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动脉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成像(椎动脉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2例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CTA检查,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重建椎动脉,观察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及椎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32例患者中有椎动脉异常表现者31例,横突孔异常者6例,钩椎关节增生者20例。结论:椎动脉CTA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燕  姜树军  李晓荟  刘平  刘鹏  熊斌  岳阳  段博  边洋 《北京医学》2015,37(10):912-915
目的 探讨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椎动脉纤细与后循环缺血性头晕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总结506例我院收治的50岁以上患者的椎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对双侧椎动脉的直径、血流量资料及是否有头晕史进行分析.椎动脉直径<2.5mm被判断为椎动脉纤细.结果 在全部患者中,两侧椎动脉的直径和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19例患者左侧椎动脉直径<2.5mm,43例患者右侧椎动脉直径<2.5 mm,19例患者双侧椎动脉直径<2.5 mm.椎动脉直径纤细患者其椎动脉血流量显著低于椎动脉直径正常患者.单侧椎动脉直径<2.5 mm组及双侧椎动脉直径<2.5 mm组头晕发生率显著高于椎动脉直径≥2.5 mm组(P<0.01).结论 506例患者中单侧或双侧椎动脉纤细者占少数,双侧椎动脉纤细者后循环缺血性头晕发生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MRA分型,并探讨椎动脉发育异常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3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MRA,并对照分析正常对照组MRA。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分六型,A型(椎动脉硬化型);B型(椎动脉受压型);C型(椎动脉迂曲型);D型(椎动脉发育异常型);E型(混合型);F型(椎动脉正常型)。该研究组共发现椎动脉纤细病例62例,占所有病例的47%(62/132)。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MRA表现以混合型为多,椎动脉发育异常是其发病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在椎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椎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月,400例临床可疑或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接受椎动脉MSCT检查,对椎动脉CT原始图像进行重组。[结果]MSCT检出椎动脉起源异常17例(4.3%),其中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5例(9例合并左椎动脉行径异常,5例合并左椎动脉发育不良,2例合并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左椎动脉起源于左颈总动脉1例,合并左椎动脉行径异常;右椎动脉起源于右颈总动脉1例,合并右椎动脉行径异常、右椎动脉发育不良和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结论]MSCT是无创诊断椎动脉起源异常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小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以148例椎动脉优势者和148例非椎动脉优势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椎动脉超声和头颈核磁共振测定患者两侧椎动脉管直径,统计所有患者2年内小卒中发生情况,分析椎动脉优势现象与小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情况。结果椎动脉优势现象者小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椎动脉优势者,小卒中患者中双侧椎动脉管直径差值与NIHSS评分值呈正相关。结论椎动脉优势是小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椎动脉优势者较非椎动脉优势者更容易发生小卒中,且椎动脉优势严重程度与小卒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椎动脉变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CTA诊断为椎动脉变异患者的影像资料,重点观察分析椎动脉起源、走行变异及椎动脉内径变化特点.结果:117例椎动脉变异中1例椎动脉起源异常(0.9%),17例椎动脉走行异常(14.5%),62例椎动脉发育不良(53%),6例椎动脉部分缺如(5.1%),2例椎动脉窗式变异(1.7%),5例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4.3%),24例同时发生两种或3种变异类型(20.5%).结论:CTA可以清楚显示各类型椎动脉变异,对椎动脉变异的相关疾病诊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64排128层CTA诊断椎动脉变异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经64排128层CTA诊断为椎动脉变异患者95例,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变异的类型、部位、形态与周围血管及骨质的关系及其合并症。结果单侧椎动脉先天性狭窄38例,一侧椎动脉未汇入基底动脉(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23例,椎动脉窗式变异17例,椎动脉行径变异9例,椎动脉起源变异4例,单侧双支椎动脉变异2例,单侧椎动脉2例,伴其他血管动脉瘤8例,伴基底动脉成窗变异6例。结论 64排128层CTA能快速、直观、准确地诊断椎动脉变异,可作为无创性诊断椎动脉变异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椎动脉起始位置、椎动脉进入颈椎横突孔的位置、一侧椎动脉优势、椎动脉各段长度与形态以及左右椎动脉汇合方式等椎动脉形态学的特征,它们将导致不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两者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为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变异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头晕、头痛或单侧肢体活动不灵、短暂性脑缺血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57例椎动脉变异患者资料。结果:57例椎动脉变异患者中变异椎动脉66条,其中单纯椎动脉行径变异11例(14条),单纯椎动脉起源变异3例(3条),起源变异合并行径变异26例(32条),一侧椎动脉未汇合入基底动脉8例(8条),椎动脉窗式变异9例(9条);无变异椎动脉48条,除窗式变异9例外发生椎动脉粥样硬化23条,其中变异椎动脉发生13条,无变异椎动脉发生10条,发生率分别为22.81%和20.83%(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诊断椎动脉变异,并准确分型,而且无创检查,易为患者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动脉造影对椎动脉狭窄或变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动脉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动脉造影(MRA)、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动脉狭窄或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9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进行椎动脉TCD、MRA、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 89例患者中椎动脉TCD异常74例(83.15%),MRA异常47例(52.81%),椎动脉B超异常46例(51.69%),BAEP异常40例(44.94%).椎动脉TCD可清晰地反映血管的血流速度和方向,间接地反映血管狭窄,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TCD异常率与动脉硬化和颈椎病有关,MRA的异常率与患者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 椎动脉TCD、MRA、BAEP及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 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诊断椎动脉狭窄或变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经临床及相关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进行三维图像处理,观察椎动脉外形的变化、走向及狭窄程度,其中23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结果58例116支椎动脉均可获得清晰的血管三维重建图像,其中完全正常的椎动脉45条,先天变异纤细17条,椎动脉粥样硬化并狭窄36条,椎动脉型颈椎病压迫所致的椎动脉狭窄21条。其中23例46条椎动脉CTA与DSA结果比较,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5.7%,准确度为97.4%。CTA对椎动脉钙化斑及横突孔、钩突骨质增生的显示明显优于DSA。结论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对椎动脉粥样硬化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椎动脉狭窄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收集并研究椎动脉沟环。 [方法 ]在动脉注入红色乳胶的 1 6例头颈标本上 ,解剖观测32条椎动脉的 2、3段。 [结果 ]发现两例椎动脉第 3段穿寰椎椎动脉沟环。 [结论 ]椎动脉穿行于椎动脉沟环并不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前、后椎动脉的变化。方法选择单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经多普勒超声监测诊断椎动脉管腔变窄,而对侧正常。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患侧,彩色多普勒观察双侧椎动脉的变化。结果阻滞后半个月患侧变窄的椎动脉明显增宽,3个月后基本恢复如常,健侧椎动脉无明显变化。本组临床治愈7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治愈与显效率88%(88/100例)。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短时间内扩张椎动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动脉走行变异、扭曲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超声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椎动脉走行变异或椎动脉扭曲病人的超声图像特点,测定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记录数据并进行分组比较,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变规律.结果:27例病人中,16例椎动脉扭曲及11例椎动脉走行变异分别具有较为典型的超声表现,椎动脉扭曲组PSV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对侧正常组(P<0.01),椎动脉走行变异组PS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椎动脉扭曲组、对侧正常组及椎动脉走行变异组R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动脉走行变异及椎动脉扭曲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准确率高,并且能反映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以此来预测血管管壁形成斑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及其三维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对300例接受椎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的患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横断面、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椎动脉变异情况。结果共94例椎动脉先天变异(6种类型),占31.3%,其中3例合并2种以上的变异,包括单侧椎动脉先天性狭窄32例(10.7%);椎动脉起源变异18例(6.0%);椎动脉行径变异37例(12.3%);椎动脉窗式变异1例,双椎动脉1例,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7例(2.3%)。结论椎动脉先天变异较为常见,解剖变异较为复杂,MSCTA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万龙飞 《大家健康》2013,(12):50-51
目的:探讨椎动脉MRA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54例临床拟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2D TOF MRA检查,其中1例行增强MRA。结果:阳性病例251例,占71%。结论:椎动脉MRA可清晰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迂曲、狭窄,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系统为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61%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较粗,33%的右侧椎动脉较粗,6%两侧椎动脉管径完全相同。当椎动脉管径差异明显时便形成一侧椎动脉优势,发生率大于50%。许多研究表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可能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后循环的相关部位梗死。目前国内外关于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椎动脉优势和非优势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和部位,从而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为后循环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于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9):2619-2620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先天性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152例患者行椎动脉超声检查,利用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观测椎动脉的管腔内径、走行及血流动力学等。结果:152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横突孔位置异常者27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者32例,椎动脉起点位置异常者2例,单侧双支椎动脉者1例。所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发现椎动脉变异的患者于CT下亦均表现为异常的椎动脉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的最终符合率达到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安全且较准确的检查方法,在先天性椎动脉变异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及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方法根据椎动脉的解剖学特征,阐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理,提出应用"线推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在临床验证;结果线推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结论探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及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有助于拓宽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疗思路,增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椎动脉病变超声多普勒与造影的比较,观察他们在椎动脉病变使用中的各自特点.方法 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首先采用日本ALOKA阿5彩超仪,筛选出36例有椎动脉异常的病例进行DSA、双源CT造影检查,对比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36例椎动脉异常病例中,明显不同者15例,超声多普勒可测量椎动脉内血流速度,频谱的形态,评估血管的弹性.椎动脉造影可显示椎动脉的走行的整体,与远近端相连血管的关系,不受临近组织的影响.结论 超声多普勒应作为椎动脉病变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造影用于椎动脉病变治疗前的进一步观察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