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蔓荆子古今炮制药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古今30余篇中医药文献著作考证,蔓荆子历代炮制方法有酒蒸、酒炒、清炒等,其中炒制沿用至今。蔓荆子古代以生用为主,现代以炒制为众,并有炒焦、炒炭、微炒,不同炒制程度要求,微炒、炒焦居多,炒炭入药自古较少,蔓荆子临床应用范围颇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蔓荆子中主要化学成分蔓荆子黄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对同一批次蔓荆子进行加工炮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品蔓荆子、清炒蔓荆子、酒浸炒制蔓荆子、酒制烘制蔓荆子的蔓荆子黄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生品蔓荆子及其他三种不同炮制品蔓荆子黄素含量,分别为生品蔓荆子(0.050%)<清炒蔓荆子(0.051%)<酒浸炒制蔓荆子(0.054%)<酒浸烘制蔓荆子(0.056%)。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蔓荆子中蔓荆子黄素含量有一定影响,其中酒浸烘制蔓荆子的蔓荆子黄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蔓荆子原药材和炒蔓荆子的指纹图谱,从而考察蔓荆子炒制前后的质量传递信息,为炒蔓荆子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月旭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线性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8nm,进样量:10μL;柱温:30℃,理论板数按蔓荆子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2 000。测定28批蔓荆子原药材和炒蔓荆子的指纹图谱,并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两者相似度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分析。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确定4个色谱峰构成28批蔓荆子的指纹图谱的特征峰,蔓荆子炒制前后指纹图谱基本一致(配对样本相关系数γ=0.968 4,均值差异检验t=0.120 6,df=27,P=0.904 9),蔓荆子炮制后指纹图谱相似度及蔓荆子黄素含量的量值传递率皆达96%以上,平均值达100.0%以上。结论:炒蔓荆子未改变蔓荆子原药材的化学成分,保留蔓荆子原药材的质量属性,质量传递率高。  相似文献   

4.
蔓荆子宜生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蔓荆子历代有多种炮制方法[1],且清炒一直沿用至今。但炒炙的程度有异,如《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蔓荆子(1953年版未载)项下的炮制方法:“取净蔓荆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黄色,取出,放凉即得[2]”;《中国药典》1977、1985、1990、1995年版(一部)(后者下简称《药典》)均收载为“微炒”,后3版均增加了“用时捣碎”的要求。近年来,对蔓荆子炮制方法的报道虽不多,但各有其说:有人主张生用(但只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3],有人则主张炒用[4、5]。为此,笔者进行了生品、微炒品、中等炒炙品的水、醇浸出物及其紫外光谱和薄层色谱、挥发油的分析。现…  相似文献   

5.
蔓荆子炮制沿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现代常见蔓荆子炒炭后入药,故对蔓荆子的炮制作了历史沿革探讨。据查历代文献记载,蔓荆子有酒蒸,单蒸,清炒,酒炒等方法。其中酒蒸法出现最早,现代已无沿用。清炒法出现虽晚,而沿用至今,且有不同的炒制程度要求。笔者经文献考证,认为蔓荆子炒炭欠妥,临床除生用外,以微炒入药为宜。  相似文献   

6.
蔓荆子炒制中试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蔓荆子炒制中试实验研究*山东省立医院(250021)苏德民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250014)郭长强于宗渊王琦关键词蔓荆子炒制中试参数经蔓荆子炮制文献考证〔1〕、炮制前后总黄酮含量分析〔2〕、炮制药效学研究〔3〕等,进一步优选出蔓荆子炒制工艺。但各地对...  相似文献   

7.
蔓荆子炮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中药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功效,中医常用于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等症。有关其炮制历史,早在南北朝《雷公炮炙沦》中就有“用酒浸一伏时后蒸”的记载.目前蔓荊子的炮制,多采用炒黄法(中国药典)、酒炒法(厦门)、蒸法(广东),少数地区还有炒焦法、蜜炙法(西安、南京、长沙、重庆)等。关于蔓荊子炮制的现代研究目前未见报道。为此,本文测定了蔓荆子生品、炒黄品、炒焦品的水煎出物、醇浸出物含量,并比较了生品与炒黄制品对小白鼠的镇痛作用。试图对其炮制作用作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炒九香虫的炮制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滚筒式炒药机,以炮制温度、炮制时间、炒药机转速为炮制因素,以镇痛率、多巴胺二聚体含量和醇溶性浸出物得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选九香虫的炒制工艺,利用最佳工艺对10个不同批次的九香虫进行炒制,并测定其总灰分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结果:炒九香虫的最佳工艺为炒制温度170℃,炒制时间5 min,炒药机转速50 r·min~(-1)。建议炒九香虫的总灰分定为不超过5.2%,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6.8%。结论:优选的炮制工艺合理可靠、稳定性好、方法简便,为规范炒九香虫饮片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交法优选炒菟丝子的最佳炮制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鑫  张学兰  唐超 《中成药》2011,33(2):359-361
目的:多指标正交实验法优选炒菟丝子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表安排实验,以金丝桃苷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指标,对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进行考察.结果:炒菟丝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170℃,炒制5min.结论:此法优选的炒菟丝子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蔓荆子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测定生品与不同炮制样品蔓荆子黄素含量变化。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用Hypersil BDS(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溶液(60∶40),检测波长为258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35℃。对不同地区生品与不同炮制方法制备的蔓荆子中蔓荆子黄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蔓荆子黄素线性范围为0.1525~0.7625μg,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39%,RSD=1.48%。蔓荆子经清炒炮制后,样品中蔓荆子黄素含量略有上升;经炒焦、炒炭炮制后,样品中蔓荆子黄素的含量下降,以炒炭法含量最低。结论:不同炮制方法使蔓荆子炮制前后蔓荆子黄素的含量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焦苍术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优化苍术炒焦最佳炮制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苍术中鞣质质量分数和小鼠腹泻指数为考察指标,通过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考察各因素(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翻炒频率)对苍术炒焦工艺的影响。结果苍术炒焦最佳工艺为220~230℃,翻炒频率50次/min,炒制6 min。结论该炮制工艺稳定可行,可为焦苍术的质量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选樟帮麸炒枳壳的炮制工艺。方法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为考察指标,HPLC法测定指标含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用加权评分法优选樟帮麸炒枳壳最佳炮制工艺参数,即麦麸含量、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结果麸炒枳壳的最佳炮制工艺:麦麸量为5%(占药材质量总比例),炒制温度为140℃,炒制时间为6 min。结论优选的麸炒炮制工艺,稳定可行、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岭南特色炒薏苡仁炮制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和外观评分为评价指标,对岭南特色炒薏苡仁炮制工艺主要影响因素(样品含水量、炒制时间、炒制温度)进行考察,确定最佳的炮制工艺。结果:岭南特色炒薏苡仁的最佳炮制工艺为:薏苡仁浸润1h,蒸制120min,60℃干燥至含水量为25%,280℃炒制8min。结论:该研究为岭南特色炒薏苡仁炮制工艺提供了更准确、科学的炮制参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炒酸枣仁的炮制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表安排实验,以斯皮诺素含量为指标,对酸枣仁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进行考察,以此来优化炒酸枣仁的炮制工艺。结果:炒酸枣仁的最佳炮制工艺为130℃,炒制4 min。结论:中试试验结果证实此法优选的炒酸枣仁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蔓荆子及其不同程度炒制品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蔓荆子及其不同程度炒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00nm处测定吸收度,从而测定蔓荆子各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蔓荆子生品、微炒品、炒焦品、炒炭品、炒过炭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68‰、5.85‰、7.89‰、8.02%.、0.31‰.结论:随着蔓荆子炒制程度的加重,总黄酮相对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炒制太过总黄酮基本损失殆尽.  相似文献   

16.
蔓荆子及其不同程度炒制品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蔓荆子及其不同程度炒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 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00nm处测定吸收度,从而测定蔓荆子各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蔓荆子生品、微炒品、炒焦品、炒炭品、炒过炭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68‰、5.85‰、7.89‰、8.02‰、0.31‰。结论:随着蔓荆子炒制程度的加重,总黄酮相对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炒制太过总黄酮基本损失殆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优化炒沙苑子的炮制工艺,为建立炒沙苑子炮制规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沙苑子苷、水分和外观性状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分,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和筛选炮制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为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炮制工艺。结果 炒沙苑子最佳炮制工艺为:炒药锅设置温度120℃,炒制时间10min。结论 炮制工艺参数优化后,经验证炮制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8.
张崇佩  龚千锋  于欢  温柔  严丽萍 《中草药》2019,50(13):3065-3070
目的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优选黄连水炒吴茱萸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黄连用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为考察因素,吴茱萸中酚酸类(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和隐绿原酸)、黄酮类(芦丁、金丝桃苷和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生物碱类(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卡品碱和二氢吴茱萸卡品碱)和挥发油类成分为评价指标,优选最佳炮制工艺。结果黄连水炒吴茱萸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吴茱萸-黄连(10∶1);炒制温度150℃;炒制时间8 min。结论同时以4类成分含量为指标,用以优选黄连水炒吴茱萸最佳炮制工艺的方法稳定可靠、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正交试验法优选炒栀子的炮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炒栀子的炮制工艺。方法:以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及西红花苷-Ⅱ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对炒栀子炮制工艺的影响。结果:炒制时间对炮制工艺的影响>炒制温度,最佳炮制工艺为150℃炒15 min。结论:优选的炮制工艺稳定性好,能更好地保证炒栀子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热分析技术及混合权重的响应面实验优选小米炒党参炮制工艺。方法 运用热分析技术对小米炒党参炮制前后的有效成分进行热解特性分析,得出适宜的炮制温度范围,同时从热分析角度初步解析其炮制机理;以指标性成分5-羟甲基糠醛(5-HMF)、党参炔苷、白术内酯Ⅲ、党参多糖的含量结合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结合CRITIC权重法确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利用响应面法考察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辅料用量对小米炒党参综合评分的影响,优选小米炒党参炮制工艺。结果 热分析结果表明党参炮制后主要影响党参的多糖类成分及苷类成分,小米炒党参最佳炮制温度范围为120~220℃;以AHP-CRITIC混合权重法得出党参炔苷、党参多糖、白术内酯Ⅲ、5-HMF、外观性状的权重分别是0.434 5、0.176 8、0.139 3、0.088 9、0.160 5;以此进行综合评分,通过响应面法优选得到小米炒党参最佳炮制工艺为每100 kg党参加小米20 kg, 165℃炒制5 min。结论 结合了热分析技术与AHP-CRITIC混合权重法的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