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伤寒论》中,有关自愈的论述分有60多条,占条文总数的六分之一,细品有关自愈的条文即不难发现,仲景先师不但重视病邪的致病作用,而且更重视人体的抵抗能力和代偿功能。若能很好地研究《伤寒论》关于部分病症有自愈可能的精神实质,在治疗中激发病人的抗病自愈能力,发挥患者和药物之间的自愈和治愈作用,对外感病的辨  相似文献   

2.
3.
《伤寒论》救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自从《伤寒论》流传之后,宋代医家对它进行研究的日益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如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庞安常的《伤寒总病论》;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郭雍的《伤寒补亡论》;韩祗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灸法探微413000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傅平华《伤寒论》中论述灸的条文虽仅9条,却是经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精华,其中所反映的针灸学术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本文拟就其灸疗特点,试做如下探讨。一、强调用灸须诊脉:《伤寒论》中及灸法的9条条文中...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自序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自序质疑436030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廖又明《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快。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避讳《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  相似文献   

7.
戴玉 《国医论坛》1992,7(6):7-8
《伤寒论》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原文载有日数字样。这些日数,不仅是病程的记录,而且与疾病的传变、辨证、治疗、预后等均有一定的关系。 一、日数与病程 任何疾病在发生以后,均有其病程经过。伤寒属外感热病,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大,病程较短,故仲景常用日数表示病程。相对来说,杂病病程则一般较长,变化亦不如伤寒明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太阳病方的双向调治作用探析810001青海医学院中医系关德生众所周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最早体现双向调治的方书。那么,仲景方中究竟包含了哪些双向调治法?其代表方剂又有哪些?本文拟从众多的仲景方中,选《伤寒论》太阳病中的几个方剂为例,以...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的魅力在于:①其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可靠的临床经验;②其方是医方之祖;③是中医临床医学之原始,反映了临床中医学的本来面貌;④学习它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医护理思想浅析朱晓华(江西省修水县中医院修水332400)关键词《伤寒论》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献虽无中医护理专著,然护理内容却贯穿于不少医学著作中。《伤寒论》通篇虽未及“护理”两字,但中医护理思想是仲景学...  相似文献   

11.
仲景善用灸治,立法严谨,且非常重视灸之宜忌,以防误用。余览《伤寒论》,深感仲景对灸之论,颇具见地,故加以整理,并进行探析。一、阳虚阴盛用灸治  相似文献   

12.
试述《伤寒论》的针灸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辉 《天津中医》1996,13(1):35-36
  相似文献   

13.
14.
15.
汪寿鹏  汪济南 《江苏中医》1993,14(12):39-41
程国彭对《伤寒论》研究,有其独特的见解。本文从四个方面:1.删繁执简定纲领;2.详辨细分别经腑;3.析疑发微立新论;4.临床发挥不拘泥;分别作了阐说。  相似文献   

16.
岳在文 《四川中医》1993,11(11):5-6
《伤寒论》提及渴证条文有40条,对证候的描述,根据口渴的程度有咽中干、口干、口燥、微渴、消渴、烦渴、大烦渴不解,服药已渴,但欲漱水不欲咽等。对渴证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方药运用、预防判断均有论述,对于后世指导临床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咳嗽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坤 《四川中医》1994,12(5):17-17,19
  相似文献   

18.
1 六经是经络学说的发展和运用古代医学家们对经络学说是十分重视的,如《灵枢·经脉》篇在论述十二经络循行病候之前就强调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  相似文献   

19.
20.
《伤寒论》治呕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耘 《四川中医》1993,11(12):3-5
《伤寒论》六经皆有呕,但其表现形式不一。太阳中风“鼻鸣干呕”;阳明“温温欲吐”;少阳“心烦喜呕”;太阴“腹满而吐”;少阴“既吐且利”;厥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论中呕吐一证,或为主证,或为兼证。其治法亦不越八法范畴,兹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