(~1H-NMR、~(13)C-NMR、MS)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乌头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羧基-吲哚(1)、corchoionol C(2)、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棕榈酸酯(3)、松脂素(4)、(+)-N-formylnorglaucine(5)、oxoglaucidaline(6)、海罂粟碱(7)、(+)-cataline(8)、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9)、山柰酚-3-O-β-(2″-乙酰基)-半乳糖苷(10)、megastigmane(11)、山柰酚-7-O-α-L-阿拉伯糖苷(12)、山柰酚-3-O-β-D-吡喃木糖苷(13)、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4)、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5)。结论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5、6、8~15为首次从乌头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榜嘎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或船盔乌头A.naviculare的干燥全草,为藏医常用药,其性凉,味苦,有小毒,具清热解毒功效。临床上多以复方的形式用于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发热等疾病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榜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经从榜嘎中分离鉴定了54个生物碱(以二萜生物碱为主),15个黄酮苷,37个酚酸,16个其他类别的化合物以及一些挥发油类成分。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肿瘤以及抗病毒等功效。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榜嘎植物资源以及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对榜嘎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药理活性、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