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EB(Epstain Barr)病毒口服液对EB病毒转化人脐血B淋巴细胞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抗EB病毒口服液对脐带血B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用克隆形成法测定药物对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用 0 62 5、1 2 5、2 5 0、5 0 0和 10 0 0mg/mL的生药提取物浓度分别预处理EB病毒 1h ,药物对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率分别为 2 9 3 %、49 9%、65 3 %、68 2 %和 81 2 %。药物在上述 5种浓度下与EB病毒和B淋巴细胞共同作用 ,药物对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转化力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 2 7 4%、3 6 9%、46 5 %、5 6 6%和 69 9%。结论 :抗EB病毒口服液对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能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Jian SW  Mei CE  Liang YN  Li D  Chen QL  Luo HL  Li YQ  Cai TY 《癌症》2003,22(1):26-29
背景与目的: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硒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我们培育出富含有机硒的大米,现研究富硒米对EB病毒激发脐血B淋巴细胞转化及对Raji细胞EB病毒早期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①用富硒米及普通米提取液以1∶4、1∶8的浓度分别加到制备好的EB病毒液中,加入脐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淋巴母细胞转化培养实验,计算细胞转化抑制率;②Raji细胞经正丁酸及巴豆油联合诱导的同时加富硒米提取液共同培养,以间接荧光法,经伊文氏蓝复染观察计算EBV-EA抗原阳性率和抑制率。结果:含硒0.11μg/ml(1∶8稀释)的富硒米提取液显著抑制EB病毒对脐血B淋巴细胞的转化,抑制率为83.4%,明显高于普通米提取液的抑制率61.3%(P<0.05)。富硒米提取液对Raji细胞EB病毒早期抗原(earlyantigen,EA)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0.016、0.078、0.388μg/ml硒浓度组对EA抗原抑制率分别为2.85%、12.88%、20.75%。结论:富硒米提取液对EB病毒转化脐血B淋巴细胞和对Raji细胞EB病毒早期抗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草药抑制EB病毒壳抗原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草药对EB病毒壳抗原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酶法检测广西常见的300余种中草药对B95-8细胞壳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其中20种中草药有抑制EB病毒抗原表达的作用。结论:抑制EB病毒壳抗原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的中草药有望在鼻咽癌预防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肿瘤研究的新热点——EB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莉  朱远源 《肿瘤防治研究》2008,35(10):750-754
0引言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γ疱疹病毒亚科的成员之一,是人类一种特异性嗜淋巴细胞性疱疹病毒。它主要通过人类唾液传播,因此呼吸道是EB病毒潜伏的最大场所。在发展中国家感染期较早,约3~5岁已达高峰,80%以上的5岁儿童EB病毒血清学阳性。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卫生条件较好,只有40%~50%的5岁儿童的EB病毒血清学阳性,其感染常推迟至青年[1],15~20岁到高峰[2]。根据调查的结果,世界人口的90%以上都存在EB病毒的潜伏感染,或成为EB病毒携带者[3]。更重要的是EB病毒感染与越来越多的人类恶性肿瘤有关,应用原位杂交证明了携带高拷贝EB病毒除了能转化淋巴细胞外,也能赋予肿瘤细胞一定的生长优势,使其成为优势细胞群,呈现转化特征。EB病毒引发了全球癌症的1%,并占所有感染性癌症的5.6%[4]。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对致癌因子的分类标准,EB病毒被列在第一组致癌因子中[5]。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近年研究表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潜伏性膜蛋白基因(latent membrane protein gene,LMP)在鼻咽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着重构建体外基因反义转录系统,研究反义LMPmRNA对EBV转化细胞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和制备反义核酸单链有效的体外转录系统;设计和建立反义原位示踪技术,以探测正、反义链配对互补聚合体的定位;通过对EBV转化细胞系(C1936和B95-8)的反义控制,测定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观测转化细胞凝集表型;通过对EBV-LMP基因表达的检测和MTT吸收活性的测试,测定转化细胞在基因转录下调之后的生存状态。结果:构建成制备反义RNA的SP6/T7双向启动子的体外基因转录系统。反义工程产物AsLMPmRNA通过胞饮作用掺入转化细胞后,经原位示踪显示,正-反义链聚合物的封闭位点主要在mRNA前体剪接加工成熟的后阶段;转化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生长抑制率85.5%),细胞转化的凝集表型受抑制,MTT吸收值显著降低,显示被反义控制的C1936和B95-8细胞系的生长受到严重的抑制。应用反义原位示踪系统(antisense tracing system in situ,ATSIS)显示,AsLMPmRNA有特定靶点和抑制效应。结论:本实验所建成的体外反义转录系统所制备的RNA反义工程产物(AsLMPmRNA),有特定的选择靶点作用和高效的生物活性(特定基因LMP表达负调节)。这为反义控制转化细胞和开发反义基因工程药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冉燕翠  杨翠红  郑春燕  孙秀威 《癌症进展》2019,17(11):1266-1270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胆道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治愈原发性胆囊癌的唯一方法,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炎症与肿瘤之间关系密切,EB病毒(EBV)是常见的人类易感染的病毒,其可在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中潜伏感染,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刺激细胞增殖和转化并致癌。抗EBV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病毒靶向治疗,且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因此,深入研究胆囊癌的发病机制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就EBV与胆囊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陈小君  蒋金荃 《癌症》1990,9(5):421-423,416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是人类疮疹病毒,在体外培养能感染B淋巴细胞并致细胞无限生长,这种现象秤之为永生(Immortalization)。被EBV永生后的淋巴样细胞株的病毒基因组保持着潜在的形式,仅少数病毒基因组表达,  相似文献   

8.
EB病毒潜伏感染膜蛋白特异性T淋巴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微雅  周玲 《中国肿瘤》1999,8(6):288-289
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十分密切,而EB病毒感染后抗体的细胞免疫反应渐受到人们的关注[1]。目前,检测细胞类的方法有乳酸脱氧酶法;酯酶法及甲基偶氮华外等非同位素方法,而传统的51Cr释放法显然受仪器及使用同位素的种种限制,但其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仍不失为检测细胞毒的经典方法。本文用叱r检测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17lls),以了解EB病毒感染后的细胞免疫反应。l材料和方法1.l材料表达EBV-]IMI,l的重组痘苗病毒由美国ta教授惠赠。*d卜、H2‘川\鼠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肿瘤室繁殖。田匕细胞由中国医学科…  相似文献   

9.
几种药物抑制EB病毒壳抗原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BV和NPC有密切的关系,用三氮唑核苷、聚肌胞、柴胡、鱼金、板兰根、抗毒清咽合剂按不同浓度加入到能自发产生EBV的B95-8细胞悬液中,这几种药物均有一定的抑制细胞中EBV-VCA表达的能力,其中三氮唑核苷(10μg/ml)、板兰根(10mg/ml)和抗毒清咽合剂(1:1000)则有较强的抗EBV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了55.56%、57.89%和54.17%,而聚肌胞、柴胡、鱼金的抑制作用较弱。实验结果表明,用药物抑制EBV的复制和表达,有可能作为控制NPC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草药对EB病毒壳抗原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酶法检测广西常见的300余种中草药对B95-8细胞壳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其中20种中草药有抑制EB病毒抗原表达的作用.结论:抑制EB病毒壳抗原在体外细胞中表达的中草药有望在鼻咽癌预防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Bcl-2蛋白能抑制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转化及转移有关,50-80%的滤泡性淋巴瘤,10-25%的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中有Bcl-2蛋白的表达,EB病毒(EBV)与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相关性较小,EBV在体外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表达Bcl-2蛋白。该病毒可能通过LMP-1诱导Bcl-2的表达参与了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EB病毒相关性鼻咽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成员,是较早认识的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自1966年Old首先发现EBV与鼻咽癌(NPC)在血清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来,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EBV与NPC有关。约95%被EB病毒感染的患者均处于隐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状态,感染共分四型,其中Ⅱ型感染与鼻咽癌密切相关。在血细胞中EB病毒的易感细胞为B淋巴细胞,体内病毒可在鼻咽部上皮细胞内繁殖。几十年的研究获知EB病毒与许多恶性肿瘤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是一种病毒癌蛋白,可能在淋巴瘤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了解EB病毒诱发的淋巴瘤细胞与正常人淋巴细胞中LMP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诱发淋巴瘤细胞和正常人淋巴细胞中LMP (LMP-1、LMP-2A及LMP-2B)的差异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LMP-1蛋白表达.结果:建立了EBV诱发淋巴瘤的动物模型获得诱发淋巴瘤,检测LMP-1、LMP-2A、LMP-2B在诱发淋巴瘤细胞及正常人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LMP-1在诱发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上调255.7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P-2A在诱发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上调37.74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MP-2B在诱发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上调330.63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LMP-1在诱发的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比在正常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上调.结论:在EB病毒诱发的淋巴瘤发生过程中LMP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Bcl 2蛋白能抑制细胞调亡 ,与肿瘤的发生、转化及转移有关。 50 %~ 80 %的滤泡性淋巴瘤 ,10 %~ 2 5%的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中有Bcl 2蛋白的表达。EB病毒 (EBV)与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 ,而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相关性较小。EBV在体外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表达Bcl 2蛋白。该病毒可能通过LMP 1诱导Bcl 2的表达参与了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潜伏感染EB病毒的人白血病细胞系J6-1克隆EB病毒功能性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M-CSFR)基因BARF1。方法:从J6-1细胞提取DNA,利用PCR技术扩增出EB病毒BARF1基因编码区基因片段,连接至载体pMD18-T Vector,并转化Ecoli。对这一克隆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克隆了BARF1基因,证明其与EB病毒B95-8株相关基因同源性为99%,并发现J6-1细胞BARF1码区第577位出现一个核苷酸的缺失,引起下游序列移码,使编码区提前终止于第597位。结论: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BARF1与M-CSF及其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为潜伏感染EB病毒白血病细胞的发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王久利  凌志强 《中国肿瘤》2016,25(4):278-28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一种淋巴细胞病毒属的双链DNA病毒,全世界约95%的成人携带此病毒.目前已证实它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展有关,如胃癌、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何杰金氏病、T细胞淋巴瘤等,其中EB病毒感染型胃癌存在广泛的PIK3CA突变、高频率DNA甲基化、JAK2和CD274基因的扩增,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者对EBV感染相关胃癌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针对EB病毒相关胃癌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联合检测EB病毒相关抗体和抗原对诊断鼻咽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多项EB病毒(Epstein-Barrvirus)相关的检测指标。本研充通过同时检测EB病毒VCA-IgA、EA、IgA、EBV-特异性DNA酶(EBV-DNase)抗体、EB病毒DNA(EBV-DNA),评价联合检测对诊断鼻咽癌的价值。方法:收集160例治疗前的鼻咽癌患者和76例健康成人的血清和血浆,应用免疫酶染色法检测血清VCA-IgA、EA-IgA:用正丁酸与巴豆油激发Raji细胞方法检测EBV-DNase抗体: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fluoresc,eneequantitativePCR,RQ.PCR)分析血浆EBV-DNA,评什其在诊断鼻咽癌中的价值。结果:单项检测时对鼻咽癌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VCA-IgA90.0%、89.5%,EA-IgA75.0%、94.7%,EBV-DNase抗体76.3%、90.8%,EBV-DNA68.8%、88.2%。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8%和84.2%。VCA-IgA、EA-IgA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各临床分期中EBV-DNase抗体阳性率、EBV-DNA水平与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A-IgA、EA-IgA、EBV-DNase和EBV-DNA单项检测时VCA-IgA敏感性最高,EA-IgA特异性最好;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鼻咽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度。EBV-DNase抗体、EBV-DNA有助于评估鼻咽癌病程和协助判断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8.
EB病毒感染与子宫颈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EB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本文采用PCR法对40例宫颈癌的EB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中29例有EB病毒感染(72.5%)。首次在国内报道了宫颈癌与EB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前期病变中的EB病毒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ong BL  Zong YS  Lin SX  Zhang M  Liang YJ 《癌症》2006,25(2):136-142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中的浸润性癌细胞均感染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前期病变可见于早期鼻咽癌癌旁上皮。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前期病变中的EB病毒,探讨EB病毒感染存鼻咽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基因型在鼻咽癌变过程中发生的宿主内演变。方法: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检测15例早期鼻咽癌活检组织中的EB病毒编码RNA(EBV—encoded RNA,EBER)。采用巢式PCR法检测前期病变和癌巢中的EB病毒类型和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I)EB病毒株。具有代表性的LMPI基因羧基末端PCR产物采用四色荧光终止序列技术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所有15例早期鼻咽癌中的绝大多数浸润性癌细胞均呈EBER阳性。在15例的期病变中.14例可检测到EBER阳性的异常上皮细胞和/或浸润性淋巴细胞。单个A型EB病毒可在9例癌巢(11例适用)及9例前期病变(10例通用)的DNA样本中检测到。EB病毒LMP1基因羧基末端在15例癌巢DNA样本中均可检测到,其中14例是30bp缺失型LMP1 EB病毒株,1例是野生型和30bp缺失型LMP1株的混合感染。在11例适合做EB病毒LMP1基因羧基末端扩增的前期病变的DNA样本中,5例呈野生型和30bp缺失型LMP1 EB病毒株的混合感染,4例是单个缺大型LMP1 EB病毒株感染,1例呈单个野生型LMP1 EB病毒株感染,1例呈阴性反应。野生型LMP1基因羧基末端的DNA序列与B95—8细胞的DNA序列完全一致;30bp缺大型LMP1基因羧基末端的DNA序列却其有30bp缺失(密码子:346~355)和4个错义点突变(密码子:334、335、338和366)。结论:鼻咽上皮细胞的EB病毒感染是癌变过程中侵袭前的事件;而在鼻咽癌变过程中,EB病毒基因型会产生宿主内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EB病毒DNA,分析外周血中EB病毒DNA检出率与鼻咽癌治疗以及与鼻咽癌分期的关系。方法:运用PCR技术,检测102例NPC患者和30例非NPC的肿瘤患者在放疗前后或化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血浆和血清中EB病毒DNA的存在情况,同时检测了这些患者的血清IgA/VCA抗体滴度水平。结果:在102例NPC患者中,76%(78/102)的NPC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可以检测到EB病毒DNA,外周血白细胞EB病毒DNA检出率在治疗前后没有变化。在NPC患者血浆中的EB病毒DNA检出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为33%(34/102)和61%(62/102),在血清中的检出率则分别为28%(29/102)和57%(58/102),NPC患者治疗后血浆和血清中的EB病毒DNA检出率均比治疗前有明显升高。Ⅳ期NPC患者血清,血浆中的EB病毒DNA检出率也比Ⅲ期患者的要高。但在同组患者中,血清和血浆中的EB病毒DNA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在两种治疗方法之间,也不存在血清,血浆中的EB病毒DNA检出率的差别。另外,在所有患者中,血清IgA/VCA抗体滴度水平在治疗前后也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NPC患者血清,血浆中的EB病毒DNA检出率在治疗前后具有明显变化,并与临床分期有关,可以作为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的特异性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