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食疗”极为重视,认为“医食同源”,食物即药物。如唐代医家孙思邈在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中专列“食疗”一门,认为“夫为医者,尚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后不愈,然后用药”。下面仅就  相似文献   

2.
膏方调治亚健康以阴平阳秘,以平为期;调补脾肾,固护之本;精神内守,神明出焉;药食同调,防于未病为理论基础。功用为补虚扶弱,培本固源,纠正亚健康之偏;疏理气机,指导养生,恢复阴平阳秘之正。  相似文献   

3.
张锡纯习用的对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名医张锡纯毕生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不少见解有独到之处,而其所制方剂之药物配伍方法更具特色,值得借鉴。本文仪就张氏习用的对药作~粗浅分析。祖国医学认为,“阴平阳秘”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而阴阳失调即属病理,调其阴阳,“以平为期”则是总的治疗法则。具体遣方选药,又当依据药物性味,“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操,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索问·至真要大论》)用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令阴阳归于平衡,使疾病向愈。然而,某些药物,特别是性味偏胜较著…  相似文献   

4.
药物的双向治疗作用是指某些药物有特殊功能,能调节人体阴阳偏盛或不足的一方,使之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达到“精神乃治”的目的,从而使人体保持健康。能用于治疗两种表现症状相反的疾病,如泄泻和便秘。这符合中医的异病同治原则,许多中药有这样的作用,也是西药所无法比拟的。仅择一味黄芪稍加论述。  相似文献   

5.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药食同源”的判断,认为药物与食物本是同类,是一本两支的关系。其基本特征可用“三同”加以概括,即药食同源、药食同理和药食同功。并分别对药食同源、药食同理和药食同功给出了定义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6.
《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历代医家对阴阳偏盛偏衰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整阴阳平衡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均极为重视。通常临床多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正治法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方药多用直接调整阴阳盛衰的药物为主。如以  相似文献   

7.
“阴平阳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常用于表述人体的健康状态,但其内涵在教材或者文献中却鲜有阐述,现代多以“阴阳平衡”来代替“阴平阳秘”,与其最初的内涵相差较远,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误导。该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对“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进行了较深入的诠释,以期明晰其不同的内容层次。  相似文献   

8.
<正> 近几年来,有关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这对于进一步揭示中药的性质,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大有裨益。中医学关于升降浮沉和归经等理论,是对中药性能的高度概括,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各种中药均有自己不同的特性和作用,陈士铎谓之“偏性”,“……药物未有不偏胜者也,人之阴阳气血,亦因偏胜而始病。用偏胜药以治偏胜之病,则阴阳气血两得其平,而病乃愈。然则奇方妙在药之偏胜,不偏胜则不能去病矣。”可见,中医最初用单味药治病就是在整体观念的理论指导下,主张以偏纠偏,调整阴阳气血的平衡,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自和稳定状态,从而形成“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基本用药规律。现代药理证实,中药大多具有多种化学  相似文献   

9.
任娟莉 《陕西中医》2009,30(3):350-351
中药的不少品种既是药物又是食物,它们既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作用,又具有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由此构成了中医“药食同源”理论的物质基础。唐代名医孙思邈广罗百家,将其所闻所见的食治养生方药,悉皆收入《千金要方》,除在“食治”专篇论述外,其有关内容散见全书。笔者作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备急千金要方校释》“食治”篇的校释者,由此对《千金要方》中药食关系之应用颇感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中医是以“治病必求于本”、“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执行着“辨证论治”的诊疗方式,从《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思想的表述可以看出,中医所治者为得病之“人”,而非病人所患之“病”。中医诊疗模式关注是人体的生理状态,采取因势利导、恢复生理的治疗方式,而非现代医学单纯祛除病因的对抗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在揭示人体的生命规律时,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生理常态;同时又指出:“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由此可以看出《黄帝内经》在强调“阴平阳秘”的同时,更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医食同源”,食物亦是药物,只要辨明食物寒热润燥之性,即可用作药物。清代王孟英氏对“食疗”甚为重视,认为“药极简易,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唐代孙思邈在《素问·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基础上,所著《千金要方》中专列“食疗”一门,认为“夫为医者,尚须先晓病  相似文献   

13.
药食同源是人们对食物和药物关系的认识和归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等活动。通过对药食同源追本溯源,明晰了药食两用物质的发展脉络,明确了药食同源的内涵和定义,并通过"物-性-效"关系分析了药物与食物间的差异,以期为今后合理应用药食同源概念及物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食养,亦称食治、食疗。是以食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脏腑机能之偏,使之恢复正常,或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养生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食养不同于一般的药物治疗,也不同于普通的饮食。“药借食威,食助药力”,它是食物和药物的一种有机结合,是一种特殊的保健方式。食养是在一整套系统的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因此,食养学是一门科学的、辨证的,具有中医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自然学科。从祖国医学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中国对食养一直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周朝就设有“食医”的编制,对其职责范围作了具体的明确规定。同时,对食物的宜忌,调制方法等也作了规定,形成规范,一直影响着后世。也许是因为食医是直接为帝王服务的,所以,在当时食医的地位是在疾医、疡医、兽医之上的。战国时期,食养已日益引起医家的重  相似文献   

15.
浅谈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阴阳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成磊  王炎杰 《河南中医》2010,30(4):334-335
慢性肾功能不全病程日久,病机复杂多变,或因诱因表现急剧增进,或迁延日久,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全在调理其阴阳,病情可论阴阳,药理亦可论阴阳。细察病情的阴阳盛袁,应用中药的阴阳偏性,有余则泻之,不足则补之,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6.
薛川松 《河南中医》2013,33(7):1016-1017
“药得阴阳五行之偏,是故以偏治偏,必归于平而后病愈”.病乃“气有偏颇”,药物治病是因为“药得阴阳五行之偏”,是以“以偏治偏”.故药物皆有偏性,用之对症即是其治病之基础,不对症即是副作用产生之根源.  相似文献   

17.
浅析《内经》药食疗法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生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大自然所供给的物质资源,故人类在寻找食物与生活实践中,既用食物充饥,同时也逐步认识到食物的治疗作用,而有“医食同源”之说。本文仅从《内经》之药治与食养的关系方面浅析其在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严英 《家庭中医药》1999,6(6):52-52
现代医学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祖国医学讲究食物的性味,其实,“医食同源,药食同行”,两者都讲究才有利于祛病健身。中医根据食物的性质将其分为寒、热、温、凉、平;根据食物的味道,将其分为甘、酸、苦、辛、咸。然后再根据人的体质和疾病的偏寒、偏热等情况,安排合理的饮食。这样,既可防病治病起保健作用,又能增加营养,促进食欲,不失为养身之妙法。  相似文献   

19.
饮食治疗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食疗与药疗,它们相互依存与补充,共同发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素有“医食同源”的说法。从神农尝百草,到《千金方》的“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後命药”之说,我们从文献了解到: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菜部类、谷部类和其他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玲  郑琴  张科楠  郭园园  罗俊  肖帅  李文静 《中草药》2019,50(16):3990-3996
药食同源是古人在食物和药物之间发现总结的智慧结晶。虽然药食同源中药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有关其安全性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古代本草,尤其是食物类本草著作记载了大量的药食同源中药,并对来源、品种、功效、禁忌、用法与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药食同源中药的安全性或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为其食疗和保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