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蓑衣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玉溪地区产菊科紫菀属植物蓑衣莲的根部分离出四个化合物,根据其物理化学常数和光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木栓-7-酮(friedelan-7-one)(Ⅰ),紫菀酮(ghionone)(Ⅱ),表-木栓醇(epi-friedelinol)(Ⅲ),另一成分的结构待定。  相似文献   

2.
广藿香的抗补体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阮姝楠  卢燕  陈道峰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3):2129-2135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对广藿香进行抗补体活性导向分离与鉴定,从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鉴定了15个黄酮、1个三萜和2个酚酸类成分,包括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1)、5-羟基-7,3',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2)、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3)、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4)、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5)、木犀草素(6)、槲皮素-7,3',4'-三甲醚(7)、岳桦素(8)、3,5,7-三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9)、槲皮素(10)、芹菜素(11)、山柰酚(12)、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13)、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O-α-L-鼠李糖苷(15)、齐墩果酸(16)、香草酸(17)、对甲基苄醇(18),其中化合物5,7,8,12~15,18均为首次从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经典和旁路途径的体外抗补体活性测定,并利用补体缺失血清鉴定活性最强化合物的抗补体作用靶点,结果表明,化合物3,7,10,12,16对经典和旁路途径的补体激活均有抑制作用(CH50 0.072~1.08 g·L-1,AP50 0.39~0.49 g·L-1),而化合物5,6仅对经典途径有抑制活性;活性最强的槲皮素-7,3',4'-三甲醚(7)作用于补体系统的C1q,C2,C5和C9组分,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石山豆腐柴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广西石山豆腐柴的石油醚部分分得四个结晶性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及光谱解析,确认为木栓酮,表木栓醇,十八碳酸和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4.
枫香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燕军 《中药材》1998,21(1):22-23
从枫香槲寄生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2个结晶,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鉴定晶Ⅰ为5-羟基-7-甲氧基色原酮(5-hydroxy-7-methoxychromone),晶Ⅱ为5,7-二羟基色原酮(5,7-dihydroxy-chromone),二者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5.
雷丸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明峰  沈莲清  王奎武 《中草药》2011,42(2):251-254
目的研究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方法对雷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雷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麦角甾醇(ergostero1,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 peroxide,4)、甘遂醇(tirucallol,5)、豆甾醇-7,22-二烯-3β,5α,6β-三醇(stigma-7,22-dien-3β,5α,6β-triol,6)、豆甾醇(stigmasterol,7)、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3β-hydroxy-stigmast-5,22-dien-7-one,8)、木栓酮(friedelin,9)、表木栓醇(epifriedelanol,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粉叶地锦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粉叶地锦叶中分离得到5种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鉴定其中3个为木栓酮,表木栓醇和槲皮素。  相似文献   

7.
臭灵丹化学成分的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臭灵丹[Laggeraplerodonta(DC.)Benth]地上部分的水煎浓缩液的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提取液中,通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分得4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光谱测定,分别鉴定为:臭灵丹二醇(pterodondiol)、臭灵丹三醇乙(pterodontriolB)、3’,4’,5-三轻基-3,6,7.三甲氧基黄酮(3’,4’,5-trihydroxy-3,6,7-trimethoxyflavone)和橙皮甙(hesperidin)。其中,后2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圆锥铁线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圆锥铁线莲全草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利用多种波谱技术并结合酸水解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二十三醇(Ⅰ)、正二十七烷酸(Ⅱ)、3,5,7,3′-四羟基黄酮(Ⅲ)、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Ⅳ)、芹菜素(Ⅴ)、木犀草素(Ⅵ)和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Ⅶ)。结论化合物Ⅰ~Ⅳ为首次从铁线莲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中药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黄丽瑛  吕植桢  李继彪  周炳南 《中草药》1996,27(11):645-646
从山东济宁产的金银花中分得6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corvmbosin(Ⅰ),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Ⅱ),palmiticacid(Ⅲ),myristicacid(Ⅳ),β-sitosterol(Ⅴ),蔗糖(Ⅵ)。其中Ⅰ和Ⅱ为首次从金银花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黄帅  张敬文  张银勇  单连海  黄晶  周先礼 《中草药》2014,45(15):2153-2156
目的研究川东特有植物小娃娃皮Daphne gracilis全株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小娃娃皮全株95%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木栓酮(2)、豆甾-4-烯-3-酮(3)、豆甾-4-烯-3,6-二酮(4)、羽扇豆醇(5)、豆甾醇(6)、1,3-二硬脂酸甘油酯(7)、1-二十二烷酸甘油酯(8)、十八醇(9)、植醇(10)、去氢双松柏醇(11)、epoxyconiferyl alcohol(12)、齐墩果瑞香酮(13)、14-姜酮醇(14)、马台树脂醇(15)。结论 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4、7~9、11、12、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2、14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同时测定广藿香中雷杜辛黄酮醇和广藿香酮的方法,对11批市售的广藿香药材进行质量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甲酸溶液(65∶35),等度洗脱;检测波长310 nm,流速0.8 mL·min-1,柱温30℃.结果:雷杜辛黄酮醇在0.020 ~0.36μg,广藿香酮在0.025 ~0.40 μg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为1.000 0,平均回收率雷杜辛黄酮醇为98.57%(RSD 2.06%),广藿香酮为100.04%(RSD 2.66%);11批样品中雷杜辛黄酮醇含量在1.13~8.72 mg·g-1,广藿香酮含量在1.19~4.38 mg·g-1.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广藿香中雷杜辛黄酮醇及广藿香酮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广藿香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液料比为影响因素,以广藿香醇的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法考察广藿香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并采用GC-FID法测定提取物中广藿香醇的含量。结果: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30 min,乙醇浓度为95%,液料比20∶1 mL·g-1。在该工艺条件下,广藿香醇的提取率为32.75%,含量为0.15%。结论:该提取方法工艺简单、提取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广藿香化学诱变植株的遗传特性和品质差异。方法:以前期经氟乐灵、亚硝酸钠及亚硫酸钠诱变后筛选出的变异植株为材料,对其基因组DNA进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析,并测定其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结果:10对SRAP引物扩增的总位点数为235个,其位点数为16~29个,而多态位点数为220个,平均多态性百分比达86.96%;广藿香变异植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45~0.938,其变异程度大于不同产地种群间的变异程度;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55时,变异程度较大的植株N1a、N1b、N1c、S4c、S4d、S6c聚为一类,其他与CK聚为另一类。变异植株主要化学成分百秋李醇及广藿香酮含量与CK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变异植株F1、F2a、F4a、F4d、F4e、F6e、F8i、N2c、N2d的广藿香酮明显升高,且高于百秋李醇的含量,由“醇型”广藿香转变为“酮型”广藿香;变异植株F4c、F6d、F8j、N1a、N1b、N1c、S3b、S4c、S4d、S6b、S6c的百秋李醇或广藿香酮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结论:化学诱变是广藿香新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可提高其遗传多态性,影...  相似文献   

14.
广藿香本草及引种历史考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通过对广藿香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及在我国的引种历史,澄清文献记载的混乱,以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方法:考查古今文献记载和应用历史追溯,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广藿香药用品种本来并不混乱,但在原植物名称、产地和特性描述中,与同科藿香属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us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结论:通过本草考证与综合分析,证明明代以前本草记载的藿香,均为今之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广藿香在我国引种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梁代或以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中克隆HAD(haloacid dehalogenase)超级家族蛋白水解酶基因PcHAD,验证其编码蛋白与广藿香醇合酶(patchoulol synthase,Pc PTS)蛋白互作,探究其参与调控广藿香醇生物合成的作用。方法 从广藿香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一条具有完整编码区并且包含HAD-like结构域的HAD基因序列(Pc HAD),并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 RT-PCR对Pc HAD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进一步验证Pc HAD与广藿香Pc PTS蛋白的互作情况。通过瞬时过表达Pc HAD,分析其对广藿香醇甲羟戊酸合成途径(mevalonatepathway,MVA)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对广藿香醇含量的影响。结果 从广藿香中克隆得到HAD-like基因Pc HAD,其开放阅读框为1149 bp,编码蛋白长度为382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3 000,且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蛋白定位于叶绿体。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表明Pc HAD完整蛋白能与Pc PTS完整蛋白互作,且Pc HADN...  相似文献   

16.
冯承浩  隋春花  吴鸿 《中草药》2007,38(1):116-119
目的揭示广藿香茎和叶中挥发油的合成场所、转运方式和储存部位。方法超薄切片法、组织化学法。结果在广藿香茎内的薄壁细胞中,质体和线粒体内观察到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物质,另外,在细胞质中观察到有一些灰色小泡,在小泡的外膜上附着一些小的、电子致密高的嗜锇滴;在液泡膜外侧,聚集着大量的附着嗜锇滴的灰泡。在叶中,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体积较小,且细胞内密集大量的叶绿体,因此栅栏组织细胞内无大液泡,质体、线粒体和小液泡相邻分布,而前两者内分布有电子致密度高的嗜锇物质。结论在广藿香茎内,质体是挥发油的主要合成场所,合成的挥发油主要通过灰色小泡转运到液泡内储存。在叶中,叶绿体不仅行使光合作用功能,而且还是挥发油的主要合成场所,合成的挥发油以渗透的方式进入小液泡内储存起来。  相似文献   

17.
冯承浩  吴鸿 《中草药》2005,36(2):271-274
目的揭示广藿香茎的发育及不同发育阶段挥发油在其内的分布,为合理的取药、用药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方法石蜡切片法、半薄切片法、组织化学法。结果在广藿香茎的原分生组织中,未观察到有挥发油分布;在茎的初生、分生组织和初生结构形成早期,挥发油主要分布在茎表皮上着生的腺毛中;在茎的初生结构中,挥发油主要分布在皮层薄壁组织细胞中;在茎的次生结构中,挥发油则主要分布在残存的皮层薄壁组织细胞中。结论广藿香茎内的发挥油主要分布在茎的皮部,广藿香茎皮的厚薄可作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方法研究广藿香的种质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12对引物对14个品种共212个样本进行AFLP分析;利用POPGENE 32,Arlequinver 3.5,MEGA7,NTSYSpc 2.10e等生物学分析软件进行多态性参数计算、主坐标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12对引物共扩...  相似文献   

19.
分子蒸馏技术用于广藿香油纯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建立一种先进的分离纯化广藿香油的技术。方法 :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对广藿香油进行分离纯化。结果 :得到 4个馏分 ,经GC-MS检测 ,馏分Ⅱ和Ⅲ中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 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与广藿香原油相比提高了 2 7%~ 4 7%。结论 :用分子蒸馏分离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广藿香油中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的含量 ,为广藿香的产业化和与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广藿香扦插生根特性及其生理生化的变化,为广藿香繁殖育苗和栽培生理提供依据.方法 将“南香”“湛香”“肇香”和“牌香”插条直接扦插于塑料盆中,常规管理不同时间后,测定生根数,根鲜重,根系活力,植株生长速率,干物质增长速率,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随着扦插天数的延长,其生根数、根鲜重和根系活力均不断地增加,植株生长速率和干物质增长速率均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扦插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最大值出现的天数分别在扦插后的第3天和第5天.结论 4类广藿香扦插苗的生根和生长特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