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0例有返流症状的慢性咳嗽、哮喘患者应用多导胃肠功能测定仪及便携式PH监测记录仪进行食管测压及24小时pH监测时,根据患者对检查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和心理护理,并通过熟练的操作技术顺利完成了20例慢性咳嗽、哮喘患者的食道测压及24小时食管pH监测。分析了慢性咳嗽、哮喘患者食道测压及24小时pH监测的护理配合,认为患者的密切配合和准确、熟练的操作技术是保证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折迭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解决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断流术后复发和再出血问题。方法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Nissen氏胃底成形术治疗门脉高压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60例。结果急症手术全部立即止血。术中食管测压10例,包裹折迭部压力在4.0~5.33kPa之间;术后食管测压36例,食管下段压力范围为2.53~4.67kPa,平均3.53±0.55kPa。出院的55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0年,仅2例再出血。结论只要正确掌握折迭缝合的松紧度,本术式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静脉麻醉辅助内镜食管曲张静脉测压并套扎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静脉麻醉辅助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测压并套扎术的可行性。方法:20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咽喉表麻后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和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完成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测压和套扎术,记录贴壁测压及直接穿刺测压值,以及麻醉前、开始操作5min、开始操作10min及操作完毕四个时段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完成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副作用及操作成功率等。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测压和套扎,两种方法测压结果呈直线相关性(r=0.97,P<0.01),本组患者MAP,HR及SPO2在操作开始5min和10min两个时段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显著降低(P<0.001),但10min后开始回升,手术结束时恢复至基础值(P>0.05)。结论:丙泊酚、芬太尼和咪唑安定复合麻醉辅助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陈健  褚燕君  刘秋慧  王进 《临床荟萃》2007,22(12):878-879
在门诊工作中,经常遇到原因不明的食管症状患者,常规检查方法不能显示任何器质性病变,因诊断不明,常反复就诊。随着食管测压技术应用于临床,食管运动功能性疾病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部分食管功能性疾病及部分食管症状与食管运动形式的关系,现对我院消化科胃肠动力室所做的313例食管测压结果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3年11月至2006年3月,我们对排除食管器质性病变及心源性胸痛,但有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胸痛等食管症状的313例患者进行食管静态测压检查及临床症状分析。男144例,女169例,年龄13~…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胃肠动力疾病。文献指出,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和松弛(TLESR)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十余年来胃电图(EGG)的研究重新受到重视,给无创性研究胃(肠)动力带来希望。本文应用胃电图及食管测压和食管PH监测对病人的胃肠动力进行测定,以进一步探讨其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与食管曲张静脉测压对比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价值.方法利用食管曲张静脉测压仪测量20例正常人及2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食管静脉压,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其门、脾静脉内径、流速及流量.结果(1)正常人与门脉高压患者的门、脾静脉内径及流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门静脉流量与食管曲张静脉测压间呈良好正相关(r=0.956,P<0.01).当食管静脉压≥20mmHg时,易发生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符合率为73.33%;(3)超声结果分析显示食管静脉压≥20mmHg组在门、脾静脉内径、流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声探测门、脾静脉内径及流量简便易行,对预测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2 4 h食管 p H监测和食管测压及奥美拉唑治疗试验在食管原性胸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食管原性胸痛 6 8例行内镜、食管测压、2 4 h食管 p H监测及 7d的奥美拉唑 (2 0 mg,2次 / d)治疗试验 ,治疗后症状评分比治疗前降低超过 75 %者则为治疗试验阳性。结果 :食管原性胸痛 6 8例中 5 5例 (81% )符合胃食管反流病 (GERD) ,胡桃夹食管 2例 ,早期贲门失驰缓症 3例 ,弥漫性食管痉挛 3例 ,无效食管运动 (IEM) 5例。GERD5 2例测压分析 ,35例(6 7% )符合 IEM诊断标准。奥美拉唑治疗试验对诊断 GERD的敏感性为 93% ,特异性为 85 %。结论 :GERD是食管原性胸痛的主要原因。 2 4 h食管 p H监测和食管测压是诊断食管原性胸痛的主要检查手段 ,奥美拉唑治疗试验是临床诊断GERD简便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静脉麻醉辅助内镜食管曲张静脉测压并套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静脉麻醉辅助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测压并套扎术的可行性.方法20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咽喉表麻后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和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完成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测压和套扎术,记录贴壁测压及直接穿刺测压值,以及麻醉前、开始操作5min、开始操作10min及操作完毕四个时段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完成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副作用及操作成功率等.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测压和套扎,两种方法测压结果呈直线相关性(r=0.97,P<0.01),本组患者MAP,HR及SPO2在操作开始5min和10min两个时段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显著降低(P<0.001),但10min后开始回升,手术结束时恢复至基础值(P>0.05).结论丙泊酚、芬太尼和咪唑安定复合麻醉辅助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蒋俭  于涛  李建业  曾多  杨磊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9):1634-1636
[目的]利用食管测压技术,监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改良Heller手术术前、术中、术后食管动力学的改变,探讨改良Heller手术的机制及疗效.[方法]对2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经腹改良Heller手术,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食管测压,术前、术后24 h pH值检测及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等进行观察.[结果]21例均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食管测压显示术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吞咽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百分比等指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9例,1例偶有进食不畅,优良率达94.7%.[结论]经腹改良Heller术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机制合理,并发症少,疗效满意.附加抗反流术式是防止反流的有效措施.术中食管测压对提高手术疗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高频腔内超声与食管测压同步检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异常情况,并尝试论证腔内超声评估食管运动功能异常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及食管压力与食管壁肌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0例经内镜及24 h食管pH检测确诊为GERD的患者,5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经鼻腔导入高频超声探头(频率20 MHz,直径1.9 mm)及四通道水灌注式测压导管,在观察静息及吞咽时食管压力变化的同时,同步记录食管的运动影像,并计算出下食管括约肌上端5 cm、10 cm、1 5 cm及20 cm处食管环形肌和纵形肌的收缩指数、收缩周期及食管截面积.同时,通过测压导管同步监测湿咽时食管的最大压力值,计算其与同一位置的食管最大肌层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0例GER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食管各段环形肌、纵形肌收缩指数均明显缩小(P<0.05);收缩周期有延长的趋势;而最大截面积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各段的最大压力值与同一部位的最大肌层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r=0.552~0.736).结论 食管各部位的最大压力值与最大肌层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GERD患者存在食管运动功能的异常,食管壁的舒缩能力下降以及收缩周期延长可能影响食管的廓清力,从而与GERD的发病有直接关系;同时,高频腔内超声为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其临床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测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护理对策.方法 使用丹麦Medtronic公司生产的高分辨多通道灌注测压系统,测定正常人10例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的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胸腹段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动力参数.结果 患者组LES压力,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各段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LESP低下,LES1过短,食管体部动力低下,护理上应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及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以减少反流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王爱明 《现代护理》2007,13(26):2478-2479
目的 探讨食管测压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护理对策.方法 使用丹麦Medtronic公司生产的高分辨多通道灌注测压系统,测定正常人10例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的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胸腹段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动力参数.结果 患者组LES压力,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1)及食管体部各段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LESP低下,LES1过短,食管体部动力低下,护理上应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及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以减少反流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骨粘膜前成形预防食管胃吻合术后反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食管胃吻合胃粘膜前成形术的动物实验研究。14只随机分为二组,均作食下段胃底贲门切除。实验组用吻合器作食管胃吻合后行胃粘膜瓣成形。对照组用吻合器作食管胃吻合。术后行食管胃钡餐造影,定期处死实验犬测量吻合口直径,行离体食管胃标本注水测压实验,吻合口标本组织学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且手术方法有抗反流作用,它不增加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而且对吻合口瘘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GERD患者72例,其中糜烂性食管炎(EE)39例(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33例(N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均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对比三组收缩前沿速度(CFV)、远端收缩积分(DCI)及pH<4次数、最长反流时间.结果E组、N组CFV、DCI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CFV、DCI较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N组上下电极pH<4次数较对照组高,最长反流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上下电极pH<4次数较N组高,最长反流时间较N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结果提示酸反流、食管动力障碍为GERD重要发病机制,且EE患者酸反流、食管动力障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慢性咳喘患者食道侧压及24小时pH监测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例有返流症状的慢性咳嗽、哮喘患者应用多导胃肠功能测定仪及便携式PH监测记录仪进行信用这测压及24小时PH监测时,根据患者对检查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和心理护理,并通过熟练的操作技术顺利完成了20例慢性 食道测主24小时食管PH监测。分析了慢性咳嗽哮患者食道测压是24小时PH监测的护理配合,认为2的密切配合和准确,熟练的操作技术是保证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该文采用了食管测压和胃酸测定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反酸机制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52例Du中,合并有胃食管返流症状者(GER)18例,无GER34例,结果表明:返流组中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时间,食管体部平均蠕动压与非返流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返流组中异常食管蠕动波频率也明显增加(P<0.025),食管下段括约肌高压带长度明显缩短(P<0.05),而胃酸测定的3项指标:BAO、PAO、MAO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Du患者发生GER症状的机制在于下食管括约肌功能低下和食道运动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累及上消化道症状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Sc患者52例,根据有无上消化道症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52例患者进行食管测压、24h食管pH监测、食管钡餐和(或)内镜检查。收集同期在消化内科门诊确诊的18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测压、24h食管pH监测结果。结果:52例SSc患者中,无症状组17例、症状组35例。症状组皮肤改变中,手指皮肤硬化、指尖损害、毛细血管扩张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患者症状组肺间质病变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患者两组间抗核抗体(ANA)、抗着丝点抗体及抗Scl-70抗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Sc患者上消化道动力异常以上食管括约肌(UES)松弛率发生率最高,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降低发生率最低;3组间食管测压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组24h食管pH监测DeMeester积分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食管钡餐结果阳性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两组间胃镜结果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Sc有或无上消化道症状者均存在食管动力及酸反流异常,有症状者尤为明显;对于长病程、临床出现手指皮肤硬化、指尖损害、毛细血管扩张、肺间质病变的SSc患者要警惕病变累及食管;DeMeester积分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胡水清  张玫 《新医学》2010,41(12):825-828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食管外疾病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的食管外不适症状及(或)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此类疾病的患病率在我国的增多,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死亡,因而其诊断与治疗越来越受到消化内科和相关学科的重视。该文综述了呼吸系统疾病、耳鼻咽喉疾病、口腔症状及心源性胸痛等食管外表现,并介绍了PPI试验、胃镜检查、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等诊断方法和药物、手术与内镜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9.
刘伟  陈焰 《临床荟萃》2000,15(4):156-157
贲门失弛缓症是常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其诊断方法一般是食管钡餐及胃镜 ,食管测压的逐渐开展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研究共收集了 2 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测压资料 ,现将数据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就诊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 2 0例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14~ 73岁 ;病史 2个月至 14年 ,平均 ( 3 .5± 3 .7)年。主要症状 :吞咽困难 2 0例 ,反流 9例 ,胸痛 6例 ,消瘦 7例。正常对照组 :健康志愿者 3 0例 ,男 13例 ,女 17例。年龄 2 1~ 60岁 ,均无任何上消化道症状及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 resolution manometry,HRM)联合24h pH-阻抗监测对评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食管反流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轻度(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