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痰浊阻肺型肺胀肺动脉顺应性血液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肺阻抗血流图(IPR)、三尖瓣超声心动图右心时相(TV─echoRVTI)和右心导管术对比观察25例痰浊阻肺型肺胀患者的肺动脉顺应性(CPa)和血液动力学。结果肺动脉顺应性下降,肺动脉平均压升高。符合中医肺胀“痰瘀互结”、“肺朝百脉不利”、“助心行血功能”减退的病理机制,并为肺胀辨证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血淤证患者血液纤溶活性及血细胞参数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纤溶系统活性,血细胞参数与血淤证的关系,对56例血淤证患者进行了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和11项血细胞参数的检测。结果表明,血淤证患者t-PA活性显著低于健康人组,而PAI活性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组,11项血细胞参数中MCV,RDW-cv,PDW,MPV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均〈0.01)。t-PA,PAI,MCV,RDW-cv,PDW,MPV对血淤证诊断的敏感性分  相似文献   

3.
黄芪多糖调节创伤小鼠活化T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华平  张艳 《中医研究》1995,8(3):11-14
研究了黄芪多糖(APS)对创伤小鼠活化T淋巴细胞内白细胞介素_2(IL-2)及其受体(IL-2R)基因转录表达,cAMP、cGMP含量以及磷脂酰肌醇代谢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APS对创伤小鼠活化T淋巴细胞内IL-2mRNA、IL-2RmRNA、IL-2及IL-2R的降低均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并可降低创伤小鼠血浆及活化T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cGMP含量,提高T淋巴细胞内三磷酸肌醇(IP_3)含量、游离钙Ca ̄2)浓度、钙调素(CaM)、CaM依赖的蛋白激酶(CaM-PK)及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表明APS可通过调节cAMP、cGMP含量以及促进磷脂酰肌醇代谢进而提高创伤后活化T淋巴细胞内IL-2及IL-2R的基因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病肺虚型肺功能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肺功能改变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41例慢阻肺依中医辨证分为肺气虚痰浊和肺气虚痰热二型,痰浊组和痰热组VC、MVV、RV/TLC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V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结果提示,痰浊型通气量显著低于痰热型,并且通气障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RAPD技术在葛属药用植物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探讨葛属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并为分类和鉴定提供依据,采用RAPD技术对葛属6种植物进行分析,利用RAPD(Version4.0)及PHYLIP(Version3.5C)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UPGMA法聚类分析得到系统树。结果发现,峨嵋葛与野葛间的遗传距离小,应归并为野葛,野葛与粉葛、山葛间的遗传距离大,粉葛、山葛应独立成种。DNA指纹图谱可用于葛属植物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注射硬化剂法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朱明双  郑重  黄勇 《中医正骨》2000,12(12):11-13
采用家兔58只,于颈椎左侧注射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制成慢性椎动脉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分别以经颅多谱勒(TCD)测定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状况,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定脑干听觉通路功能,以组织病理学了解左侧颈椎软组织及小脑浦肯野氏细胞病理变化,并观察胃肠灌注丹参注射液后的恢复过程。结果显示:(1)造模后BA、双侧VA血流动力学异常(P〈0.01),双侧BAEPⅢ、Ⅴ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Ⅰ-Ⅴ波峰间潜伏期(IPL)显著延长(P〈0.01或0.05)。病理检查提示颈部软组织早期水肿、变性、坏死显著,后期瘢痕化显著,小脑浦肯野氏细胞缺血缺氧改变明显。(2)使用丹参后,BA血流恢复显著(P〉0.05),VA血流未见显著恢复(P〈0.01),BAEP恢复至造模前水平(P〉0.05),小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斑点印迹杂交和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探讨血管通对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脂组家兔血管壁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A的mRNA呈高表达,杂交阳性颗粒主要分布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边缘区及新生斑块区的SMC胞浆内,而血管通组家兔血管壁PDGF-A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高脂组;高脂组血管斑块组织c-myc的mRNA表达水平亦比正常组高,血管通组血管壁c-mycmRNA表达水平下降。上述结果初步说明血管通可能是通过影响血管壁PDGF-A、c-myc的mRNA表达水平,以抑制VSMC增生,阻止AS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黄芪总皂甙(AS)及黄芪注射液(AI)对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心肌肌浆网钙泵的影响。方法:腹腔接种柯萨奇B3亲心肌病毒株建立小鼠VMC模型,分成模型组,AS组,AI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观察各组小鼠死亡率,心肌病理变化,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及心肌肌浆网钙泵(SERCA)活力等指标,结果:模型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P=0.0042)AS组及AI组(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疱疹病毒药物黄芪A6组分(A6)和无环鸟苷(ACV)联合抗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竞争PCR检测A6和ACV联合抗HSV1的协同作用,并与细胞病变(CPE0抑制法进行比较。结果:竞争PCR测定A6、ACV和A6_ACV对HSV1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1.88mg/ml、3.37μg/ml、3.37μg/ml和0.47mg/ml+0.84μg/ml;CP  相似文献   

10.
对1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温针治疗前后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亮脑啡肽(LEK)、前列腺素E2(PGE2)、环磷酸腺苷(cAMP)等指标进行了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A患者血浆中IL-6、TNF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高,cAMP含量降低(P<0.05);IL-1、TNF、PGE2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针灸治疗后LEK、PGE2含量显著增高(P<0.05);IL-1、IL-6、TNF、cAMP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合我们以前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针灸对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网络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选取COPD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急性加重期患者76例,随机分为川芎嗪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前列地尔,川芎嗪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20 mg+ 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14 d.同时选择门诊体检正常者40例为健康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舒张压(PADP)、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管活性因子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8项指标(PaO2,SaO2,LVEF,PASP,PADP,MPAP,ET-1,NO)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的8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川芎嗪组患者的改善更显著(P <0.05或P <0.01);川芎嗪组患者未发生与川芎嗪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川芎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抑制ET-1而增加NO的合成和释放,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栓通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规范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栓通,14 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肺动脉压及血气分析。结果对照组显效率为47%,治疗组为7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肺动脉压、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联合应用注射用血栓通能更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肺动脉压,改善血气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有创序贯无创机械通气配合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COPD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9例。2组均采用有创序贯无创机械通气的方法,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作为切换点,治疗组加用中医辨证分期治疗。比较两组的通气及氧合指标、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接受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例数、重新气管插管例数、撤机成功例数及死亡例数。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拔管3h后维持良好通气指标,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302;出窗时通气、心率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好转,两组间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总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脱机成功率显著增高(P<0·05),VAP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两组死亡率及重新气管插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治疗可提高有创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通气效率,较快控制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提高撤机率。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功能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功能与证候分布规律的关系。方法收集890例COPD稳定期患者资料,行肺功能检查分级,根据调查表进行调查,然后对COPD稳定期肺功能分级与证候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890例COPD稳定期患者8种证候,频率≥20%的证候依次为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气虚证、血瘀证、肺肾气阴两虚证、痰湿阻肺证。肺功能轻、中度(Ⅰ、Ⅱ级)时,证候分布依次为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血瘀证、痰湿阻肺证等;重度(Ⅲ、Ⅳ级)时,依次为肺肾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血瘀证、痰湿阻肺证等。随肺功能下降,肺气虚证频率渐低,而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血瘀证、痰湿阻肺证的频率渐高(P<0.01)。结论肺功能轻、中度时常见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功能重度时常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血瘀证、痰湿阻肺证随肺功能降低而增多。  相似文献   

15.
化纤方中药制剂防治肺放射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化纤方中药制剂对胸部肿瘤放疗所致肺放射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145例胸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9例,对照组76例,均接受胸部肿瘤常规放疗。试验组病例在放疗同时应用化纤方中药制剂治疗至放疗结束,对照组患者则仅接受放疗治疗。结果:两组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8.1%、11.6%和27.6%、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纤方中药制剂能够降低胸部肿瘤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对肺放射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面细胞极性(Wnt/PCP)信号通路中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RhoA) mRNA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尝试为AECOPD中医证型诊断提供客观标准。方法:收集AECOPD患者100例,分为痰浊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神窍证、肺肾气虚证、阳虚水泛证5个组别,每组20例。正常组15例。所有入选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血液总RNA的提取采用试剂盒,按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RhoA基因在AECOPD中医证型患者血液中mRNA的表达量,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痰热郁肺组和痰蒙神窍组比较无差异;与正常组比较,痰浊壅肺组、痰热郁肺组、痰蒙神窍组、肺肾气虚组和阳虚水泛组中RhoA 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P 0. 01); 5组证型间RhoA mRNA表达量,痰浊壅肺组痰热郁肺组/痰蒙神窍组肺肾气虚组阳虚水泛组。RhoA mRNA相对表达量与AECOPD 5组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直线线性相关关系,且呈正性相关。结论:Wnt/PCP信号通路中Rho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5组中医证型中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给AECOPD中医证型诊断提供一定的客观标准,并揭示其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良好的适合进行溶栓治疗实验研究的急性肺血栓栓塞动物模型。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栓组(UK组)、模型组(C组)、假手术组(S组),经右心导管注入条柱状自体血栓,心导管法监测血流动力学,制备急性肺血栓栓塞实验模型。在血流动力学和核素肺灌注扫描的基础上观察溶栓疗效,采用透射电镜法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结果:(1)肺栓塞后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可见两肺野放射性分布不均,有放射性缺损和放射性稀疏现象,溶栓治疗后可见放射性充填。(2)肺动脉栓塞后可见肺动脉平均压(PAMP)与注栓前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1),UK组在溶栓开始1h后,PAMP即明显下降(P0.01),C组PAMP注栓后随时间无显著性变化。(3)组织病理显示,UK组可见肺出血和肺实变,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脱落,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线粒体肿胀,核固缩。C组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较UK组明显减轻。结论:本模型制备方法简便,符合肺栓塞病理生理变化,为肺栓塞溶栓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动物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13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按接受治疗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配方,水煎,1剂/d,早晚各1次,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疗程完成后,对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1秒率( FEV1/FVC),最高呼气流速(PEF),最大通气量(MVV)等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85%,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8.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穴位埋线对COPD稳定期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检测反应机体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咳嗽、胸闷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上升、CD8减低,免疫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能改善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加重期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琴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489-490
目的 :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 38例 ,设西医对照组 30例 ,治疗 2个疗程后 ,结果 :总有效率分别为 92 1%和 86 6 %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总有效率相近 ,但两组显效率分别为 6 0 5 %、30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同时治疗组血气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 ,根据辨证施治 ,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及显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